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隴上行記|貳 薤谷馬蹄寺(上)

壹 入夢到甘州

三日(8月9日,六月廿八)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張掖,天亮得也特別早。

七點多醒來,沒有被窗帘掩上的光像一柄白刃插入整個房間。我拉開窗帘,看到的是遠處連綿的群山上,一片閃耀著金波白浪的湖水懸在碧天白雲之間。

早餐,我們還是選擇了市區里唯一的一家KFC。等待眾女士收拾完畢,啟程挺進馬蹄寺,大概已是十點左右。經過一晚的休息,大家精神不錯,一路上還回味著昨天的丹霞美景。車窗外,祁連山脈一路緊隨,彷彿觸手可及。

馬蹄寺景區位於張掖市區正南方五六十公里,屬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裕固族是張掖所特有的少數民族)馬蹄藏族鄉。

從馬蹄寺所處的縣制鄉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一般介紹馬蹄寺景區是集自然風光、石窟藝術、宗教文化、民族風情為一體的人文旅遊景區。而當你親臨此地之後,可能更多是被其迤邐的自然風光所陶醉。

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之後,抵達馬蹄寺景區門口,購票之後再驅車幾分鐘進入景區內。看到遠處層疊的山崖間密密麻麻的洞窟,一條蜿蜒小道由近及遠引向那山間,我們下車步行馬蹄寺北寺的方向。

道路旁高聳的闊葉樹和低矮擁簇的棘草應聲而動,在山谷間送來一陣陣清幽的涼風。

頭頂著炙烈的陽光,卻有如沐春風的清爽。遠處山巔的經幡鼓動飄揚起來,像雲山之間的信鴿傳遞著天地間不為人知的信息。

站在山腰,向西向南極目眺望,草木蔥鬱,隨山勢縱深起伏,疏密有致。

有白塔立於山間平地,用一圈轉經筒圍住,在流水行雲的藍天背景下,敦實的白塔似一座豐碑佇立天邊,不時有身著少數民族服裝的遊人經過。

一路信步來到馬蹄北寺石窟腳下,仰頭瞻望這座深鑿在山崖絕壁上的石窟寺廟,疑慮它建築巍然尚存時的莊嚴。馬蹄北寺石窟是馬蹄寺石窟群中重要的一部分,洞窟大多開鑿於元代,現存窟內的造像、壁畫也多是元代作品,窟前原有規模宏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現在都不復存在。

原本對石窟了解不多,只是立於階前望見這上下貫通、抵于山巔的氣勢,與崖前開闊、牛羊漫野的景象渾然一體。在眾遊人排隊登臨「三十三天」石窟的隊伍後面,高路把我們幾人招至樹下,對張掖馬蹄寺這一站點在整個隴上行的漫遊途中意義何在做了簡單說明。

前述張掖置郡是在張騫鑿空、衛青霍去病擊退匈奴之後。河西四郡的設置保證了河西走廊作為「絲綢之路」咽喉要道的安全暢通。與此同時,漢王朝還設置了玉門關、陽關,修築長城,移民河西,屯田開荒。

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鄭吉設西域都護府於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北),兼護絲綢之路上南北往來的安全。至此,絲綢之路的繁榮暢通有了更強有力的保障。這條路,不僅成為政治、經濟威力所能通達的要道,更成為東西文化自由融洽、互通有無的紐帶。

絲綢之路上的張掖 | 拍攝於大佛寺

伴隨著漢王朝與西方貴霜帝國、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交流,作為文化交流內容之一的貴霜佛教率先沿著絲綢之路傳入西漢(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即公元前2年,佛教已經通過外交途徑傳入中國)。在佛教傳入的過程中,早先居住在敦煌、張掖一帶的大月支人起了重要作用。因而河西地區也成為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一片區域。

西漢時期地理區域 | 圖片來自網路

隨著東漢遷都洛陽,絲綢之路也隨之從長安向東延伸至洛陽。

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白馬寺在洛陽創建,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其後,因東漢政治形勢與軍事實力的變化,絲綢之路也經歷「三通三絕」的反覆。直到東漢末年,漢獻帝時代,士大夫和普通民眾開始信奉佛教,接受佛經。

洛陽白馬寺

從魏晉後期五胡亂華,氐羌進入關隴地區,到公元311年「永嘉之亂」,中原開始陷入長達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和大混亂,各豪門部族之間攻戰不斷。十六國時期,河西走廊地區先後出現前涼(公元354—376年)、後涼(公元386—403年)、南涼(公元397—414年)、西涼(公元400—421年)、北涼(公元397—439年)五個割據政權,史稱「五涼」。這五個政權割據河西近百餘年,偏居一隅,使得河西在經濟、文化方面得到空前發展。

為躲避戰亂,中原大批人員或南遷避難,或西遷地處偏遠相對安定的河西走廊,尤以洛陽以西關中等地身世顯赫的名門望族遷徙河西為甚。其中西遷張掖的就有出身儒學世家的郭荷。在公元350年前後,敦煌郡人郭瑀遊學至張掖,在馬蹄山臨松薤谷拜郭荷為師。郭荷去世之後,郭瑀為師守孝三年,之後往臨松薤谷山野深處修學,並帶領弟子在馬蹄山開鑿石窟。郭瑀去世後,其弟子劉昞繼續在深山講學。

此段歷史可以參看CCTV紀錄片《河西走廊》

十六國時期河西政權更迭頻繁,但郭荷、郭瑀、劉昞三代師徒經歷了五涼時期河西儒學的興盛發展。在河西,與儒學同時發展的還有西傳而來的佛教。當時各個割據政權為了維護和鞏固其統治,極力宣揚和推崇佛教,使得佛教在河西地區獲得空前傳播。

馬蹄寺最早的佛像石窟,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北涼時期,馬蹄寺為漢傳佛教寺院,後來逐漸成為漢傳與藏傳結合的佛教寺院。在其最鼎盛時期,僧眾達到一千多人,足見其曾經的輝煌。馬蹄寺石窟群包括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馬蹄寺、上中下觀音洞等7個石窟群和各寺寺院,北涼至清代石窟計七十餘個。

經歷一千六百多年的風雨侵蝕之後,如今的馬蹄寺破壞嚴重,僅存的佛像、壁畫也多為元、明之後的遺迹了。但以馬蹄寺石窟之規模和歷史,也足以與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相併論。

在此相遇

渡口漫遊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人文 | 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