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憂思基礎教育「減負」

政府、學校、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終於以20餘年寶貴的歷史光陰、數以千萬計大、中、小學生培養教育的教訓與經驗這樣昂貴的代價,換得對素質教育的認同。


於是,吹拉彈唱、跑跑跳跳的課程增多了,各類興趣小組、課題小組應運而生了;百分制、補習班、教輔內容、課時、教輔材料和練習冊取消或是減少了。


所以,一般認為,中小學生減負了、解放了、快樂了, 素質教育的進程開始了並且有了實質的推進。其實,推進素質教育,怎一個「減」字了得!


——素質教育就是降低對學生學習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的要求?高考制度不改革怎麼進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不好搞,學生家長望子成龍,不同意減負怎麼辦?減負之後,學生空閑時間幹什麼?


學生減負,教師相應減負?抑或反之,應該加負並在加強教學強度的同時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一時間,種種疑惑,種種討論,既說明一些有識之士提出的「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教育改革亦應方方面面配套進行」確是真知灼見;另一方面,又說明我們對減負一致認同的同時,對究竟什麼樣的負擔應該是我們所減之負存在模糊認識。

心理壓力才是中小學生視學習為畏途的真正負擔

影響中小學生全面素質發展和身心健康的負擔,表現為相互關聯又互為因果的外在負擔和內在負擔兩個方面。外在負擔是可量化負擔,如加課時、早晚自習、各種補習班、題海戰術等高強度、大體量疲勞式教學。內在負擔是不可量化負擔,即心理負擔。心理負擔的輕重程度依各學校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不同、各學生家庭環境不同、各學生學習能力及性格等自身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確是絕大多數中小學生共同感受到的使他們視學習為畏途並影響學習效率的主要負擔,當然也應該是我們減負工作的重心所在。心理負擔這個主要矛盾解決了,其它各種負擔和矛盾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中小學生的心理負擔由家長和教師的期望、競爭社會生活環境的影響,教學內容的空洞、簡單、枯燥和教學方式的教條、呆板兩大方面因素構成。前者是我國傳統教育文化觀念和全球一體化競爭社會的嚴酷生存環境使然,是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所共同面臨的問題。且這一共性問題的合理性和積極意義遠遠大於它的負面作用——正確、適度的生存壓力和危機教育可以影響、修正青少年的人生目標,進而成為其終生積極進取的動力。一個個個體的進取、競爭又成為民族、國家和社會歷史持續進步發展的原動力。所以這種古已有之、將來也永遠應該合理存在的「負擔」,既不為中學生這一社會群體所獨有,也不具有現代教育問題的特殊性,不應該成為我們減負討論的核心問題。

教學內容的空洞、簡單、枯燥,教學方式的教條、呆板是現代教育問題的主要癥結,也是廣大中小學生思想和學習負擔的主要內容。它從教育主體的教育觀念和學習主體的認知對象兩個方面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內容空洞、簡單、枯燥就要增加、調整,教學方式教條、呆板就要研究、改進。對減負的簡單、片面、機械的認識和理解,會使我們對教育問題的癥結熟視無睹,對中小學生思想和學習的真正負擔掉以輕心。


有一個人所共知的現象——幾乎所有天真活潑的學前兒童對他們所生活的自然和社會環境表現出極強的認知意願,那個為什麼如此,這個為什麼那樣等等,直問得父母們搜腸刮肚,窮於應付。這一現象印證了人類在與自然環境數十萬年的鬥爭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意識的獲得性遺傳規律——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心、求知與探索精神和改造慾望已成為現代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這一天性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也是人類社會得以持續進步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而現在多數兒童自接受我們「正規」的學校教育之後,反對知識學習毫無興趣。他們每日的思想與情緒功課便是對課堂學習、課後練習被動接受、主動抵觸。久而久之,這種沉重的思想和情緒負擔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戕害之深、對學生整體素質能力培養的破壞之重,是可想而知的。這種負擔之下學生知識學習和掌握的效果之差更是不言自明。


有三個有爭議的典型教育案例,是我們畸形的教育體制、滑稽的高考內容與考試方式、空洞無物的中小學基礎教育教學內容和教條呆板的教學方式的最好的註腳與反諷——南方某省某家庭某父,令其子照本背科,居然15歲考取大學而轟動一方一時。想其本人當年也是如此輕取龍榜,故而該省某民辦學校聘其為校長,如其之「良方」成批培訓、點撥各學科教師,成建制炮製一批批可順利「中的」、擠過高考獨木橋的少年大學生;某大學首開少年班先河,各大學紛紛效仿;北京某中學進而設立「少年班」,將小學5年級後8年中小學學制縮減為4年,向各高校成批輸送少年大學生。


因材施教,探索、研究特殊學生群體的特殊教育方式本無可厚非。但批量、流水線生產少年大學生成為可能,就使我們清晰地看到教育問題的癥結所在——博大、鮮活的自然、社會、數理和人文科學知識被人為圈定範圍,從而量化、格式化、固定化。有範圍就有重點、難點、知識點,就可押題、押寶。面對失衡的升學比例,高考題目在圈定的大綱範圍內只能是越來越程式化、教條化、技巧化、遊戲化,從而也就越來越荒誕化。

這樣,中小學學生的思維在內容有限且公式化的學習和考試過程中被支解得千瘡百孔、被修理得毫無生氣,學生的個性、創造性和學習知識的積極性被扼殺得蕩然無存。所以,某種程度上講,上述案例的成功,正是我們中小學教育體制和高考制度及人才培養與選拔方式的失敗。


加「負」才是中小學基礎教育的當務之急

我們都在講要培養中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但如何培養又莫衷一是。其實,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特性,非客觀外力所能「培養」,它是認識主體對大量客觀事物認識、了解、掌握之後自然且必然「養成」的結果。從「推理」、「聯想」、「比較」、「想像」等等這樣一些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構成的要素來看,難以設想沒有對已有知識的大量認知、了解和掌握,又如何在推理、聯想、比較和想像的基礎之上對客觀事物產生創新認識、進行創新改造。


當然,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強弱與高低,取決於主客觀兩方面多種因素,但對已有知識和事物的認知、了解和掌握,是任何一個學生所以能夠養成創新思維習慣、具備創新創造能力的必要而重要的前提,確是不爭的事實。就現在中小學生知識結構的全面與均衡、學習內容的廣度與深度而言,距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養成相差甚遠。


恰恰是過於簡單、重複、枯燥乏味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加之教條、呆板以及同樣是重複、枯燥乏味簡單化的教學方式,嚴重限制、束縛了廣大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養成。因而一談減負便是降低學習難度、減少學習內容,這是極不負責任的又一種歷史性錯誤。


我們可憐的中小學生,在學前就開始被家長「發現」、「挖掘」或「造就」藝術特長、體育特長、書畫特長,入學後更是或上數、理、化奧校,或補習、強化英語、作文,再加初高中教師的文理分科誤導,其結果,理工科大學生寫不出一篇象樣的文章,人文素養極為匱乏;文科大學生沒有些許理工科基礎知識,缺少縝密嚴謹的邏輯思維與科學精神的訓練與培養。


一個個病態、四肢不全的畸形學士、碩士、博士就在這樣的教育怪胎中誕生。中小學生的知識結構存在嚴重的重「主科」輕「輔科」、重特長訓練輕基礎培育,或偏文廢理、或偏理廢文的問題;單科學習也或因內容陳舊、簡單、不合學生口味,或因重複學習、訓練、教學方法死板等導致大量無用功和寶貴學習時間的浪費。


正是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枯燥的、範圍有限的、重複的教學內容,決定了高考的出題方式和考試內容的機械教條和遊戲化。高考指揮棒又決定了中小學教師一定會採用照本宣科式、滿堂灌式、死記硬背式、強化訓練式的教學方法。學生的自由活動時間,課本外知識的學習時間,身體鍛煉的時間,勞動娛樂和參與社會活動的時間就在這種惡性循環的教學和考試怪圈中被擠佔得所剩無幾。學生的思想負擔——對知識學習的逆反在這一怪圈的圍堵之中當然也就日益嚴重。


所以,真正的減負須通過加「負」得以實現。這個所加之「負」體現在學習主體——學生身上,就是根據中小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思想認知能力和興趣特徵,以吃得飽、吃得好為原則,輔導他們大量學習感興趣的各類知識精品;體現在教學主體——教師身上,就是要不斷研究探索能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式方法,尊重、保護並培育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變重教輕學的傳授教學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與學習習慣並使之掌握有效的思維與學習方法的養成教學。一改學生「要我學」的心理壓力而為「我要學」的積極進取,一改教師「教會」學生有限的學習內容而為「會教」學生事半功倍地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方法。


如此加「負」,將在高質、高效地豐富、充實、加強學生知識結構和學科基礎的同時,教師和學生得到心理、身體和時間的真正減負。


中小學語言教學的加減負

中小學生知識學習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枯燥、簡單、重複,是各門學科或輕或重共同存在的問題。這裡我們以語文和英語兩門語言主科的教學為例,進一步討論基礎教育加減負問題的解決途徑。


多年來,我們一直將語文和英語這兩門重要的基礎課作為工具課加以定位並據此設計教學方式。中小學12年教學的結果,是學生學習了成套的有關工具使用的理論,死記硬背了一堆中英文字元,如何在實踐中應用語言工具卻是丈二和尚,技藝嫻熟、得心應手地掌握這一工具,更是無從談起。


我們強調語言的工具特性,是就它對掌握其它學科知識的基礎性、必要性和重要性而言的。對語言是工具這一暗喻的直白、寫實和簡單理解,容易使我們忽略語言所反映、所蘊涵、所承載的思想情感的、歷史文化的、社會生活的、文學藝術的、科學技術的等等方方面面博大精深的知識內容,以及作為形式、符號和載體的語言與其所表現的內容之間的有機的、有時甚至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在聯繫,從而對語言學習的難度認識不足,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語言學習的方法不得要領。

清華大學英語系主任程慕盛教授曾疾呼加大中小學英語學習的力度,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她以字彙學習為例,指出與俄羅斯、日本、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中小學生學習掌握的9000,8000,6000,5000英語單詞相比,我們的中小學生所學的2400餘個單詞數量太少,基礎太薄。從單詞數量看,我們的中小學生英語學習的「負擔」太輕了,輕得直至大學、研究生畢業仍然需要繼續馬拉松式的聽、說、讀、寫、背。這樣的「負擔」又太重了,重得苦不堪言。原因何在?


從充斥著「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革命理想主義」這樣一些字彙的理論文章,到生活情景對話和趣味短文,現在的英語學習內容已經有了長足的改進。但功利、實用地強調英語的工具特性,就會將鮮活的源於實踐的英語語言和這一語言所產生、演變的歷史文化的、社會實踐的、民族風情的、思維習慣的、文學藝術的等等的基礎和背景割裂開來,孤立地解讀、記憶單詞、語句、課文,重理論輕實踐,重記憶輕理解,重單項練習輕綜合訓練,偶有情景教學也是有「景」無「情」的機械式、解讀式教學。


沒有對英美歷史、文化、文學和當代豐富社會生活的了解,如何培養學生對作為這種歷史、文化、文學和社會生活的表現載體與符號的英語語言的熱情?沒有以學生為主體的大量聽、說、讀、寫、譯等基本功的全面綜合訓練和實踐,學生又如何培養語感,理解並記憶語法規則?又如何能夠不再在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死記硬背為數本來不多的乾巴巴的單詞、語句與課文之後又很快將它們忘得一乾二淨?在學習內容的廣度深度和生動性、學習方式、教學輔導方式、培養學生英語語言文化學習興趣等各個方面,我們有太多的問題需要研究、改進。


語文學習的問題更是嚴重。作為母語,語文的強化學習和基本功訓練不僅是學好學精任何一門外語的基礎,也是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承傳、豐富並創新發展的必要基礎。同時語文學習所特有的陶冶思想品德、積澱人文素養、培育創新創造激情和想像聯想能力、訓練理解和思維能力等等這樣一些功能,更是學習、掌握並創新發展其它任何一門學科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翻開中小學語文教材,我們會清楚地認識到什麼是「九分無用,一分歪曲」;觀摩中小學語文教學,我們會切身感受到什麼是「誤人子弟」。24冊語文教材摞在一起,其有價值的信息總量抵不上一套文學名著或科學專著。課文編選一味以政治性、時代性、思想性、教育性為標準,凈是一些思想水平高、說教性強、語言規範、技術性強的各類文體「標本」,根本不考慮學生的認知與興趣取向。有限的課文卻派生出無限而又千篇一律的字詞訓練、病句修改、語法分析、修辭賞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層次劃分、謀篇布局、寫作技巧等等,直弄得學生雲里霧裡不知南北。


這樣的語文教學發展到極致,演變為應付高考的語言文字技巧型學習和遊戲性訓練。最不應有定規和章法的作文教學則流為公式化、文體化、八股化。難怪不諳世事、談不上有什麼思想深度的十三、四歲少年也可輕取高考作文關——高考考的是作文技巧、作文程式,而非作文立意、構思及語言組織藝術。

其實語文學習應該是非常輕鬆、非常有趣的思想娛樂活動,教學方式也應該非常簡單——學生大量泛度、精讀古今中外文學、文化、歷史、政治、哲學、科技等各類名著,教師只是輔導學生如何正確、有效地閱讀。

凡是作為名著而千古流傳的作品,必是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融合的作品,也是最符合人們的思想品位、認知規律和欣賞習慣的精品,自然也就是為大多數時代的大多數人們所接受、認可並樂於學習的精品。在大量誦讀名著的過程中,語言和文學的基本功和基礎知識自然會得到正確的、沒有任何「負擔」的潛移默化的強化訓練。

近聞高中教材將有重大變革——課文篇目成倍增加,其中又以名著和古文增加最多。這是減「負」還是加「負」?初中和小學語文教學何時也能如此加「負」?數、理、化、外、史、地、生、音、體、美等等其它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何時改進?


我們等待的時間太長了,走的彎路太多了,實在是再也等不起、走不動了!

(李永海,1995年6月 原載2001年9月《南洋教育》)


推薦閱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