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個部委發布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由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既有利於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有利於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
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新型教育形式,一經提出就立刻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全國各地中小學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很快成為教育熱點話題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的立足點。應該看到,研學旅行課程目前還在探素之中,科學有效地開展研修旅行,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一.研學旅行不是一項教育內部的改革,必須充分調動全社會廣泛參與
儘管研學旅行是針對基礎教育中的諸多問題,比如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嚴重割裂、學校課體系學科化傾向過重、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能力嚴重不足等提出的,但是要科學地設計和實施研學旅行,單獨依靠教育系統自身的力量,顯然是遠遠不夠的。研學旅行活動需要在學校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下,充分調動旅遊、交通、餐飲、文化等多部門廣泛參與,甚至要吸引社會資金給予支持。不僅教育系統內部的研究機構、學校、教師、學生要參與進來,許多教育系統外部的單位、組織、個人也需要參與進來,各種文化場館、實踐基地、旅遊單位等必須給予支持。學校要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合理分工,共同做好研學旅行的組織實施活動。研學旅行作為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借用社會多方力量,強化校內外教育結合,豐富中小學教育的途徑和內涵,是實現課內外、校內外教育、學校家庭一社會教育相結合的良好載體。
二.研學旅行要儘可能地讓學生體驗感受真實的社會生活
研學旅行,有「研」的內容,有「學」的內容,當然還有旅行的內容,可它又不完全是一種旅行,學生需要在旅途中不斷地領悟、不斷地學習。過去我們認為,學習就是教師在台上,學生在台下;教師講課,學生聽課:學生做實驗、自主探究,但都還是在一個房間里學習。研學旅行突破了原有的學習的空間與時間,把學生從課堂帶到真實的社會生活里,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社會環境里、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時空範圍內,解放他的耳朵、解放他的眼睛、解放他的手,甚至解放他的時間、解放他的空間,全感官地、廣泛地開展學習。在研學旅行中,應倡導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使之真正成為中小學生在校期間一次重要體驗和寶貴經歷,給學生下終生難忘的印象。
成人社會為孩子創辦學校、建立課堂,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是成人為下一代安排的一個模擬社會。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但只是有限真實的社會。學校里可以發生哪些事情,不可以發生哪些事情,都是由校長教師們規定好的。在學校里,教師總要告訴學生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社會卻是複雜多樣、善惡美醜兼容的。研學旅行活動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兒童回到真實的社會中學習習,在社會情境中辨別美醜善惡。比如,暑假許多學校會組織學生去青島開展研學旅行,讓學生感受遼闊的大海、寬廣的沙;同時,學生也會感受到青島海灘人滿為患、垃圾成堆的社會問題,這就是一個真實的社會。再比如,組織學生去農村研學旅行,讓學生感受農村生活質樸清新美好的同時,也要讓學生體驗打苞谷、摘棉花,感受種菜種莊稼的辛苦不易。總之,研學旅行一定讓兒童回到真實的生活中,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生活的美,也體驗生活的艱辛和勞累累,讓孩子體會不同地方的人的思想情感,了解社會的多樣化,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在旅行的過程中有所得、有所學。
三.研學旅行的路線設計實際上應該是學校課程的廣泛延伸
從一定意義上講,研學旅行的路線設計也是一種學校課程建設,是一種更為多樣、更重視實踐的課程類型。研學旅行的路線可以是本地本城,比如,杭州天長小學,圍繞西湖進行研學旅行,探尋西湖一年四季不同的美;北大附小,開展在北大校園裡的研學旅行。在身邊旅行,讓孩子深刻了解生活學習的地方,這種方式是非常好的。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學校也可以帶領學生離開本地,去更遠的地方研學旅行,設計更有文化和教育價值的研學旅行線路。比如,孔子遊學路線、徐霞客路線、紅軍路線、茶香路線、地貌路線等。這些路線設計需要學校結合實際,便於組織實施。無論是哪一條路線,都要牢牢把握研學旅行的本質,那就是讓學生的學習由校園、由課堂向四周擴展,讓學生回到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學習。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中國的社會生活,感受中國的美麗,感受社會的發展變化,感受自己身上的責任與義務。
四.研學旅行不是單一學科的學習,應該是一種綜合類的實踐學習
許多人認為研學旅行就是個別老師的事情,比如地理老師、生物老師、歷史老師,實際上每個老師都可以組織研學旅行活動。研學旅行不是單純的某學科內容的學習,它是一個綜合實踐內容的學習,它的教育價值是多元的、綜合的。在研學旅行中,學生的學科知識學習可以與做人、做事學習和審美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體驗感悟能力、觀察力以及集體團隊意識等,都能夠得到培養和提高。在研學旅行過程中,通過觀察體驗、思考,學生對生活藝術、文化歷史、自然環境等方面的理解,也可以進一步加深,這對學生的人格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研學旅行的教育目的是多元化的、是綜合的,是學校單一的學科教育所無法達到的。在研學旅行的實施過程中,要嘗試以文化主題或綜合項目的形式將多種教育目標整合起來,充分發揮研學旅行課程跨學科、生活化、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實現各學科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融通。
當前,學校組織參加研學旅行的熱情、積極性非常高,各個學校都在紛紛研發研學旅行課程。特別是一些企業單位介入後,又把「研學旅行」推上了一個新的社會關注高峰。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研學旅行才剛剛起步,一些體制機制還不成熟,還在建設和形成中。研學旅行的全面推廣與實施,還需要一個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過程,制度和機制建設完善也還需要一段時間。
總之,研學旅行不同於傳統的春秋遊活動,也不同於面向少數學生的「精英活動」,學校要儘可能與社會機構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較好地利用社會資源,藉助媒體的力量,擴大研學旅行的社會影響,不斷深入挖掘研學旅行的社會教育價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