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後一步,不要對生活用力過猛

國慶節放假,沒事看了幾集《奇葩說第5季》,感覺李誕簡直太好玩了。有一位選手說他每天晚上臨睡前都會自省,捫心自問今天自己的學問有沒有增長啊。而李誕開玩笑說,自己也會這麼問,沒增長還好,要是哪天感覺學問增長了,接下來那得休息好幾天呢。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傳統東方價值觀或教導,或明示、暗示我們,做人要努力奮鬥、力爭上遊,一日三省吾身,似乎才算對得起天地良心,這日子才過的有價值、有意義;即使在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里,主觀快樂感受更加被認可,人生成就感、意義感亦不可或缺。

在東西方文化日益交融的大背景下,可能大多數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基本一致的。根據英國行為經濟學家保羅·多蘭(Paul Dolan)在其著作《設計幸福》一書中的定義,幸福就是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所感受到的快樂與收穫的意義,即幸福=快樂+意義。

比如我們看電影、旅遊、唱歌、跳廣場舞等等,似乎很快樂,但意義好像不那麼大;再比如我們上班工作、讀書進修、生養教育孩子等等,干這些事大多數時候都苦多樂少,而我們之所以還不懈堅持,主要是其能讓我們的生活過得非常充實有意義。由此可見人們要想過上幸福生活,其關鍵是要懂得和掌握快樂與幸福之間的平衡,不能一味追求輕鬆快樂而忽視人生責任與意義,當然也不能一味追尋責任意義而忽視了心靈的輕鬆自由,唯有平衡、中庸,才符合幸福之道吧。

以上幸福理論看似完美,但只要稍有生活閱歷的人都知道,實際生活是非常複雜而動態變化的,有輕鬆快樂就有痛苦焦慮,有成就意義就有無聊空虛。如果我們只是抱定這種「快樂+意義」簡單二元對立的幸福觀,可能我們就會下意識拒絕、逃避、壓抑生活中無可避免的焦慮痛苦、憤懣憂傷、空虛無聊、無所成就等等負面生活感受。

但幾乎每一個成年人憑直覺都能意識到,負面生活感受與正面感受其實是一體兩面的、相輔相成的,這是生活的本真常態。你要體驗快樂與意義,那也就必須同時接受生活中的痛苦與空虛,這兩者是被上帝「捆綁銷售」的。換句話說,不管你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拒絕、逃避負面生活感受,同時你也就逃避掉了體驗快樂感、成就感、意義感等正面生活感受的可能性。

眾所周知,人們生活中所經歷的一切以及由此引發的主觀生活感受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都是由你的基因、個性與動態變化的環境、情境互動演變而來,很多時候你是不能完全掌控的。而好消息則是,其實你並不是你的主觀情緒感受、不是你的物質財富或精神收穫,甚至不是你的自我,你只是你的自我生活的觀察者和體驗者而已

你覺得生活就是以勇敢自我、怯懦自我、焦慮自我(不管你如何看待及定義自我)投身生活洪流之中,去獲得你想要的一系列積極正面的生活感受,同時儘可能遠離一切負面生活感受。而實際上真正的生活也許只是你對自我生活的持續觀察、覺察與體驗。

你特別認同你的自我、你的生活方式、你的情緒感受、你的人際交往模式等等,固然很好,但可能會持續引發一系列的得失心、攀比心、厭離心、驕縱心、攀附心等等。當然你也可以選擇退後一步,嘗試站在生活的河岸邊,帶著覺察心,觀察自我演出的這一場生活大戲。

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你就跟你的自我拉開了心理距離,你不再整天像抱著一壇金子一樣緊緊抱著你的破自我不放。你不再斤斤計較於自我生活是快樂還是痛苦、是有意義還是無意義,一切生活感受都無等差,都能被你正念開放的心所接納、所覺察、所體驗,然後再像風行水上一樣消逝,這才是正念覺察的生活智慧吧。

推薦閱讀:

TAG:生活方式 | 生活態度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