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書店「2」- 老東安市場

關於買書,黃金時代我肯定是沒趕上,但多少趕上了一點兒白銀。

大概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時候北京還是一個舊書店扎堆兒的地方,當時好多外地人來北京,甚至是專程來逛逛書店,特別是舊書店。

當然新書店也有,比如,那時候王府井新華書店還不在現在的位置上,也沒有西單圖書大廈,著名的三聯書店還和人民、東方在朝內小街共用一個讀者服務部。當時的書店,規模氣派都比現在小,架子上的書也不像現在這麼多,但感覺上那時候的書店都比較「經逛」,不像現在,掃一眼就差不多了。

最經逛的是舊書店。中國書店作為惟一可以規模經營舊書業務的單位,當年的聲勢氣派都比現在大得多,風光不再,花葉飄零,就是最近十幾年的事兒。

首先消失的是東安市場里的中國書店,它是隨著東安市場變成現在的「新東安市場」而消失的。那家中國書店店面不大,在老東安市場里,和一堆買食品衣帽百貨的店擠在一塊兒。書很密,什麼都有,但很少有哪本是你不想看的,書的品種把文人味道和市井俚俗調配得剛剛好。現在想起來,買賣做到這個程度,才是真本事。店小,書就要精要好,服務就要周到,才能讓一家賣書的店面,幾十年中在食品百貨的市井人流里能一直活得有滋有味。

當然這都是事後回想,當時的感覺也就是那麼一家轉身都有點兒擠的書店而已。特點是怎麼都能讓你不費勁兒的隨隨便便就呆上一兩個鐘頭。

再往後,看過解放前後很多回憶舊書店的文章,都齊刷刷地提到東安市場的這家書店。後來東安市場變成了新東安市場,這家書店就再沒回來過。

當時和這家書店一起沒了的,還有老東安市場門口的吉祥戲院。來吉祥看戲的不少都是名流,戲前戲後,應該少不了到東安這家書店轉轉。當年吉祥的戲院,往北走一站地,有人藝的話劇,往西走衚衕里,有住在不遠的老舍先生,這都是北京的金字招牌,是活的北京文化。現在就剩下了一家人藝,樓里有一間叫「戲劇書店」的屋子。

王府井大街改造的時候,為了拆掉當時佔據王府井大街南口兒的麥當勞,據說費了不少勁,最後的結果是在現在的工美大樓補償了一家店,當然這都是傳說,不準。但我老想,為什麼像老東安市場里的中國書店這樣的地兒,說沒就能沒了呢?

這麼想著,就老為東安和吉祥不值。最後只好安慰自己:即便真的在現在的新東安里「補償」一家中國書店,位置多半要在樓下買果脯的旁邊兒不說,書店裡賣的,恐怕也都是漫畫、冰箱貼和手機殼兒。

這麼一想,就好多了。


文/伊偉

圖片/網路

編輯/甘家口刀馬旦

推薦閱讀:

TAG:書店 | 生活方式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