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出現瘙癢不能亂用藥,一定要對症下藥

全身性皮膚瘙癢症是皮膚科常見多發病之一,是指只有全身皮膚瘙癢,而無原發性皮損,但可出現抓痕、表皮剝脫、血痂和皮膚肥厚等繼發性損害,

本病有的開始發病即為全身性,或開始為局限性,逐漸擴展至全身,瘙癢常為遊走性而無固定部位,多為陣發性,夜間更重。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臨床表現

病人全身各處皆有癢的感覺,但不是全身同時發癢,往往由一處移到另一處。發癢的程度不盡相同,有人雖然覺得皮膚髮癢,但仍可以忍受,有的病人覺得全身奇癢,需用鐵刷子刷皮膚或熱水洗燙,直至皮膚出血而感覺疼痛及灼痛時,癢覺才暫時減輕。

辯證施治

1.血熱生風證:多見於青壯年人,好發於夏季,證見皮膚瘙癢,觸之灼熱,搔破處呈條狀血痕,遇熱逢暖則劇,近寒得冷則輕,每隨心緒煩躁或食入辛辣則瘙癢加甚。治宜涼血清熱,消風止癢。

生地、生龍牡各15g,玄參、當歸、白蒺藜、玄參、丹參各10g,防風、甘草、蟬衣、黃芩各6g。

2.風盛作癢證:多發於春季,證見周身瘙癢,癢無定處,搔破出血,隨破隨收,很少毒染化膿,破損處乾燥或結痂,很少滲液,經年累月,患處皮膚肥厚,或狀如牛領之皮,或狀如席紋。治宜搜風清熱,敗毒止癢。

烏梢蛇、羌活、蟬衣、荊芥、黃苓各6g,防風,連翹、銀花各10g,赤小豆、鉤藤、刺蒺蔡各15g。

3.風濕客膚證:多發生在長夏之季,以青壯年居多,證見皮膚劇烈瘙癢,由於反覆搔抓或熱水燙洗,常導致繼發濕疹樣變。治宜祛風勝濕,清熱止癢。

全蠍、皂角刺、苦參各6g,白蒺藜、威靈仙、白鮮皮、黃柏各12生惹苡仁、赤小豆各15g,丹皮、防風各10g。

4.風寒東表證:多發於冬季,以陽氣不足者居多,瘙癢可見於周身,脛前區域尤為明顯,寒冷誘發或加劇,或因氣溫急劇變化,如自寒冷室外,驟人暖室之內;或解衣卧睡之時,均會導致癢加劇。證見皮膚乾燥,上覆少許糠秕狀鱗屑,瘙癢逢暖或汗出時,則可減輕。治宜散寒祛風,和營止癢。

麻黃絨、桂枝各1.5g,炒白芍、桔梗、荊芥、防風、乾薑各6g羌活、獨活、甘草各4.5g,大棗7枚。

5.血虛生風證:多見於老年或體虛之人,好發於秋冬季節。證見皮膚乾燥,遍布抓痕,夜間癢甚,或因過度勞累,癢感加重;伴見神情倦怠,面色?白,晝不精,夜不瞑,心悸失眠,食欲不振。治宣養血消風、潤燥止癢。

當歸、天冬、麥冬、花粉、黃芪各10g,生熟地、何首烏、鉤藤各15g,黃芩、紅花、桃仁各6g,皂角刺、升麻各4.5g

6.瘀血阻滯證: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不分季節,瘙癢多限於腰圍、足背、手腕和腰骶等區域,證見抓痕累累,部分抓破則有瘀血外溢,或紫色條痕明顯。治宜活血化療,消風止癢。

當歸、桃仁、益母草、防風各10g,荊芥、紅花、甘草、蟬衣、赤芍各6g,白蒺藜、鉤藤各12g。

7.脾虛衛弱證:多見於恣食魚蝦、海鮮,或者接觸皮毛等物,證見瘙癢時輕時重,常能皮膚上見到抓痕和針帽大小的血痂;兼有氣短乏力,倦懈懶言,不任勞作,大便乾結或稀溏。治宜健脾益氣,佐以固表。

党參、黃芪各10~128,土炒自術、陳皮、防風各10g,獲菱皮12~15g,判芥、秒仁(後下)、炒積売、攻瑰花、甘草各6g,炒黃連1.5g,廣木香3~6g。


推薦閱讀:

TAG:皮膚病 | 皮膚瘙癢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