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吵架引導為成長,4種典型的吵架套路
文:壹心理創作者孟夏
來源:心理公開課(ID:xinligongkaike)
經歷過數不清的爭吵之後,朋友終於和男朋友分手了。
我們約著出來吃「分手療愈餐」,我問她究竟在和男朋友吵些什麼。她說,吵的都是小事,但是對方的態度,卻每一次都令人更加生氣。
說著,她為我總結了一下男朋友的吵架金句:
對對對,我就是這樣一個冷漠自私的人,我不習慣也不擅長對別人好。
我以前也曾經傻乎乎地對別人好過,但她們都傷害了我。
如果你不能接受最壞的我,那你也不值得最好的我。
是不是讓你感覺無法反駁?
其實,這些在吵架時「我弱我有理」的金句,是有心理學依據的。
這是一種被心理學家們稱為「遊戲」的典型溝通模式。
01
我弱我有理
4種典型的吵架「套路」
美國心理學家Eric Berne提出的一種「套路型」溝通模式,其中蘊含著大量程序性的套路:
在爭吵中,一旦對方開始「玩遊戲」,那麼形勢就一定會按照套路的方向發展,並最終倒向對方。
不懂套路的我們,在身經百戰之後往往會有這樣的感覺:
聽到對方說這句話,我就知道我說什麼也沒用了。
那究竟有哪些經典的隱蔽套路,你可能曾經鑽過並爬不出來呢:
第一招:「因為......所以我才這樣......」(我弱我有理)
例如:
男生在某件事情上反反覆復傷害了女生,當女生嘗試讓男友做出調整時,男生卻以「破碎的家庭」、「心理疾病」、「人格缺陷」等理由使自己處於弱者的位置,並藉此道德綁架對方:
我來自一個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所以我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我改不了。我知道這樣做不好,但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我就是沒有能力控制我自己。
第二招:「看我已經多努力地試過了!」
例如:
女生認為男生不夠關心自己,於是男生為對方買了一份昂貴的禮物。之後女生抱怨對方不夠關心自己的時候,男生就會反覆向很多人提及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我明明為她花了那麼多錢!」
第三招:「或許你可以這樣做……」 「嗯嗯是的,不過——」
例如:
兩人之間發生爭執,一方嘗試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後,另一方卻用看似贊同的方式拒絕了所有的建議,使自己感到非常挫敗:你的建議很好,但我(開始千百種理由)……
第四招:「一切的錯都是因為你!」
例如:
一對情侶一起出去旅行。
在衣食住行上,一方總是口口聲聲地說著「隨便隨便」、「都行都行」,讓對方做所有事情的決定。但最後一旦有意料之外的情況出現,總說「隨便」的一方就開始站在一個無懈可擊的立場上攻擊和指責對方:「瞧瞧你又把我們帶進溝里了!」
在這些看似「公平」的互動中,其實滿滿的都是套路和防禦。
現在終於知道為什麼你老是吵不贏對方了吧?
為什麼會有人喜歡用套路來吵架呢?
02
很多人吵架不為解決問題,
只為讓自己心裡好受
當一個人使用套路來進行爭吵的時候,ta想要的往往不是解決問題,而只是讓ta的心裡「好受」。
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對世界和對自己的基本信念,比如「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惡」,「我很有能力」或是「我很軟弱」。當事情的發展和我們的基本信念一致的時候,我們才會感覺好受。
這種基本信念在每個人很小的時候就會形成,而此後的人生不過是讓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強化這種信念。
比如一個人從小一直被父母訓斥、責罵長大,形成了「我很無能」的基本信念之後,就很有可能在每個「非常接近成功的關頭」突然崩潰、放棄、感到無法繼續。
這是因為他一旦成功,就會打破自己內心最深處關於「我無能」的基本信念。為了維護這個信念,他不由自主放棄真實的成功。
套路就在於它總是能引導向一種註定的結局。這樣人們使事情能夠按照自己的基本信念去發展。
就像在上面提到的幾種套路中,其實都在印證不同的基本信念:
① 「看我已經多努力地試過了」
ta 的基本信念是「我很無助」和「我沒有錯」。這個遊戲最早應該源於小時候ta和父母之間的互動 —— 因為如果一個孩子是無助的,那麼父母就需要幫助 ta ;如果孩子沒有錯,父母就不能懲罰 ta ;
② 「嗯嗯是的,不過——」
ta 的基本信念是「每個人都想支配我」。在一遍又一遍地「傾聽建議又拒絕建議,讓對方開始表露不爽」的過程中,ta 就成功地印證了這種內在信念。
③ 「一切的錯都是因為你!」
ta 的基本信念則是「我是無可指責的」。通過逃避做出決策,ta 也就避免了決策失敗的可能。
顯而易見,他們既不想解決問題,也並不真的想提升和對方的關係,而只是通過「套路」來迫使對方做出他們早已預料到的行為,從而達到鞏固自身基本信念的目的。
在這場互動中,只有套路,沒有溝通。無法與對方建立起親近、理解的關係,也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肯定和連接。
03
結束無意義的遊戲,
獲得真正的親密關係
Berne 認為,面對「玩套路」的人,無論是接受還是抨擊ta的借口,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就像上面提到的,用「我就是不擅長對別人好」為理由,拒絕向戀人提供關心的男生一樣:
如果女朋友接受他的理由,就無法改善兩人之間的關係,只能放任男生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基本信念,無奈地一退再退;
如果女朋友不接受他的理由,男生就有可能直接終止關係,形成「因為我不好,所以我又失去了一段親密關係」的故事邏輯,同樣強化了他的基本信念。
為了避免這兩種情況的發生,Berne 為我們提供的結束這種「遊戲」的方法是 —— 當對方講出:「對於一個像我這樣的人,你還能期望些什麼呢」時,我們最應該回答的是:
「我不期望任何事。問題是,你對自己有什麼期望?」
如果一個人是無力給予愛的,我們就無法只是要求ta對我們付出愛,而更應該去提醒ta審視自我:
我真的甘於做無法給予愛的自己嗎?
我要一直玩這個指向著「我是不好的」遊戲一直到最後嗎?
我可以相信「我是好的」嗎?
記得告訴他,人類所經歷過的一切困境和創傷都是可以被超越和改善的。但問題首先是你記得你還有改變問題的機會和能力。
一個人要先決定去好好待人,才有可能學會好好待人。
使用毫無建設性的「遊戲」來吵贏對方以維護自己的基本信念,無異於飲鴆止渴。
無論贏得多少次遊戲,都不能改變你沒有為身邊的人、也沒有為自己帶來幸福快樂的事實。
我有的時候會想起朋友的前男友。用通俗的眼光來看,他贏得了每一次爭吵,每一次都做到了讓女朋友啞口無言地離場。但仔細想想,他輸掉的東西,或許更多。
不僅輸掉了一段關係,也輸掉了能超越缺陷的機會,還輸掉了變成更好的自己的可能。
他帶著「我不好」的基本信念走進這段戀愛,離開的時候,仍然這樣覺得。
如果你也在和你的戀人爭吵,或者有一天將會面臨爭吵,記得要「贏」。但不是去贏你的戀人,而是去贏得一個更好的自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