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數字化時代,你一定要擁有知識
導讀:請問你自己一個問題:你真的擁有知識嗎?
1
你真的擁有知識嗎
在現實當中,我們看到四種關注的情形:
第一種情形,是分別心,還是辨別力?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喜歡這個、不喜歡這個」。這是分別心,不是你有辨識力。有辨識力的人,不會簡單說喜歡和不喜歡,因為當你真正辨識價值之後,你會克服自己,如果沒有這種辨識力的時候,你就會有分別心,你可能太多去做分別,卻沒有足夠的辨別。
第二種情形,是自我設限,還是認知的不足?
「這個事情我做不到」。很多學生問我為什麼每天晚上可以寫3000字,這是很難的事情。我和他說:你先從每天晚上寫3個字開始、寫30個字開始,慢慢你就會寫300個字、3000個字。這不是能不能寫,而是對於自我設限和認知這個事情沒有很認真理解,沒有理解這個事情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第三種情形,是世界變化快,還是自己不曾改變?
熟悉我的人知道,在微博時代我沒有參與太多的活動,後來我發現我如果不動,我就會被淘汰。所以在微信時代我就開始動了,如果要上知識付費,我就趕緊上,主要的原因不在於我能不能上、世界變化快與慢,而在我自身的變與不變、快與慢。
第四種情形,是慣性使然,還是無法應對?
大部分人認為我們很難應對信息聚變、事物不斷迭代的時代。其實是你的慣性導致你無法應對。除非上課,我也不是那種特別喜歡用視頻來跟大家交流的人,但我都做了。有人問我,什麼是職業化?當你不斷地與自己的慣性、習慣進行不懈的鬥爭,你就能成為一個非常職業化的人。
你可能有更多別的角度和衝突去談擁有知識的困難,這四點是我面向的困難,為什麼會成為困難?我認為這和一個核心問題相關:你是否擁有知識?
如果你擁有知識,你就有辨別力,不再有分別心。知道自我的界限都可以打破、任何變化都是機會,更重要的是知道所有的經驗拿掉之後,你會看到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這是我找到的解決方案。
2
釐清概念:數據、信息、知識
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真的知道,我們擁有的到底是不是知識?數據、信息、知識,這三個概念要分清楚。在大數據、信息化時代,我們更容易混淆這三個概念。我訪問過很多企業,很多人都說我們有大數據了,我們要做數字化轉型,要成為數據公司。我覺得這些道理都是對的,但我都會問,你們要把數據拿來幹嘛?他們幾乎都回答不出來。
1. 數據——數據是未加工的數字和事實。我們容易混淆,是因為我們不清楚知識的邊界。數據的定義是未加工的信息和知識,數據是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用的。我曾經到山東一個縣級市,領導告訴我這是全中國縣級市 GDP 水平最高的,我問他,人口總量是多少?他就不說話了,他應該是全國縣級市人口數量最大的。那麼換句話說,人均 GDP 在全國縣級市是排得沒那麼靠前的,因此 GDP 總量最大是沒有意義的。
第二天我去了另外一個城市,領導告訴我他們在二類城市人均 GDP 最高的,我問說人口總數是多少?他說 40 萬,我說那 GDP 總量一定不高。如果數據不加工,數據對我們做任何決策是沒有幫助的,如果拿這個數據做決策,就會把自己害了,我們要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信息。
2. 信息——處理過的數據。我去一家企業,他們說自己是行業第一,我就會問他說第一的位置多久了?他說是 12 年,我接著說,那你增長嗎?他說最近 5 年沒有增長,我說那你這個定義有什麼用呢?為什麼要從數據過渡到信息?沒有處理過的數據,是沒有辦法做價值判斷的。處理過的信息,是否做可以做價值判斷了?還沒。還要再走一步。這一步就是知識。
3. 知識——鑒別過的信息。知識是信息被處理過後,再做鑒別產生的。當我了解一個城市 GDP 之後,還需要接著了解它的產業結構,然後才能做一個經濟整體的價值判斷,最後就擁有了這個城市的知識,並可以幫助這個城市作出選擇。
你是否擁有知識,需要做三件事:找到真實的來源、要做處理和加工、要去鑒別它。你只有經歷了這個過程,才可以討論和擁有知識。
3
一定要擁有你個人化的信息
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有效區分信息和知識。有效地區分信息和知識的關鍵:一定要擁有你個人化的信息。而且這個信息與事實、程序、概念、解釋、思想、觀察和判斷有關。
很多時候,我和人交流的時候,他們總是去轉述別人的東西當作自己的理解,其實這還沒真正掌握知識。沒有內化成個人的信息,那就不具備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
一個人想擁有真正的知識,是不容易的事情,通過技術、互聯網可以掌握非常多數據以及比數據少一點的信息,但如果你沒有內化成個人的信息以及加工,我會覺得你是一個知識特別匱乏的人。在知識時代,我們反而知識匱乏,太可怕了。
4
知識更上一層,是智慧個體
我想給大家一個概念:知識流動鏈。怎麼把數據加工成信息,然後加上自己的識別和判斷,變成行動,獲得反饋,最後形成智慧。
數據、信息和知識的關係,可以用這張圖來看。你在客觀世界得到的數據,只要你願意,你可以努力處理成信息,通過你的處理進入你的大腦,然後成為個人化的部分,屬於你的,你再通過形式化的組合來指導你的行為,你會成為有智慧的個體。
我們來看個案例:2006 年 12 月 26 日早晨,正在普吉島海灘散步的 10 歲英國女孩蒂莉.史密斯,她「突然看見海水開始冒泡,泡沫發出噝噝聲,就像煎鍋一樣,海水在湧來,但卻不再退去」,她一下就認出這是海嘯很快就要來臨的跡象,並向人們發出了警告,從而挽救了大約 100 名正在泰國一處海灘上的人。
蒂莉.史密斯是一個擁有知識的人類個體,她識別出海嘯來臨並發出警告的行為,非常好地詮釋了人類個體的智慧。這可以成為對「擁有知識」的完整理解。
5
知行合一,復看山水
我想給大家介紹一個人和一本書:懷海特的《教育的目的》,他有一個觀點對我影響至深,也就是智力發展的三階段論,一個人智力發展一定要經歷三個階段: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和綜合應用階段。
智力發展的浪漫階段:直觀獲得對世界的認識而不加以分析,只要想像就行。
智力發展的精確階段:長大之後,一定要精確,所有接納的信息要能夠處理它,這個時候側重的是對信息的分析和正確的闡述。
智力發展的綜合應用階段:你通過前面的學習,學到了知識,可你還沒完成自身智力的發展,而需要能夠綜合應用前兩個階段,然後再回到第一個階段,即對事物的浪漫認知階段。
也就是:首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接下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最後,又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真正擁有「知識」:被理解消化後,經實踐驗證的,才是有價值的。是你把所有東西能夠理解消化,然後你去應用它,經實踐驗證,並綜合應用後,才有價值。如果你掌握的所有數據和信息是不能用的,而且不能通過實踐驗證價值,那你是沒有擁有知識的。
正如王陽明說的:「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正如《論語集注考證》中所說:「聖賢先覺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後覺所以效之。」知行合一,才能真的檢驗你擁有知識。(本文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