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中國第一代建築師,造了600座房子,100年不過時
1918年-1937年,有20多位中國留學生,
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去學習建築,
最後,約18人學成歸國,
他們在中國各地,
設計、建造了超過600個建築,個個經典;
建立了中國自己的建築教育體系,培養後人。
而這批留學生,
就是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他們多來源於清華學堂的留美預備班,
多是家底深厚,原本就是「精英中的精英」,
包括:梁思成、林徽因、楊廷寶,
童寯、范文照、趙深、陳植……
其中,童寯的孫子童明,
現在也是一位建築師,從事建築30多年,
是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學院的教授。
從2015年,他開始籌備展覽《覺醒的現代性——
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
通過1400多件當年的照片、圖紙、採訪記錄,
向我們展現這群人的成長史和奮鬥史,
及建築學這門學科,在中國的起源。
今天這些城市中重要的經典建築,
都是這批中國第一代建築師的作品。
自述 童明 編輯 瀟鉞
我們自古以來都有蓋房子,但是如何去設計、建造一棟房子,在我們國家,也就是100年前剛剛開始。
1918年-1937年,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20多位中國留學生,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去學習建築。
中國這第一代建築師中,有梁思成、林徽因、楊廷寶,范文照,趙深,陳植……
我的祖父童寯,也是其中的一員。實際上我小時候也是成長在他們中間的。但時間久遠,很多資料散失,對於他們的理解,還是非常模糊。
這個展覽的起因,是2015年,我到賓大建築學院檔案館,去翻閱當年的資料,發現賓大保留了他們大量的作業、圖紙、成績單。
他們這群人的成長史、奮鬥史是什麼樣的?對中國的現代建築,對我們這些後輩,有怎樣的意義?
於是,我們花2年時間,走訪這些建築師的後代,採訪學者專家,最後展出1400多個展件,大量的圖紙、照片、圖表,及20多個採訪記錄,以呈現賓大這批留學生,他們一生中所走過的歷程。
求學起始
這個展覽非常重大的意義是在於,他們這代人就是我們國家在20世紀,這100年過程中的一個強烈的縮影。
他們這一代人,大部分1900年左右出生的,人生跨度和中國重要的歷史階段,剛好吻合。
他們剛開始求學的時候,恰逢清王朝覆滅,然後五四運動興起,基礎教育受到很多新的、國際性的影響。
這批賓大求學的中國建築留學生,總數大概會有24-25位,有20位左右是從中國大陸過去的。生源主要來自北京、上海和廣州,其中最多是來自於清華學堂。
清華學堂起源於1911年,受惠於庚子賠款而形成,其中留美預備班每年會派送50-60個學生,到美國各個學校,進行深造。
最早從清華到美國學習建築的是庄俊,在美國伊利諾大學建築工程系。1918年之後,更多的留學生選擇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
第一個到賓大學習建築的是朱彬,跟范文照幾乎同時期,後續的學子,絡繹不絕,趙深、陳植、梁思成、林徽因、哈雄文……
精英中的精英
這些學生本身就是天之驕子,精英中的精英。當時能進清華,很多學生的家庭背景,本身就非常深厚。
像梁思成,家喻戶曉,他們家祖孫三代都在中國的近代學術史和建築歷史上,留下濃重一筆。
林徽因,父親是外交家,文化領域的重要人物。
陳植,他的父親辛亥革命前後在教育界工作,是杭州求是書院(今浙江大學的前身)的創始人之一。童寯的父親,曾是欽點的七品官,也擔任過省教育廳廳長。
很多學生在出國之前,就已經結成了非常親密的關係。楊廷寶、朱彬、梁思成、童寯,都擔任過清華美術社的成員,一起出版年刊、創作繪畫。
梁思成與陳植,是同班同寢室的室友。本來梁計劃跟陳植同年出國,因為騎摩托車把腿摔斷了,所以晚了一年,才和林徽因共赴美國。
再往後的哈雄文、王華彬,從小到大,親密如兄弟,同一艘船到美國去留學。
中國學霸,惹美國人眼紅嫉妒
在賓大學習期間,他們正好碰到賓大教育的頂峰時期,遇到了最好的老師保羅·克瑞(Paul·P·Cret),跟著他學習布扎(Beaux-Arts)的建築體系,接受了最好的建築教育。
陳植先生當時有個回憶,這批中國學建築的留學生,因為特別顯眼,而被叫做一群「中國的小分隊」(The Chinese Contingent)。這不僅僅是人種上的特別,更是成績上的突出。
這次展覽也展出了他們當年的成績單。
賓大當時的學習評分分為三檔:第一檔是P,Pass(及格);第二檔是G,Good(優良);第三檔是最高的分數,Distinguished(傑出),標註為D。
我們在賓大檔案館找到了當時的成績單,中國留學生幾乎都是D、G兩檔,Pass比例極低。
楊廷寶是這裡面最厲害的學霸,他大概修了97學分,絕大多數都是D(傑出),還擔當了中國留學生的會長。
他們的這種突出引起了美國學生的紅眼,甚至會罵罵咧咧地說:這幫該死的中國人總是把最高的成績給搶走了。
另一方面,衡量當時建築學生是否優秀的一個更重要的標準,是在於學生參加各類的建築設計競賽,以及競賽中間所獲得的獎次。
朱彬,他一去,就在全美的設計學院組織的競賽中獲得二等獎。當時在地方小報上都刊登出來,這是非常另人驚訝的,隨後的話獲獎就像家常便飯了。
童寯曾經獲得過全美設計競賽的一等獎,有來自美國各地50多個學校的參與,像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MIT等等,他在這中間得到了一等獎。
據他們同時代的同學回憶,這幫中國學生在當時也是最用功的一批。別的學生可能在一交完圖,或者一放假到處去玩、去消遣,但是中國留學生們,徹夜通宵地畫圖。這也是自古以來的建築學生始終具有的一種特點。
當時賓大建築系的學制是本科五年,碩士研究生一年。而中國留學生,基本上只用三到四年時間,就完成了六年課程。
不僅是學霸,更多才多藝
他們也絕不是書獃子,學業之外,更是多才多藝。
陳植是這批留學生中間是最活躍、最開朗的一個學生,他的照片,大部分都是笑得很開心。他參加了賓大唱詩團,在裡面擔任男中音。賓大唱詩團的各種演出照中,經常可以看到陳植的身影。
另一個人物是林徽因,因為她早年隨父親在英國遊歷過一年,所以非常融入美國的生活。
林徽因不僅長得漂亮,她甜美的笑容、智慧的談吐,在美國學生中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印象。
她與梁思成,也在學業過程中,相互輔導、相互促進,成為了很堅定的伴侶。甚至在很多梁思成的作業中,能辨認出有一些林徽因手繪的影子。
在完成賓大的學習之後,兩人便成婚了。
還有一個學生,可能不為人所知,叫梁衍。他在賓大隻學習了一年,後來轉學到耶魯大學去了。他才華橫溢,擅長拉小提琴,經常會在賴特的「塔里艾森」工作室,拉小提琴給大家助興。
唯一不同的是我的祖父童寯。他的性格天生沉默寡言,更多的是發揮在他的繪畫上。在賓大學習期間,他水彩畫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成長。後來到歐洲旅行時,他一下創作了200多幅水彩畫、炭筆畫,專業畫家看了都覺得是頂尖水平,嘆為觀止。
而他們之間,一同留學的這份友誼,後來一直延續後他們的後半生,甚至到晚年。不僅在建築的專業上,在生活中,他們聯繫也都非常緊密。
他們這一批人一畢業,大多數選擇了回國,最後真正學成歸來的約有18人。
那代人是有情懷的,他們出國留學,是家國使命,帶著歷史責任,去西方學習新技術、新的思想觀念,帶回國內。
實業救國,為國家的建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對於他們來講是一件至高無上的事情。
600個建築作品,奠定中國現代建築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期,正值整個國家新興發展的一個時局,這批留學生就把在美國所學的布扎(Beaux-Arts)建築體系,帶回到中國,積極介入到當時的建築實踐中間。
朱彬和楊廷寶,都是基泰工程司主要的建築師。基泰工程司,是中國三四十年代最重要的建築事務所。
在南京他們建造了中央醫院、中央體育場。
在上海實現了「上海市百一店」,也就是今天的上海第一百貨,至今仍被稱為上海經典建築。
另外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來自於華蓋建築師事務所,三個主要創始成員是趙深、陳植和童寯。
他們在上海、南京做了非常多建築作品。在南京,他們設計了外交部大樓、抗戰光復後美軍顧問團駐南京的宿舍營地、中山紀念館,以及鐵道部大樓等等。
在上海,他們設計了大上海大戲院、金城大戲院(今黃浦劇場),還有浙江興業銀行、恆利銀行等等,都可以稱作上海經典的近現代建築。
其中的上海大戲院,位於今天的西藏中路和南京東路的交叉口。外立面極為現代,一系列霓紅燈的光柱,到了夜晚,給市民帶來前所未有的生活體驗。也反映了上海在30年代,由傳統到現代摩登的一個過程轉變。不過很遺憾,上海大戲院在90年代城市發展過程中被拆除重建。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建築師是范文照。
他也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在上海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作品:南京大戲院(今上海音樂廳)、美琪大劇院、上海八仙橋青年會等一系列公共建築,大受好評。到今天上海市民還在使用。
上海衡山路上的集雅公寓,也是范文照的作品,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最早一批集中性住宅。他那時就開始考慮,如何讓中產階級,擁有更舒適、現代的住房。
集雅公寓今天看,依然散發著鮮亮的現代主義建築的色彩,現代、簡約,在世界範圍都是可圈可點。
建立建築學教育體系
培養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建築師
這批留學生回國之後,除了建築實踐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中國自己的建築教育系統,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所以在他們之後,我們會有第二代、第三代的建築師,登上歷史的舞台,延續他們在30到40年代所創造的建築奇蹟。
比如梁思成和林徽因,早期共同創立了東北大學。1946年以後,又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築系。
像童寯、楊廷寶、譚垣,都在中央大學,以及後來的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擔任重要的教職。
在人生的後半段,他們這批人將更多精力放在對建築學科和專業的發展。
像梁思成和林徽因,對傳統中國建築的研究,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童寯先生,則是在開拓中國古典園林的研究,寫下了《江南園林志》。
哈雄文,可能大家並不熟知,他其實是中國最早的城市規劃專家之一,他起草制訂了中國近代第一部城市規劃法。
而更多的像趙深、陳植、楊廷寶,他們對於我們國家的後續的建築人才的培養、建築設計力量的延續,非常重要。今天上海最重要的兩個設計院,上海建築設計院,華東建築設計院,也都是由他們的脈息傳承下來的。
我們追溯第一代建築師,實際上更為現在的我們,提供一份借鑒。
我們現在每天面對各種各樣的忙碌、現實問題、商業上的訴求。但其實,建築它所塑造的,不僅僅是一個房屋,一個商業用品,建築它是帶有一種社會責任感的——
為一個城市,帶來更好的、有文化氛圍的環境。
這種精神現在看來,更加難能可貴。
部分圖片由展覽《覺醒的現代性——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提供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