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社會:風險來自於人禍而非天災
這個周末的熱搜想必應該是「疫苗」了吧。生活在當今社會的每一個人都需要重新審視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環境。如果說颱風過境是來自於自然界的風險,那麼疫苗問題則是赤裸裸的人禍了,是系統性的社會運行層面問題導致的風險。承受這一風險後果的則是無數的普通家庭。食品安全、「毒奶粉」、「葯神」、疫苗事件等,讓我們見識到真正威脅社會的不是海洋上形成的熱帶風暴而是社會本身製造的風險。這並不是新穎的觀點,社會學家貝克早就對此有過論述。
烏爾里希·貝克將後現代社會詮釋為風險社會,其主要特徵在於:人類面臨著威脅其生存的由社會所製造的風險。我們身處其中的社會充斥著組織化不負責任的態度,尤其是,風險的製造者以風險犧牲品為代價來保護自己的利益。貝克認為西方的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僅捲入了風險製造,而且參與了對風險真相的掩蓋。貝克力倡反思性現代化,其特點是既洞察到現代性中理性的困境,又試圖以理性的精神來治療這種困境。然而,我們所經歷的諸多社會問題讓我們逐漸認識到「風險社會」並不是一個僅限於西方社會的學術理論。對於國內也是具有適用的空間。
一、「風險」的產生
風險是與人類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後隨著人類成為風險的主要生產者,風險的結構和特徵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產生了現代意義的「風險」並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風險社會」雛形。這體現在兩點:一是風險的「人化」。隨著人類活動頻率的增多、活動範圍的擴大,其決策和行動對自然和人類社會本身的影響力也大大增強,從而風險結構從自然風險佔主導逐漸演變成人為的不確定性佔主導;二是風險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風險。人類具有冒險的天性,但也有尋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來一系列制度的創建為這兩種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實現的環境以及規範性的框架。與市場有關的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場)為冒險行為提供了激勵,而現代國家建立的各種制度則為人類的安全提供了保護。但是無論是冒險取向還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帶來了另外一種風險,即運轉失靈的風險,從而使風險的「制度化」轉變成「制度化」風險。
二、風險的特點
在貝克看來,工業社會的核心問題之一是財富分配以及不平等的改善與合法化。而在風險社會,我們必須把傷害的緩解與分配作為核心問題。在古典現代性中,財富和權力是其標誌性概念,而風險和不確定性則是反思現代性的概念。風險具有四個特點:
(1)風險造成的災難不再局限在發生地,而經常產生無法彌補的全球性破壞。因此風險計算中的經濟賠償無法實現;
(2)風險的嚴重程度超出了預警檢測和事後處理的能力;
(3)由於風險發生的時空界限發生了變化,甚至無法確定,所以風險計算無法操作;
(4)災難性事件產生的結果多樣,使得風險計算使用的計算程序、常規標準等無法把握。
風險社會中的底層命運
風險社會為理解現代社會提供了重要視角,為我們反思當代世界與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工具,無疑也是理解與反思高速轉型中國社會的可貴思想。或許貝克的觀點過於透徹而帶來絕望與悲觀。然而,如羅曼·羅蘭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識到生活的真相後還勇敢的活下去。然而,貝克能夠讓我們認識到後現代生活的真相,但疫苗、毒奶粉等事件頻發,縱使勇敢亦不能保證實現羅曼羅蘭所言的「活下去」。理想的社會治理超越了普通人的能力範圍,然而,社會性的風險後果交由普通民眾承擔,唯有「哀民生之多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