牙齦出血就用雲nan白葯?別傻了!90%的人不知道口腔頭號殺手就是它!

文/悠悠媽 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

本文於2018年10月31日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歡迎關注!

最近我看到朋友轉發的一條新聞,雲南白藥牙膏被三甲醫院的醫生實名爆出含有西藥處方葯氨甲環酸,這種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止血凝血,是血液科醫生常用的止血藥。雲南白藥中草藥牙膏的止血功能是因為加入了西藥成分。

其實,雲南白藥裡面加入了氨甲環酸,並不是什麼秘密,而是一直白紙黑字寫在成分表上的。只不過現在才有人大聲指出來這個成分表上最後一個成分到底是什麼東西。

說實話,在出國之前,我也一直被牙齦出血困擾著。幾乎每天刷牙吐出來的牙膏泡沫都是帶血的,但因為不痛不癢,也沒齲齒,我就沒當回事。

而且,我清晰地記得,初中的生物課上有學過,缺乏維生素C會導致牙齦出血,所以我原來一直以為我牙齦出血是因為維生素C攝入不足導致的。

每次啃蘋果看到蘋果上留下的血跡,我就天真地想:「等我把這個蘋果吃完,補充了維生素C,就會好些了吧。」

然而,並沒有。

直到我出了國,在國外看牙醫時,被牙醫啪啪打臉,我才意識到牙齦出血是多麼嚴重的問題!

它根本就不是很多人以為的「上火」那麼簡單,也不是靠牙膏止血就能解決的問題,而可能是口腔健康的頭號殺手,不知不覺就能讓你滿口的健康牙齒掉光光!

我自己也是花了好幾年時間,走了很多彎路才明白這一點。每當想到我已經退化的牙齦,我都痛心不已:如果有人能早幾年告訴我這個知識就好了!

1.

第一次在國外看牙,是我在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科技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學校給每個學生都買了全套醫保,包括牙醫。我讀大學時在國內拔過兩顆智齒,研究生期間就想著在學校醫院把剩下兩顆智齒也拔了。

第一次在沙特看牙醫,被要求拍了全口腔的X光片,結果醫生說:「你的牙齦退化得很厲害啊!像四十歲人的牙齦,你才多少歲?

那個時候的我對口腔保健一無所知,被醫生的話嚇得不輕。

你多長時間洗一次牙?

「呃,這輩子就洗過一次,還是15歲的時候。」

這樣不行啊,你今天先洗牙,洗完再拔牙。還有,你要每天使用牙線。

「牙線?每天?有必要嗎?」 8年前的我對牙線一點概念都沒有,連怎麼用都不知道。我一直以為牙線是吃完飯用來剔卡在牙縫裡的飯渣的。

是的,每天,每顆牙齒間都要用牙線,因為你的牙齦已經退化得很嚴重了,光刷牙是不夠的,你不能偷懶。

接著醫生拿出牙線跟我演示了一下使用方法,並要我試一試。

我對著鏡子剔了一下,剔到哪裡,哪裡的牙齦就狂流血!

「啊啊啊!!!流這麼多血好嚇人!還要剔下去嗎?」

流血也要剔!就是因為你牙齦有問題,裡面太多牙結石了,導致牙齦炎,才會一剔牙就流血。你今天洗完牙,然後堅持每天剔牙,慢慢地就不會流血了。還有,每半年來洗一次牙。

有意思的是,從我的口腔X光片中,醫生還看出了我嚴重缺鈣!

「你喝牛奶嗎?」 醫生問。

「很少喝。」 以前的我很不喜歡喝牛奶。

「那你吃乳酪嗎?」

「不吃。」 8年前的武漢根本不流行乳酪芝士啥的,更別說去買著吃。

「那你吃海鮮嗎?帶殼的蝦子之類的?」

「我不喜歡吃海鮮。」

「那難怪你缺鈣啊!含鈣的食物你都不吃,你怎麼獲得鈣質呢?從今天開始多喝牛奶,吃奶製品,吃蝦!」

真沒想到第一次在沙烏地阿拉伯看牙醫,就給我看出這麼多問題...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洗完牙後,我乖乖地去買了牙線。聽從醫生的建議,開始每天剔牙。

一開始剔時,看著鏡子里的自己,感覺就像吸血鬼啊!滿口是血,慘不忍睹,都不忍心下手。不過真的如醫生所說,剔著剔著,慢慢就不流血了。

可惜,年輕的我好了傷疤忘了疼,加上忙於學業和課外活動,又對阿拉伯醫生的醫術半信半疑,不太把沙特醫生說的話當回事。一看到牙齦不流血了,就從每天剔牙變成了每兩天剔一次,再變成每周剔一次...完全就是自己作死,不把健康當回事!

再後來我在愛爾蘭工作了,公司買的保險不包牙醫,兩年時間都沒去看牙醫沒洗牙,也沒堅持天天剔牙。

那段時間也是牙齦流血了,我就把牙線拿出來剔一剔,一般連續剔個四五天,牙齦就會停止出血,一看到不出血我又不剔了,直到下一次出血時才又想起牙線。

2.

來了德國後,終於又有醫保了。我本來只想約牙醫洗個牙,結果又被醫生的話震驚了!並且比上次阿拉伯醫生更猛。。。

德國牙醫是我老公從小玩到大的朋友,知根知底,一直是他班上的學霸尖子生,我們對這位牙醫朋友的專業性還是很信任的。

拍了X光片,一顆齲齒都沒有,我還盲目沉浸在得意之中。

接著,牙醫拿出一根細細的探針在我牙齦上戳來戳去,戳哪裡,哪裡就出血。

你看,這不正常,健康的牙齦是不會一戳就出血的,你有牙周炎。

然後他說了跟沙特牙醫同樣的話:「因為沒定期洗牙和剔牙,牙縫和牙齦大量牙菌斑積累成的牙結石引起了牙周炎,從而引起牙齦退化。」

德國牙醫給出了治療的三個步驟:

1. 沖洗牙周袋,把牙周袋裡積累的細菌沖洗出來;

2. 洗牙,由於情況比較嚴重,所以前期要每三個月洗一次;

3. 每天用牙線剔牙,必須執行沒商量!

此外,醫生還建議我每天睡前刷完牙後使用漱口水,並且漱完後不要再用水漱口。漱口水可以抑制口腔內的細菌活動。

聽到這個消息,我真的很想打自己!明明沙特牙醫提醒過我的事,卻沒有放心上,結果幾年過去了,牙齦又進一步惡化了!!

以前我懷疑人家沙特牙醫的專業性,現在總算是服氣了。德國牙醫朋友說的,我全部照做,不敢再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

沖洗牙周袋要打麻藥,滿口打麻藥,要打很多針。那個時候悠悠才三個月大,打完麻藥後48小時內不能餵奶,所以我提前擠好了奶保存在冰箱。

洗牙——來德國四年半我已經洗了11次牙了。因為第一年牙齦炎嚴重,三個月就得去洗一次。

後來,因為沖洗了牙周袋,又堅持每天剔牙,牙結石形成的速度有所減緩,牙齦處於比較健康的狀態後,牙醫建議半年洗一次就夠了。

還好牙醫說,如果能這麼堅持下去,牙齦退化能夠得到控制。但是,已經萎縮的牙齦是不會長回來了。。。

3.

有很多人不喜歡洗牙,是因為覺得洗牙把牙縫洗大了。這一點我深有同感。

我15歲去洗了一次牙,洗完後覺得牙縫變大,尤其是門牙中間都能看到明顯的黑縫,非常不適應,老想用舌頭去舔。這讓我對洗牙留下了非常不好的第一印象,之後7年都沒去洗過牙。

其實,後來才知道,牙齒之間有牙縫是正常的。我們平時感覺不到是因為牙縫被牙結石填滿了,洗牙洗掉的正是這些對牙齦極具殺傷性的牙結石!

門牙很容易積牙結石,大家可以對照鏡子自己檢查一下牙結石的嚴重程度。一般三個月至半年就會累積到2的程度(即使天天剔牙),也就是該去洗牙的時候了▼

牙縫為食物殘渣提供了逗留的場所,讓口腔內的細菌得以繁殖生長,形成牙菌斑,牙菌斑堆積多了就成了堅硬的牙結石。

牙齒與牙齒之間黃色的就是牙菌斑▼

牙縫不僅指牙齒與牙齒之間,更包含牙齒的側面與牙齦之間。這些地方是牙刷怎麼都刷不到的,因此必須使用牙線,且剔牙時一定要剔到牙齦裡面去。

你可能和原來的我一樣不信邪,為什麼一定要用牙線?刷牙不夠嗎?大家可以做一個實驗嘛:

認真刷完牙後,再用牙線剔牙,你會驚訝地發現還是能剔出很多食物殘渣!!!媽呀,怎麼感覺跟沒刷牙一樣臟啊!

確實,光刷牙是不夠的,一定要用牙線,才能將埋藏在牙縫間的食物殘渣清除。

正確的順序是,先剔牙,再刷牙,每晚都要剔。

4.

當然了,即便天天剔牙刷牙,也只能減緩牙結石的形成,並不能完全杜絕。

沒辦法,誰叫人類口腔中的細菌數量多得驚人呢:衛生的口腔每顆牙齒表面有1000到10萬個細菌,而不夠衛生的口腔每顆牙齒表面會有1億到10億的細菌!注意,是每顆牙齒哦!尤其是夜晚睡覺以後,細菌會大量繁殖。

牙菌斑可以通過刷牙和牙線去除絕大部分,而牙結石只能靠洗牙來清除。

其過程也特別直接了當,基本靠物理方法!洗牙時,一大部分時間德國牙醫都在拿著個尖尖的小鉤子,在我的牙齒之間以及牙齒與牙齦的交界處使勁刮呀刮,邊刮邊用吸管把刮出來的粉末吸走。

就這樣把附著在牙齒上的頑固的牙結石颳得一乾二淨,尤其是牙齦下面平時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埋藏牙結石的地方,在洗牙的時候都會被鉤子刮乾淨。

5.

因此,牙齦出血,是牙齦出現問題的信號。不痛不癢,悄無聲息,但後果極其嚴重。

雖然長期嚴重缺乏維生素 C 確實會導致牙齦出血紅腫,但除非一連兩三個月都不吃蔬菜水果牛奶等含有維生素 C 的食物,否則,除了極少數人是由於血液病等全身疾病,絕大多數牙齦出血都是牙齦炎/牙周炎的表現。這不是用牙膏解決得了的,必須去看牙醫。

牙齦炎會表現出紅腫的牙齦,這時只需要洗牙去除牙結石和牙菌斑,並堅持每天刷牙和剔牙,半年洗一次牙,問題就能得到控制和治療。

而如果放任不管(很多人像我一樣覺得反正又不疼,牙齒也沒有長洞嘛),牙結石就會繼續向牙齦裡面蔓延,發展為牙周炎。

到了牙周炎這個程度,牙結石會逐漸讓牙齦萎縮,並逐漸侵蝕牙槽骨,使骨質緩慢喪失。牙齒缺少了牙槽骨和牙齦的支撐,最終結果就是脫落!哪怕沒有一顆齲齒!

這張圖下排牙齒看起來變長了,其實是牙齦萎縮了,牙根都露出來了▼

直觀圖▼

所以,如果五六十歲就開始掉牙齒,並不是因為衰老,而是因為牙周炎。歐美人八十歲仍保有一口健康的牙齒是常態。

真正健康的口腔不光是沒有蛀牙,更要有一口健康粉嫩的牙齦!

當然,每個人體質不同,牙結石堆積和牙齦萎縮速度不一樣,有的人就算不用牙線不洗牙,六十多歲也還沒掉牙齒,但是不要懷有僥倖心理哦!

如果希望自己的牙齒能保留得久一點,那麼還是趁早遵循科學的口腔保健方法吧,畢竟,有一口好牙是晚年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

對了,培養良好的口腔保潔習慣要從娃娃抓起,孩子除了刷牙,也要用牙線哦!

原創不易,如果喜歡,歡迎轉發朋友圈!

weixin.qq.com/r/DEjo8Dv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口腔 | 德國教育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