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熬夜了,真的會死的
十一長假剛過去不久,小夥伴們還沉浸在拒絕開學、拒絕上班、拒絕早起的假期綜合征里無法自拔,微信運動便出了一份大數據報告。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一個新詞悄然誕生——「百步青年」
特指那些,在放假期間的任意一天活動量小於100步的人,而這些人中,80、90後所佔比例毫無意外地過半。
這兩天戴森捲髮棒颳起一陣大風,
小夥伴們的段子也是層出不窮。
其中有一個說:
留學生沒必要花幾千塊錢買這款捲髮棒,
因為頭髮都要掉光了,買來幹嘛??!
我們一邊自嘲式地反省自己生活不規律,
一邊捧著手機在各個社交平台迎來天明。
作為一個骨灰級夜貓子,我記得剛來英國的時候,因為倒時差,第一天晚上八點就睡了,接下來幾天都是十點多睡覺。
那時候默默竊喜自己托時差的福,改掉了晚睡的壞習慣。沒想到,過了幾天,便破了功。
一旦適應了地域和時間的變化,熬夜黨分分鐘就現了原形。
早睡?不存在的
明明幾分鐘就可以洗漱完畢,
卻總想著「等會兒再去」;
明明關了燈就應該閉上眼睛,
卻總留戀「再回個消息」。
在漆黑的夜色與微弱的屏幕光影中,不知不覺就到了凌晨兩三點。匆忙睡幾個小時,早晨還要按時起來,頂著碩大的黑眼圈和酸痛的身體,開始新一天的生活。
數不清有多少這樣的日子,心裡想著要早睡,卻總在夜晚格外拖延和懶散。
那些信誓旦旦立過的早睡Flag,
通通裹挾著狂風而來啪啪打臉。
前一陣子,一個朋友跟我講,他的一個同學在實習的時候突發心梗,沒救過來,去世了。
簡簡單單的一個故事,卻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恐懼。
「二十多歲,工作學習,步入社會,未來可期。」
明明這些才是應該與年輕相關聯的字眼,沒曾想,「死亡」卻搶在了前面。
當我的朋友得知我最近也時常失眠,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的時候,他非常嚴肅地跟我說:
「說真的,別熬夜了,真的會死。」
一字一句,重量萬千。
他還分享給我一個廣告,今天也分享給你們。
廣告里羅列了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狀況,
一個個,一件件,
似乎就是我們生活狀態的集合,
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影子。
拖著疲憊的身軀,
你在朋友圈出了一張閑置的健身年卡。
電梯壞了,
你自嘲說今天可算運動一次了。
你敷著最貴的面膜,
熬著最長的夜。
聽說手機屏幕輻射大,
你換了張綠色的壁紙。
你在凌晨三點轉發遙遠城市有人猝死的新聞,
再給自己定了五個起床鬧鐘。
你聽聞某個朋友得了癌症的消息,
難過之餘你開始有點擔心自己。
你想和朋友去試試素菜館,
但忙碌的工作讓你遲遲不能赴約。
你在家族群里怒懟發養生雞湯的親戚,
臨行前卻在行李中塞進了一瓶枸杞。
你嘲笑父母總是被養生廣告欺騙,
你不知道他們只是想陪你久一點。
你說你沒空健身,
你不知道在醫院排隊要花更多時間。
你常常自嘲連體檢的錢都沒有,
你不知道ICU病房可以迅速榨乾整個家庭的積蓄。
我曾經問過很多人,為什麼明知道熬夜不對卻依然要熬夜。
我得到的答案無非以下幾種。
「就刷手機唄,微博抖音朋友圈,經常刷到沒有任何可以更新的內容,然後才放下手機睡覺。」
「讀不完的reading materials,熬夜讀吧效率極差,不讀了吧還放心不下……」
「一開始只是想聽聽歌,然後就開始矯情,胡思亂想,更睡不著了。」
「我吧,其實能睡著,但是捨不得睡啊!白天要做各種事,到了晚上才有時間放鬆一下……」
聽來聽去,熬夜理由千千萬,沒啥正事兒佔多半。
在無數個遲遲不肯睡去的夜晚,
有沒有那麼一瞬間你曾經想過:
「萬一猝死了怎麼辦?」
認真講,我想過。
當我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猝死的新聞,
當我看到越來越多疾病低齡化的數據,
當我聽到朋友說感覺身體變差的消息,
當我每次不舒服都對生命起敬的時候,
我突然很怕,
因為我對自己的照顧不周,
而變成黑白色。
我們沒有想像中那麼健康,
我們的身體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頑強,
尤其自己身在異國他鄉,
更有責任去把自己照顧得妥貼得當。
總有人說,
自己還年輕,什麼都不怕。
可你別忘了還有句話說,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想想看,
反正起床就會看到新一天的陽光,
何必總要熬過12點,
去做那個第一個迎接新一天的人,
太陽都沒有這麼勤勞。
最後,跟你說一件特別諷刺的事情。
一個365天大概有360天都不能好好睡覺的人,
在寫一篇名為《別熬夜了,真的會死》的文章。
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熬完這一晚,
我下定決心要「好好做人」了。
希望你,
也可以擁有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身體,
然後再去讀書旅遊看世界,
不負這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