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金星牌黑白電視機,28寸永久自行車,大白兔奶糖鐵盒……這些都是老早熟悉的物件啊!」
今天(10月19日)下午14點,由新聞晨報·周到主辦的「生逢其時·美好生活」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型生活秀在上海豫園華寶樓三樓開幕。市民遊客紛紛步入展廳,欣賞滿載著上海人生活記憶的懷舊展品。記錄百姓生活,感受生逢其時的喜悅
懷舊老物件、歷史老照片、珍貴老影像……在收集展品、籌備展覽的過程中,上海市檔案館、上海市收藏協會、上海音像資料館和上海豫園商貿發展有限公司給予了諸多支持。
這個金秋,新聞晨報·周到為什麼要在豫園老城廂舉辦這樣一次展覽呢?
新聞報社黨委書記、社長黃瓊
開幕式上,新聞報社黨委書記、社長黃瓊在致辭中表示:我們希望把上海從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的生活變遷,我們曾經的期望與滿足,用這樣一場活動,直觀地展現在廣大市民的面前。我們是媒體,我們更是老百姓生活的記錄者和參與者。我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感受到生逢其時的喜悅,和美好生活的獲得感。本次活動的主題為
「生逢其時·美好生活」,包含著怎樣的意味?
黃瓊認為,「生逢其時」這四個字,是能在這個時代激起共鳴的一聲感嘆。當下,每個人都稱得上是「生逢其時」者。對於長者而言,他們一直在見證這個國家、這座城市能成長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對於改革開放的同齡人而言,他們在生活日漸美好、每天都充滿著希望的歲月里長大。對於更加年輕、年少的一代而言,他們正直面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未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打造一個更美好的新時代。
黃瓊還表示,和每一個個體一樣,成立於2000年的新聞晨報同樣是生逢其時者。它在初生的年代遇上了都市媒體的黃金時代,以「最鮮活最實用」的新聞,迅速獲得廣大市民的認可。如今,新聞晨報又遇上了媒體轉型發展的年代,只要在融合發展的道路上走對走好,就能抓住媒體發展又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機遇。
作為融合發展的第一步,周到APP融合了當代媒體人對這座城市的理解,代表著融合發展的第一步。
媒體從來都不是關起門來辦報紙,是要走出報紙端,走出客戶端,到生活當中去,體現和都市生活的融合。正如這次展覽,既是對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發自內心的慶祝和紀念,也是新聞晨報和周到客戶端融合發展的新一次嘗試。
著名歌手張薔在開幕式上獻唱
用沙畫演繹城市變遷,用歌聲祝福明天會更好來自上海詠愛國際音樂學校的音樂演奏家們登上舞台,用他們專門為此次展覽創作的鋼琴和小提琴二重奏,奏響了開幕式的序篇。
上海詠愛國際音樂學校的音樂演奏家們奏響了開幕式的序篇。
悠揚的音樂聲能喚起人們對往昔的回憶,不斷變幻的城市畫面則能讓人直觀感受生活的變遷。豫園股份執行總裁石琨在致辭中預祝展覽成功。
豫園股份執行總裁石琨
上海排簫藝術研究會的音樂家們現場吹奏了《大魚海棠》、《芳華》等曲目,與古意盎然的會場環境相映成趣。
上海排簫藝術研究會的音樂家們
站在涼亭里的沙畫師現場撥動指尖,和著陣陣簫聲,用沙畫呈現出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浦東陸家嘴從農田遍地到高樓疊起的景象變化。之後,沙畫師又在畫面上寫下了「新聞晨報」、「周到」字樣,表達對媒體融合發展的祝福。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始終是上海這座城市成長的基因。當然,歷史歸根到底是由人來創造的。
今天的活動現場特別邀請到了幾位生逢其時的朋友——「滑稽王小毛之父」葛銘明、「紅幫裁縫」朱良、張家宅居民代表魯美玲,用分享生活故事的形式,講述了上海人在改革開放四十年裡衣食住行的變遷。
「紅幫裁縫」朱良
朱良講到,以前,上海人做一件西裝要穿一年四季,只因經濟條件有限。現在,人們會訂做不同款式、厚薄的西裝應對季節變化,說明經濟條件變好了,上海人的生活質量也上去了。要想辦好一個「接地氣」的展覽,離不開專業機構和市民的支持。在本次展覽徵集展品的過程中,上海收藏協會的會員們和熱心市民紛紛拿出了多年珍藏的寶貝,詳細介紹了藏品背後的故事,為展覽增色。儀式上,展覽主辦方為他們頒發了由上海市檔案館蓋章的參展證書和捐贈證書,向他們的熱情支持表示感謝。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四十年歷程,每個人都相信,明天會更好。
在上海詠愛國際音樂學校音樂家們的帶領下,來自熱心讀者家庭的20位小朋友身著中式古典服裝登台,用童聲唱響了歌曲《駛向燦爛的明天》。
隨後,報社領導與上海市檔案館副館長邢建榕、黃浦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喬梁、上海音像資料館副主任沈小榆、上海市收藏協會駐會秘書長李榮虎、豫園股份品牌市場部執行總經理徐翀等10位嘉賓一起為生活秀揭幕。大家一起把手放在大屏幕上的手印位置,倒數計時,宣布「生逢其時·美好生活」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型生活秀正式啟動。歲月流金,沃土煥新。上海將會乘著改革開放的浩蕩東風,打響 「四大品牌」,揚起再出發的風帆,開創更美好的明天。市民遊客雲集觀展,互動項目等你體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唐代詩人王勃在傳世名篇《滕王閣序》中的詩句。對於本次展覽而言,這八個字也正可以用來讚美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取得的成就。開幕式結束後,嘉賓們移步海上梨園對面的華寶樓,來到三樓展廳觀展。年過七旬的胡申南、樓靜年夫婦,是為本次展覽提供展品的市民收藏家。夫妻倆拿出的藏品都與婚慶主題有關,包括胡申南「淘」來的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結婚證書、八十年代的婚紗攝影照片、迷你子孫桶等等,和夫妻倆七十年代結婚時珍藏的喜碗、喜筷、囍字糖缸口杯一起,鋪滿了一整個展台。
看到有參觀者對展品感興趣,二老興緻勃勃地當起了義務講解員,為大家介紹上海婚慶習俗的變化過程。
看到展台前熱鬧非凡,一群前來旅遊觀光的歐洲朋友也被吸引了,好奇地打量著展品。其中一位男士用英語告訴周到君,雖然他們聽不懂胡老先生的中文解說,但也能從紅色調為主的展品中領略到中國式的喜氣。一行人看得高興,主動提出要與胡申南夫婦合影。兩位老人被一群外國朋友圍在中間,舉著開幕式上頒發的收藏證書,請攝影師拍下了這歡樂的一刻。
作為滑稽戲編劇,葛銘明很喜歡留心老上海的風土人情,為日常創作積累素材。觀展過程中,他被展櫃里的一批糧票、布票、油票吸引了。
他告訴同行的參觀者:「這都是很有時代感的東西,你們看,油票的面值有一斤的、半斤的,可我還見過專賣一滴油的油票。幾十年前,生活困難的農民家庭只能買得起一滴油,放在衣食豐足的現在真是不可想像。」
接著,他來到另一個展區,一台九十年代的「大哥大」勾起了他回憶的興緻:「這傢伙塊頭大,價格也高,一萬塊錢才能買一台,在那個年代是相當貴的。但它的信號質量遠不能和如今的手機比,使用者在家裡往往聽不清話筒里的聲音,要跑到外面來聽。鄰居看見了,還以為他顯擺闊氣呢!」
除了靜態的展品、照片和循環播放的視頻之外,展覽中還有不少好玩的互動項目。愛好收藏的市民周煒佳嘗試著動手製作了一份「生日號外」,留作紀念。在展覽現場的未來區域,智能導購機器人旺寶為圍觀的人們唱歌跳舞講笑話,用語言和觀眾互動,贏得了大家的喜愛。同時,現場也展出了無人機、無人車等人工智慧產品,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科技進步成果。
本次展覽將持續一個月,歡迎市民朋友們來參觀哦。
來源:周到
更多精彩內容,下載周到上海APP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