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多的毛不易,看得最讓人感動----《奇遇人生》E4

老實講,備受好評的《奇遇人生》直到本期,才真正的觸動到了我。

在之前的節目里,無論小S、春夏還是竇驍,不用刻意表現,屏幕上便浮滿了他們渾身上下散不去的「星味兒」。這與製作團隊無關,只是作為表演者在娛樂圈摸爬滾打多年的他們,對鏡頭產生了條件反射式的敏感,一旦被聚焦,便開始不自覺地「表演」。

本期毛不易的到來,更像是品過諸多陳釀後喝到的一汪清泉,清冽,解渴。

這種觀感的起源,來自剪輯師為了對話完整性而無意加進去的一段。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本以為坐在對面振宇問這句話時,是因為工作需求要用到。

但鏡頭一轉,發現阿雅只是慵懶的坐在旁邊,向聊的火熱的他們瞟了一眼,便看向了窗外。

原來他們只是在閑聊。拋開年齡的因素,在車上極短的時間內便與公益服務者建立了平等的友誼,是出道幾十年的阿雅所羨慕的。列車上的歡聲笑語,本不屬於台上星光熠熠的明星。

分享明星職業道路與生活經歷,是綜藝節目的賣點,在剪輯師的厚愛之下,久而久之,便成了傳統的爛俗橋段。而這段保留節目到了毛不易身上,變成朋友之間的閑談。出道不久,少了些許套路,快速凝聚的親和力使他在諸多綜藝中自成一派。

這樣的回答與一個從事任何行業的90後一樣,迷惘之中帶有一絲「佛系」。

如果說以往的《奇遇人生》,是我們普通觀眾夢境中的遠方;此刻,方才著了地。

對毛不易鄰家男孩的觀感維持了整個的公益活動,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多說,也不搶鏡。直到最後登台獻唱時,才發現原來他是真的沒有拿自己當做明星。

與公益者結交朋友,一起工作,再到為了登台募捐而一起表演,再到因版權無法上台感到遺憾。我相信任何一個節目組也不會故弄玄虛的去編排這樣一個故事。

在這並不完美的陰差陽錯中,我們體驗到一種真實而真摯的情感。

如此再回頭看來,在此次公益行動中毛不易許多有感而發的態度,也是拋棄了明星身份後真實的心裡反應,甚至在短短一小時的剪輯版本中,可以隱約理出一條感情線。

在開始的一幕,在給患有失智症的老人伴琴時,老人發出了讓人手足無措的「靈魂唱腔版」《小城故事》。

在找到自己定位的毛不易還是努力的完成了此次任務,從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於這樣的工作比較滿意的。完全治癒雖然渺茫,至少至少在自顧自旁若無人的唱著歌時,老人是喜悅與滿足的。

彈琴,跳舞,都是值得的!

由是枝裕和執導的電影《比海更深》中,女兒在問母親為什麼不出去多交些朋友時,由樹木希林飾演的母親答道:「交了朋友也是多個參加葬禮的人數而已」。

去到敬老院時,看到垂暮的老人躺在病床上,平靜地面對即將發生的死亡時

老奶奶沙啞而微弱的話語一樣讓我們這些好好活著的人聽著振聾發聵。

在死亡面前,形而上的傳遞歡愉顯得渺小而無力。公益活動帶來的自我滿足感也隨之消解,面對死神回天乏術的無力感開始湧上心頭。

再又探望了養護院,望著躺在病床上虛以度日的病患之後。到了晚上,這種無力感伴隨著阿雅的插科打諢,毛的聲音雖輕如細雨,依舊清楚地表達出來。

我想這番話,便是節目組毛不易來的意義。依照往常,表演者的工作模式為按照劇本完成導演意圖,時間久了,面對鏡頭,面無法表達自己的看法。而這段話雖樸實,但確是一位創作者真正的觸碰到死亡邊緣時,發出的感悟。

公益節目,一定要多請創作者。

尤其在觸碰到生命本質的紅線時,再去討論公益本身的意義,格局便顯得太小。

第三次活動,是募捐之前最後的探訪,看著無法言語,肢體羸弱的病患時,用手努力的配合著來訪的他們。

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一個問題,這些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的病患,面對來探訪的陌生人,他們是真的喜歡與公益者互動,還是只為了回報讓公益者的善意而儘力配合?他們在病榻之上,有的選嗎?

公益事業的服務者服務於病患的同時,生成了強大的自我滿足感。這種自我滿足感來自於健康人對病患的施捨與同情。無形之中,讓公益服務者身份處在居高臨下的位置上,我們對所做的公益越是深信不疑,就越容易忽略病患當下的感受。

從做公益對自己的滿足,到面對死亡的無力,再到對自己公益服務的自省,感謝剪輯師,感謝毛不易,能夠與觀眾的心理同步,去一起成長。

不需要跌宕起伏,「山路十八彎」的劇情,有的只是平和之中,「潤物細無聲」的走心。喜歡《奇遇人生》,只因為我們每天的生活,已經夠累了!不是么?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愛電影的比目魚】。輸入名稱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讓我們一起尋找更多奇遇。

weixin.qq.com/r/6y2qsun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毛不易 | 奇遇人生(綜藝) | 電影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