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亞冥想摘錄

短短十幾頁,闡述得實在太精彩了。學習,還是讀原著好。尤其是薩提亞本人寫的如何使用本書,把自己的想法,概念,目的表達得十分清楚,也讓人受益匪淺。

薩提亞發展其冥想的次序:

聚焦呼吸和放鬆——個人獨特性自我價值及作為生命力的呈現——人的內在資源和能量——人的所有選擇和做出選擇及心理儲藏室分類(接受適宜的東西,放下不再合適或有益的東西)——邁向個人更大的整合,及朝向完整性和一致性的成長——最後一部分,私人聖殿,《我之書》,自尊的維護(不再只是整合,也不是簡單的一段旅程或幻覺,同時還帶領人們去到新的領域/新的境界)

6部分

重複帶來的集中效果

冥想是自我成長之錨

通過直覺,精神的部分進行指引

構想冥想的方法:首先找到一條通向直覺的道路(自我感知)——去到自我的生理部分,(如呼吸,將呼吸和放鬆聯繫在一起,給人以力量感。呼吸和放鬆就等於力量。從呼吸到放鬆,能夠提供一種幾乎是自發的對自我的積極感受)——啟動資源(人們了解自己的資源時,就更能有希望地去任何地方,降低對改變的懼怕)——運用個人的內在資源——帶領去到新的領域和境界

放下不等於除去那些不再適宜的東西。

重構我們不再需要的東西,並用一個祝福讓它離開(因為它在過去的確滿足了某種目的),給我們的心理儲藏室騰出空間。放下是一種和除掉截然不同的態度。

薩提亞並不習慣用冥想催眠這個概念。因為催眠這個詞被賦予太多令人恐懼的意味,讓人感到失控而不是增強內在的力量。

冥想是一種通過自身直覺的途徑,而直覺在我看來是一切的發源地。

冥想不是一個智力的過程,儘管在中間我們會用到思維。

冥想必須發自愛的狀態。引導冥想之前,都會先準備好自己,讓自己處於這樣一種愛和關心的狀態中。否則的話,冥想久只不過是一些詞語,畫面和指示的堆砌。因此,它不僅僅在於你說的內容,更在於你引導時所處的狀態。

坐下,放鬆,允許自己進入到內在的直覺狀態,然後才開始去引導催眠。讓自己定心凝神,與內在的能量資源,及生命力聯結。

冥想是指導性的,前瞻性的。前進是成長的方向。因此,我使用的言辭,色彩,聲音,比喻和過程都是指向前方的。

大腦分為認知和直覺兩部分。智力的外面是一切新事物的發源地,用冥想來開發那一處資源,那一個地方。

我的構想是大多數人的發展可能性都被密封或隔離了,因此他們表現出來的行為是破壞性的,往好處說也是平淡乏味的。我想要去觸碰生命力所在的那些部分,並把囚禁它的大門輕輕打開。就好像是輕輕觸碰一樣東西並邀請它一樣。我與宇宙的聯結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冥想當中。而我希望幫助他人與宇宙聯結。

人們常常說,我的冥想非常有力量。我想其實是他們感受到了自身的力量和改變。我會立刻將這種覺察從我身上轉向他們自身,並肯定他們自己的力量和資源。

當你面臨一件生死攸關的事情,而你卻跟隨了任何負面的期待的話,就是在朝著死亡前進;而如果你跟隨的是正面的期望,那麼就是在邁向生命。

過去兩年來,有兩個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饑渴和受傷。我可以將人們之間的任何負面行為都理解為出於某種饑渴和傷害。饑渴有不同的:對愛的饑渴,對認可的饑渴,希望被人看到和聽到的饑渴,對刺激的饑渴,各種各樣的饑渴。我發現「饑渴」這種提法比「需要」更恰當。需要似乎是與生理相聯繫的,比如對食物、住所、衣服的需要等。在這些不同層面的饑渴背後,是人們對於完整、表裡一致和聯結的渴望。

第二個詞反映了我們成長的最初階段。如果我們接受的教育是必須壓抑自己的天性來達到順從,我們就都受了傷。要治療這些傷痛需要自立、保持在自己的中心。有時我感到整個的精神病理分類都是在試圖定義人們受傷和饑渴的不同方式。

冥想是一種運用我們的大腦直覺來開啟更多的可能性,並允許朝向成長和高自尊的變化發生的方式。


推薦閱讀:

TAG:冥想 | 薩提亞治療系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