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營地教育引進學校,會發生什麼化學反應?
在素質教育的引領下,近幾年各學校教改的勁頭日漸高漲。營地教育高速發展的當下,不少學校開始將營地教育引入學校做開學營、畢業營等活動,卻鮮有學校能夠深入化的將營地教育滲入到校園的邊邊角角,融為一體為學生的整體成長服務。在「高中三年改變一生」、「決戰高考,改變命運」之下,湖南省長沙縣第七中學(以下簡稱「七中」)卻率先嘗試在教改的路上與營地教育深度融合,讓學生「自主」「體驗」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七中可謂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它在教學改革上的創新舉動,贏得了上級的認可與讚揚,也迎來了諸多學校、營地機構的參觀和效仿。
初識七中教改
長沙縣七中是一所縣屬普通高中,每年招生800人左右,從高一到高三因厭學、成績差等原因流失掉部分學生,到高三通過高考升入二本以上學校的不足25%。校長李煦陽開始反思:他們為什麼不讀書了?沒考上大學的他們未來會怎樣?七中的出路在哪?究竟什麼才是對孩子好的教育?
2013年8月的一天,經陶優營地創始人余秋桂介紹,七中校長李煦陽與現營地教育研究院院長聶愛軍相識。兩人針對教育改革展開討論,半小時後,遂決定在七中嘗試做一個教改探索班,命名為「悅讀致遠」簡稱致遠班,從此李煦陽開啟了他的教改之路。「聶博士的教育理念特別符合我對教育的改變之心,感覺遇到了知音。」
歷經3個多月的籌備,以學生自願遞交申報材料、校方面試、家長簽訂同意書的雙向選擇方式,最終從800多名高一新生中選出55名成績排名中下等的學生,於11月18日成立悅讀致遠一班。李煦陽坦言,選擇成績中下等的學生也是為了減少壓力。這一天也成為之後每屆悅讀致遠教改紀念日。在他看來,致遠一班的學生、班主任、各任課老師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在選擇學生之前,聶愛軍在學校教師會上闡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對教改班學生的培養目標以及相關做法等,會後陳燦主動請纓做班主任。至今,大家都說「陳燦老師敢為天下先」,陳燦自己的解釋則更為平實,「人到中年會對職業產生倦怠感,覺得一輩子也就這樣了。那時我剛送走一屆高三學生,也在反思:高中師生三年拼搏的時間換來一張並不十分理想的成績單,普高的教育意義何在?這樣做值嗎?開始想有一個突破。」筆者了解到,致遠一班的其他任課老師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有著想要尋求變革的念頭。五年過後,陳燦代表堅定不移的致遠探索者說:「這場變革讓我們找到了普通高中的教育尊嚴,讓我們獲得教師的幸福感。」
探索學校教育與營地教育的深度融合
「悅讀致遠班探索將學校教育與營地教育深度融合,旨在將學生培養成自發自為的人。」理想是美好的,怎麼落地、能不能落地才是最現實的問題。
致遠一班成立後,壓力隨之而來。尚屬摸索階段,上級領導的支持也有限。校內的壓力一直存在,李煦陽回憶道,「很多老師都不太理解,在高考面前覺得這是浪費功夫。」壓力也同樣來自家長方面,面對層層壓力李煦陽自有他的解決之道——扛住、頂住,去做,他相信「做出成績了,別人就理解了。」而這個成績,並不專指高考分數,致遠教改者想給到的是學生一輩子有用的能力,生命遠行的力量。用聶愛軍的話說:我們的教改要針對普高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通過悅讀與體驗知行合一,強調服務意識來培養德行兼備的人才,我們希望學生金榜題名,這個榜既是高考之榜,更是社會之榜,人生之榜!
每屆致遠班學生都會有兩到三天浸泡式的開班營會,場地因地制宜就是校園,第一二屆的導師是外派來的青年志願者們,他們用幾天時間點燃孩子們的生命激情,創新活力,賦予他們行動的方法。營會過後,這批志願者通過線上指導或假日課外活動開展,和孩子們建立深厚的生命鏈接,逐漸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青年導師。從第三屆開始,新一屆致遠班孩子的開班營就完全由高年級學長學姐們傳承與服務。
對任課老師而言,怎樣將傳統課堂上得出彩且讓學生自發去學習是很現實的挑戰。慢慢推進中,致遠班逐漸嘗試讓老師「退」下講台,將學生「逼」上講台的翻轉課堂,將營地教育倡導的體驗式教育深入其中。「由各小組主動備課,老師提供支持,最後小組派代表授課,課後老師和學生再來點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意願都更強了。」一段時間下來,學生們變得更為主動,這也符合了學習金字塔理論。這種變化也發生在社團活動等方面。教改主任王老師介紹道,「校方並不設定或干預具體授課情況,任課老師可以根據自己所教課程和可接受情況進行實際改變。」
悅讀致遠一班在高一時就確定了文科班的屬性,在「大閱讀、大辯論、大觀影、大寫作」的倡導下,一班學生通過大量閱讀、觀看電影等途徑涉獵更多知識。「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夠認識這個世界,進而才能有世界觀,閱讀可以提高很多素養。閱讀和思考對人的影響不是立竿見影的,但日積月累帶來的改變卻是非同一般的。」班主任同時兼任語文老師的陳燦介紹道,通過閱讀再加上分享討論,摘抄筆記、寫讀後感、書評、影評等方式進一步消化、吸收知識。
筆者了解道,每年聶愛軍都會同老師一起開出書單、經典電影,筆者粗看過其目錄,書單豐富種類繁多,電影更是。這一系列的動作對在圍牆裡的學生而言不僅是了解世界的窗戶,更對其思維、眼界的拓寬有很大助益,幾天時間的接觸,致遠班學生的視野和格局都明顯不同於同齡人,不得不說閱讀、思考對他們的益處已逐漸顯現。發展到後期,致遠班每周有固定的時間用來閱讀和觀影並組織討論。班主任陳燦自豪地表示,「涉獵更廣才可以獲取更多營養,同時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與思辯能力各方面都有顯著提升。」
改變也發生在課堂之外。因為校方和陶優營地的融合,學生早早地體驗到營地教育的好處,並試著將營地的一些元素融入到學習、生活中去。「一班時,因為英語學習要用到ipad,他們自行設立了監察部,用來督促大家高效使用ipad,杜絕玩遊戲等。」一班的英語老師馮冕同時也是營地社的管理人介紹道,「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群策群力,讓她們可以自我管理、自發學習、互相監督,學會學習、學會自律。」
發展至今,悅讀致遠班已設置了學習評價表,分列閱讀、寫作、校內外活動參與、幫助他人、學習成績等方方面面,讓家長可以清楚的看到孩子在一個階段內的各項記錄,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長。
七中一直鼓勵學生開展營地活動,以期學生能夠達到「知行合一」。營地社的成立更讓學生有了發揮的場所。「最開始學生通過營地活動自娛自樂,慢慢地,有一部分學生自發接受培訓成為小導師,自主組織團隊策劃營會活動。」這些活動從七中校內慢慢發展到長沙市其他中小學,本次730名新生營會就是由各學校往屆致遠系列班共計98位同學自發策劃組織的,老師在其中只起輔助作用。
受多年營地教育的熏陶以及多次組織營地活動,致遠班學生在營地活動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歐森營地創始人孫藝軒表示,「他們現在的工作能力完全可以勝任營地導師甚至其他更高的職位。」營地教育研究院在此次七中新生營會期間組織的參訪活動中,各營地教育機構十分看好致遠系列班學生的工作能力,並向他們發出工作邀請。在陳燦看來,「他們從青少年時期就接受了營地教育,對營地更為熱愛,理解更深入,更能和營員共情,中國營地教育行業的發展正需要這樣的導師。」
如果以為七中只是做了營地職業教育,就太片面了。在教改主任王老師看來,「我們是要培養綜合性人才,而不是眼高手低的人。學校教育、素質教育也好,營地教育也罷,都是要為學生的成長服務的。」「當教改全面鋪開與深化,營地教育會以社團的形式常態存在於豐富多彩的校園社團大家庭中,七中第六屆營地社和其他社團一起開始招新了。」陳燦說。
學校也為悅讀致遠班提供了很多其他學習與實踐機會,聶愛軍更是不遺餘力地指導、引進各種資源和機會。諸如讓學生參訪銀行了解銀行的基本操作流程從而學習經濟、金融方面的知識,提供知名學校的教育機會讓學生體驗不同的教育,協助學生舉辦音樂會等,他表示,「就是要讓她們更多地體驗,多了解世界,開闊視野才能吸納更多,這才是完整的對人的教育。」
歷屆致遠班畢業的學生在綜合素養提高的同時,學習成績同樣有所提高,升學率並不低於普通班,校長將這一成績歸功於學生自發自為的學習。本次營會的副營地主任之一就是原七中榮譽班學生現就職於歐森的李明偉,「很感謝我在七中的這段經歷,讓我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拓寬了視野,也更清楚地認識自己。」致遠班的學生也在各自的道路上綻放著光彩。另一位副營長致遠一班的黃新宇,還是大二的學生,就已經利用暑假,連續兩年發起致遠青年峰會(14-18歲的青少年公益夏令營,策劃與實施的導師全部是國內外在校大學生,三分之二為致遠畢業生)。可以看出,營地教育的核心——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正在和七中的學校教育慢慢地融合。
如今,悅讀致遠班已慢慢幅射到全省十幾所學校,這些學校也開始了致遠班的嘗試。此次參訪活動中有不少周邊學校慕名而來,也是打算做致遠班的,在與他們的溝通中,筆者了解到他們感覺高考成績仍是一大阻礙,所以也是在小範圍內試水。
5年來學生組織營會活動的各種資料
七中的教改歷程離不開營地機構的大力支持。歐森營地自與七中合作以來,為老師提供國內外項目交流學習,為學生提供見習導師等實踐機會,都在幫助七中更多的與營地教育融合。歐森營地教育創始人孫藝軒表示,「我覺得這是一家教育公司應盡的社會責任,如果有收穫就是意外的驚喜了。」說是意外的驚喜,不如說是付出總會有收穫。陶優營地全程參與了七中的教改工作,為七中致遠班學生提供營會指導、培訓及實踐等機會,另一方面,陶優營地組織活動時,營地導師也有了充分的保障。多年的努力隨著七中成果的逐步體現,贏得了教育部門的認可,近兩年長沙縣教育部門的很多培訓都是由陶優營地來主導或參與完成的,這部分的收穫也在逐步加大。
來到七中之前,陳燦就曾向筆者表示過,七中的教改過程中,學校教育與營地教育的融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簡單地引入營會。幾天接觸下來,筆者也深有體會,七中的教改更像是將營地教育契入到學校教育當中並融為一體,來更好的為學生的教育提供支持。聶愛軍表示,「營地教育的理念與方法進入學校教育應該像一種哲學,化為無形,又處處體現。」
在多方助力下,至今,營地活動已成為七中鮮明的特色,甚至被營地教育機構稱為是營地導師的「搖籃」。2018年3月,世界營地協會主席Mr. Jorgenson參觀訪問七中時說:「我驚喜的在這裡發現了營地」,「營地就像是種一棵樹,我們在一片土地種上一顆種子,我們澆水,並把它放在室外接受陽光雨露的滋潤,很快他會長成一顆大樹,慢慢我們會收穫一片森林。這片森林變得翠綠,很多人願意加入其中。」
從2013年到2017年,長沙縣七中在每一屆新生班級中組建一到兩個教改先鋒班,今年全面放開,對14個新生班級共730名學生推行教改探索。不得不說這是一項很大的挑戰,校長李煦陽很坦然,「5年下來,積累了一些經驗,壓力肯定是有的,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壓力,但只要對學生是好的、有用的,我們就願意去嘗試。和營地教育融合的過程中,營地教育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大門。畢竟現在不是死讀書的時代,會玩兒、會學,才能勞逸結合,生命才有質量。」悅讀致遠班的發起人聶愛軍教授認為,「營地教育不僅是一種創新的體驗式教學手段,更是一種順應了教育本性的、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的教育理念。」
俱牛說
近幾年教學改革、素質教育的導向讓學校教育有了嘗試改變的可能,七中在這一過程中率先與營地教育融合,走出了一條特色道路。在這一融合過程中,七中始終將學生的成長教育放在首位,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同樣我們也應該看到,和營地教育結合的方式有多種,但無論是哪種方式,學科學習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高考成績面前,七中的這種融合模式的空間是有一定限度的。學校是許多營地機構都在爭取的合作方,但如若沒有收益,這種合作模式怎樣長久持續?找到適合本土情況的合作模式,還需校方和機構方來共同探索。
七中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創新的精神和落地的方式都值得學習和借鑒,但這並不適合所有學校和所有營地教育機構,各機構還需因地制宜,找到適合自己的合作模式,既對學生的成長有利,又可以讓學校、營地機構長期發展,只有這樣,才可以健康長久發展。今後,營地教育與其他行業的合作模式還會持續出現,而這些都是我們接下來需要探討並努力的方向。
圖 | 長沙縣七中
歡迎轉發、轉載,轉載請聯繫小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