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三原則(一)
我用三原則來說教育工作的三個基本面向:第一個就是「教育的時機要把握」,第二個就是「教育的內容要把握」,第三個就是「教育的方法要把握」。第一點有關時機問題,是應合著以上所說的人性發展的全程性而說的;第二點有關內容問題,是應合著以上所說的人性內涵的全幅性而說的;第三點有關方法問題,是因為凡是實踐的操作都必需講究方法,使其操作過程進行順利而達到效果。所以方法是附帶的,它配合主題,為完成主題而設計。
內容跟方法這兩面的關鍵性是一般人比較能夠了解的,因為是教育現場的需要,所有的師範學校很重要的課程,就是各個科目的「教材、教法」。所謂教材,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的內容,所謂教法,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的方法,這是大家容易看得到容易想到的。近代各國的教改,改來改去,無非在這兩項中打轉。而教育的時機問題,是不容易被注意到的,它不在實際的教育操作中,它是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育工作的底子,它是比較抽象的,比較虛層的,所以比較不引人注意,世界各國教育專家對它的研究也比較少,但它卻是最重要的。沒有按照人生髮展的歷程來做教育,錯過時機,你教材、教法再好,也不會有好效果。尤其所謂的時機,是要面對人生髮展的歷程而把握。而我們都知道,一個生命是在時間中發展的,所謂「歷程」,是有一定程序的;尤其那個生命的前期所有,可以供後期的所有做依據,這叫「基礎」。所以打定基礎,將來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基礎沒有打好,將來就事倍功半,乃至於一事無成。即使想要奮發,往往被俗話說中:「錯過時機,永不再來」!
我們用「基礎」這兩個字,已經可以表達這個「發展的依據」的意思,但是還不能盡「教育的基礎」的意義。因為,「基」是地基,建築物的牆面下緣,甚至地面以下,叫「基」,所以「基」是土字旁。這個「礎」是柱礎,撐著柱子的石頭,所以礎是石字旁。沒有基、礎,或是基礎不穩固,房子就蓋不起來,基礎打得愈深,樓房才能蓋得愈高。基礎如果不好呢?建築工人有很多技術啊,房子可以補強啊,甚至拆掉重建。不過,如果用來形容教育,把學習的基礎打好,基礎深厚了,才可以往前成就,這是順理的;但若基礎沒打好,說要補強,或許還可接受;而若基礎太差,說乾脆拆掉重建,就很點「恐怖」了。房子是沒生命的,在打基礎時沒打好,還可以隨意改造,只是多花點錢。但人生是活的,人生這一輩子打基礎的時機,就只有一次,基礎打不好,將來的發展就受障礙,而且永遠受障礙。若要改造重建,不是花錢可以了事,只好等下輩子了。
可見教育要把握時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這個時機大體上是在人生打基礎的時候。什麼叫打基礎的時候?每一個人認識就不一樣,所以必須對人生的發展作全程的了解,才能下結論。西方人有所謂的兒童心理學,研究兒童心理狀況;又有所謂的發展心理學,也是專門以研究兒童的生理心理為主,研究到十二三歲,就停了。人生難道從此不再發展?不是,而是大家都知道,人生髮展的重要基礎,已經完成了。人類個體生命發展的腳步,進度最快、改變最明顯的就是兒童期,13歲以上,人類幾乎沒有什麼原則性的改變了。所以,就沒有所謂發展了。發展就只是量的增加了,沒有質的改變了。西方人既然這麼注重兒童的發展,他們的教育理論動不動就引用那些心理學家研究的成果,而我們現在教育理論都從西方來,那我們現在不就了解兒童了嗎?不就能把握教育時機了嗎?其實大謬不然!甚至完全相反。
所以這裡就要有大的反省,尤其中國人。政府要有大的反省,我們是不是真的把握了教育的時機了?在我看來,我們是最浪費教育時機的一個時代,因為西方人是六歲才開始所謂義務教育。這個義務教育普及的結果讓民眾久而久之習以為常,也都認為六歲才是教育開始的時機,而把六歲之前叫「學前」。「學前」的意思似乎就是什麼都不做也可以,讓他玩就好了。這樣一玩兩玩,玩到了六歲,這輩子就就廢掉了。因為根基不夠,就是有再好的秉賦再大的努力,成就只是比一般人好些。因為一般人都已經是廢人了,從廢人中挑出一些較好的(大家笑),能夠對於人性有所謂全面性的開發嗎?所以教育時機是教育實踐中最首要的一個原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