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花斑連鰭?:只有我的藍色,才是真的藍

當你第一眼看到這種小魚的時候,不知道你心裡有沒有暗暗的感嘆一聲:「真是太漂亮了!」是的,這種小魚絢麗的外表的確讓人看到第一眼就會喜歡上它。那麼現在,我們就一起走進這種漂亮小魚的世界,對它做一下了解吧。

一、它的名字

這種小魚正式的中文名字叫做花斑連鰭?,?是一個不常見用漢字,寫法是左魚右銜。花斑連鰭?在觀賞魚愛好者中還有很多常見的俗名,比如它艷麗的花紋讓它獲得了七彩麒麟的名字;它大大的眼睛突出於頭部,酷似青蛙眼睛,因此它也有了一個常見的名字叫做皇冠青蛙;此外它還有一個常用的名字叫做官服魚,是因為它多彩的體色很像是清朝時期高官的袍服上的花紋。而它們的英文俗名就是叫做mandarinfish,mandarin就是指(滿清時期的)高官的意思。

不過要注意的是,mandarinfish這個詞中,mandarin和fish是寫在一起的,如果兩個詞中間不小心多加了一個空格,寫成了mandarin fish,那指的就不是花斑連鰭?了,而是鱸形目、真鱸科的鱖魚(Siniperca chuatsi)的名字了。

(鱖魚)

二、分類與分布

花斑連鰭?屬於鱸形目(Perciformes)、?亞目(Callionymoidei)、?科(Callionymidae)、連鰭?屬(Synchiropus),學名叫做Synchiropus splendidus。它們是一種熱帶珊瑚礁魚類,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地區,生活在從琉球群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到澳洲一線的熱帶近岸海區(下圖黃點區域)。

其中菲律賓是非常重要的產區,花斑連鰭?被正式定種,就是由美國魚類學家Albert William Herre於1927年依據從菲律賓的Bungau發現的一條標本而確定的(Herre,1927)。Herre顯然也被這種絢麗的小魚所征服,他在他所發表的論文中表示:「I never saw anything like that before」。Herre最初把花斑連鰭?歸到Callionymus屬中,後來科學家經過分類研究將其移到Synchiropus屬中,並且一直到現在。

三、生活習性

花斑連鰭?是底棲性的魚類,一般生活在最深不超過18米的珊瑚礁區域。它們生性膽小,偏害羞一些,平時一直躲在珊瑚礁中,因此潛水者白天的時候去珊瑚礁群觀魚的時候,一般是很少能看到它們的。花斑連鰭?一般只有在黎明或者黃昏時分,才會從珊瑚礁從里游出來玩耍。它們游泳速度一般都稍慢,當趴在水底的時候,有時還可以使用腹鰭幫助在海底行走。

四、它的外形

花斑連鰭?的外形和鰕虎魚相仿,體表有藍綠色和橙黃色的條帶和斑點交織組合形成的艷麗花紋。它們頭部的顏色略顯黃綠色,而且有藍色的條紋橫貫頭面部。它們的眼睛是黑色的,但是卻有一圈非常惹眼的橘紅色眼圈。它們身上的藍綠-橙黃色交織的條紋狀花紋,一直延伸到寬大的背鰭和臀鰭。它喉部下方有一對很顯眼的寬大的鰭,不過那不是胸鰭,而是它的腹鰭。它的胸鰭在鰓蓋後方,雖然有淡淡的藍色,但是除了胸鰭的基部外,其它區域幾乎接近透明,不易觀察。

五、它的藍色

花斑連鰭?在生物學研究中非常值得被提起的,就是它們身上的那抹藍色。

我們都知道珊瑚礁魚類往往體色都比較艷麗,那麼魚類漂亮的體色都是怎麼來的呢?其實魚類體表的色彩往往是來自其皮膚中的色素細胞。魚類皮膚中的色素細胞有很多種,常見的可以分為6大類:黑色素細胞(Melanophores),紅色素細胞(erythrophores),黃色素細胞(xanthophores),藍色素細胞(cyanophores),白色素細胞(leucophores)和彩虹細胞(iridophores)。

這些色素細胞可以分為兩個類型,其中第一個類型的色素細胞的顏色是來自細胞內含有的顯色色素,比如黃色素細胞中含有黃色的蝶啶色素,紅色素細胞中含有大量的類胡蘿蔔素,黑色素細胞中含有真黑素(eumelanin)。在黑色素細胞中,真黑素會聚集形成顆粒狀的黑色素體(melanosome),當顆粒收縮的時候,魚皮膚上的黑色就會變淡。

白色素細胞和彩虹細胞比較特別,屬於另一個類型。比如,在彩虹細胞中,是不含有帶色素的物質的,而是含有具有強烈折光作用的鳥糞素嘌呤的晶體,在光線的折射作用下,顯現出一定顏色。

藍色在動物界中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顏色,在無脊椎動物中,有不少動物體表的藍色是來自其皮膚細胞中含有的藍色色素。而在脊椎動物中,大多屬體表顯現出藍色的動物,其皮膚中都不具有藍色色素(Umbers,2013)。

比如,目前已知的絕大多數體表具有藍色色彩的魚類,其藍色都是來自彩虹細胞,由光線折射而形成的藍色。比如雀鯛科的藍刻齒雀鯛(Chrysiptera cyanea),它體表漂亮的藍色就是來自皮膚中彩虹細胞的光線折射(Kasukawa,1986)。

在電鰩Torpedoocellata中,情況更為極端,其皮膚上藍色斑點區域則甚至連彩虹細胞都沒有(Bagnara,2007)。

而花斑連鰭?則成為了整個脊椎動物類群中非常少見的一個特殊例子。花斑連鰭?的體表、魚鰭部分都有漂亮的藍色區域,1985年,來自日本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漂亮小魚體表艷麗色彩中的藍色部分,皮膚內具有真正的藍色素細胞,其藍色素細胞內含有的藍色色素形成了藍色小體(cyanosomes),在藍色小體的作用下,花斑連鰭?的皮膚顯現出了藍色(Goda,1995)。雖然這種藍色色素是哪種化學物質目前還不清楚,但是已經可以確定,花斑連鰭?體表的藍色是來自藍色色素形成的「真藍色」,而不是彩虹細胞折射形成的藍色。

在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所有脊椎動物當中,花斑連鰭?成為了僅有的兩種具有真正的藍色色素的動物之一(Bagnara,2007)。那另外一種具有藍色色素的脊椎動物是誰?其實是和花斑連鰭?親緣關係極近的另一種小魚,與花斑連鰭?屬於同一個屬的漂亮小精靈,變色連鰭?(Synchiropus picturatus):

六、混合色素細胞

除了具有藍色素細胞這種罕見的特點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在花斑連鰭?皮膚藍色區域的邊緣,還存在有一種少見的色素細胞,即混合色素細胞。在這種混合色素細胞中,同時存在兩種色素小體,即藍色小體和紅色小體(Goda,2013)。

不管在脊椎動物中還是無脊椎動物中,這類含有多種色素的色素細胞,都非常少見。之前已知的例子很少,比如無脊椎動物中的小長臂蝦(Palaemonetes vulgaris),就有一種含有四種色素體的色素細胞(Robinson,1973)。而在魚類當中,在此之前只發現過一類這種情況。那就是1960年代,研究人員在鱂形目、花鱂科的劍尾魚(Xiphophorus helleri)中,發現其紅色素細胞里同時含有紅棕色的蝶呤色素體和黃色的類胡蘿蔔素小泡(Matsumoto,1965)。而色彩斑斕艷麗的花斑連鰭?則是魚類家族中發現的又一個皮膚中具有含多種色素的色素細胞的例子。

(劍尾魚)

七、粘液層

我們知道,大多數魚類體表都是具有魚鱗的,魚鱗是魚類保護自身的一道非常重要的屏障。而花斑連鰭?則在進化過程中失去了本應用來保護自己的魚鱗。那它們應該怎麼辦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呢?聰明的花斑連鰭?使用了另外一種方法,花斑連鰭?的皮膚的表皮層中有很多的粘液細胞(mucous cell),它們能夠在皮膚表層分泌出一層厚厚的粘液層(Sadovy,2005)。

(花斑連鰭?的皮膚結構。mc,粘液細胞;sc,囊狀細胞)

厚厚的粘液層使得它們的體表變得非常的光滑,在游泳的過程中能夠減少水的阻力。而且這層厚厚的粘液層能夠防止病菌的入侵,因此花斑連鰭?的抗病能力還是比較強的。除了具有粘液層外,飼養過花斑連鰭?的同學們可能會了解,花斑連鰭?還會散發出一種比較強烈的味道,這是來源於皮膚中的囊狀細胞(sacciform cell)所分泌出的一種具有苦味的物質(Sadovy,2005)。當大型魚類吞下花斑連鰭?之後,這種具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的物質往往會刺激大魚的口腔,讓其把吞下的花斑連鰭?再吐出來,花斑連鰭?趁機就趕緊逃之夭夭了。  

八、人工飼養

由於花斑連鰭?的色彩特別的絢麗,這使得它成為了水族市場上非常受愛好者追捧的一種觀賞魚。美國和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觀賞魚進口地區(Biondo,2017),美國每年需要進口至少600萬條熱帶觀賞魚,其中絕大多數來自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花斑連鰭?在美國的進口榜單上,在所有海洋觀賞魚類中高居第11名(Rhyne,2012)。

雖然貿易量非常大,但是花斑連鰭?飼養起來並不容易,不好養的一個原因來自於飲食的不適應。在自然界中,花斑連鰭?主要的食物是橈足類的小蟲(SADOVY,2001)。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挑食的花斑連鰭?依然會傾向於喜歡吃活食。使用人工飼料餵養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難以讓它們開口的情況,甚至會出現餓死的狀況。但是如果一旦讓其能夠適應人工飼料,那飼養起來就會相對容易一些。只是花斑連鰭?生性害羞,並不喜歡和其它魚類搶食,因此當把花斑連鰭?和其它觀賞魚一起混合餵養的時候,有時需要比較仔細的照顧。在野生狀態下,花斑連鰭?能存活10-15年(Sale, 2002)。但是在人工飼養環境中,很難能夠讓其存活至這麼長的壽命。

九、人工繁育

一般情況下,雄性花斑連鰭?都要比雌性個頭稍大一點。在繁殖期間,雌性的花斑連鰭?會傾向於尋找個頭大一些的雄性作為配偶(Rasotto,2010)。當兩隻花斑連鰭?配對成功之後,它們就會很愉快的開始互動。在自然界中,配對成功的花斑連鰭?會游出珊瑚礁,在開闊水域中產卵並授精。

(產卵中的花斑連鰭?) 

研究人員層研究了40條體長2.4厘米到4厘米不等的雌性花斑連鰭?的產卵量,發現花斑連鰭?每次產卵量在12枚到205枚不等(SADOVY,2001)。它們所產的卵是透明的球形卵,直徑在0.7到0.8毫米左右,非常的小。在卵產出30分鐘後,細胞分裂就會開始。卵的孵化也很快,大約13-16小時幼魚就會孵化出來。

(圓圈中的為剛剛孵化出來的花斑連鰭?幼魚)

幼魚孵化出來36小時後,卵黃就會被吸收,但這段時間內幼魚並不活躍。6-7天大的時候,幼魚開始變得活躍並開始吃東西。8、9天的時候幼魚就能長到3毫米長,在兩個月後,幼魚體長達到1厘米以上的時候,其艷麗的體色就開始出現出來了。

但是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花斑連鰭?能夠產卵繁育的情況相對還是比較少的。目前已有的繁殖成功的記錄多是在實驗室、水族館、或是少量的飼養愛好者中間。比如2014年,我國台灣的屏東海生館就成功繁育了花斑連鰭?。不過不只是花斑連鰭?的成功繁育較少,即使是放眼到所有的海水觀賞魚類類群,人工繁育的情況也是相對不多的。在目前國際水族市場上出售的海洋觀賞魚類中,只有二三十種是通過人工飼養繁殖的方式得到的(Sweet,2016),相比較於總共2300多種市場上在售的海洋觀賞魚類來說(Rhyne,2017),這個1%左右的比例實在是太小了。

因此,絕大多數市場上的海洋觀賞魚類都是從自然海域中直接捕撈得到的,花斑連鰭?更是如此。現在市場上的花斑連鰭?,基本上都是通過野外捕撈得到的。如果能夠成功的規模化人工繁育花斑連鰭?的話,必然會大大減輕自然水域中的種群的捕撈壓力。因此科研人員和觀賞魚愛好者們都在努力的研究花斑連鰭?的人工繁育方法以及其基礎生物學問題。

十、野外捕捉方法

由於花斑連鰭?的規模化人工繁育的技術並不成熟,目前仍然主要依賴於野外捕撈。而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是市場上的花斑連鰭?的主要來源地。在過去,當地人捕撈花斑連鰭?的時候,會使用氰化物(cyanide)這類有毒性物質。由於花斑連鰭?平時會隱藏在珊瑚礁中不出來,因此捕撈者會向珊瑚礁中注入氰化物,中毒之後,暈暈乎乎的花斑連鰭?就很容易被捕撈者抓到了。這種方法雖然效率很高,但是帶來的副作用卻是致命的。對於花斑連鰭?來說,受到毒害之後,其壽命會大大的縮減,觀賞魚愛好者買回去以後也無法飼養很長時間。而且,使用氰化物會對珊瑚礁造成很大的毒性,使得珊瑚礁白化死亡,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一些熱帶魚類出口大國意識到氰化物對環境生態造成的危害之後,開始禁止使用氰化物捕捉珊瑚礁魚類,但是民間的捕魚者仍然一直在偷偷的使用。以美國進口的熱帶觀賞魚為例,據調查,每年進口最多的熱帶觀賞魚是藍綠光鰓魚(Chromis viridis),其中81%被檢出氰化物陽性。除此之外,其它種類的進口數量巨大的熱帶觀賞魚的氰化物陽性比例也都較高,比如藍刻齒雀鯛(Chrysiptera cyanea)有40%被檢出氰化物陽性,宅泥魚(Dascyllusaruanus)有43%被檢出氰化物陽性。

(藍綠光鰓魚)

在過去,東南亞國家的漁民在捕捉花斑連鰭?的時候,同樣會使用氰化物,但是由於氰化物會對花斑連鰭?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飼養後死亡率過高,因此現在當地漁民開始使用另外一種方法捕魚,那就是使用自製的魚叉。

自製魚叉的方式比較簡單,就是把兩根針綁在一條削好的竹片上,作為魚叉,然後自製土槍用於發射魚叉。

當使用魚叉捕魚的時候,漁民會瞄準躲在珊瑚礁里的花斑連鰭?的寬大的尾鰭。擊中其尾鰭後,花斑連鰭?就難以逃跑,漁民就會趁機將其捕獲。

現在在很多地方,魚叉捉魚的方法已經逐漸替代了氰化物捉魚的方法。但是這也需要漁民具有非常精準的操作,否則一旦擊中的不是尾鰭,而是魚腹或頭部,那麼捕捉到的花斑連鰭?基本就難逃死亡了。

(箭頭所指的花斑連鰭?尾鰭上的孔,就是魚叉戳出來的)

十一、原生地捕撈狀況調查

2000年12月,研究人員在菲律賓的BatasanIsland進行了野外調查。這個地區是菲律賓市場上的花斑連鰭?的重要的來源地之一。研究人員訪問了11位以捕捉花斑連鰭?為職業的當地人,它們都有2到十餘年不等的捕捉花斑連鰭?的經驗。這些漁民捕捉花斑連鰭?一般都選擇在黎明或傍晚,或者多雲陰天光線較暗的時候,因為之後在這時花斑連鰭?的才會比較活躍,利於捕捉。一般情況下漁民一周捕魚三天,每天一早一晚捕捉兩次。

在捕獲量非常大的1987到1995年,捕捉花斑連鰭?曾經是當地漁民主要的收入來源。在那個時候,兩名潛水者在3個小時內能捕捉到將近1000條魚。1995年以後,花斑連鰭?在市場上的價格開始下降,捕捉活動也有所下降。雖然如此,花斑連鰭?的野外種群的數量卻一直沒能恢復到以前的水平,能捕捉到的花斑連鰭?的數量也逐漸減少。研究人員在2000年跟隨漁民觀察了三次該魚捕捉活動,運氣最好的漁民在傍晚2小時的時間內捕捉到了23條花斑連鰭?,而運氣不好的只捕捉到了2條。

在過去花斑連鰭?還比較多的時候,漁民往往會選擇捕捉價格更貴一些的大個頭的魚,但是隨著數量的減少,漁民們也開始不再那麼挑剔。1980年代捕捉到的花斑連鰭?的大小平均能夠達到6厘米,而1995年以後開始下降到平均3厘米體長。3厘米的體長對於花斑連鰭?來說可能才剛剛達到性成熟。

研究人員也調查了當地水族市場,據調查結果,大約每個月會有1800到2400條該魚被從該島運出。由於雄性花斑連鰭?的個頭往往大一些,價格也會稍高,因此漁民在捕魚的時候更願意捕捉個頭大的雄性花斑連鰭?。據研究人員的調查,發現市場上被捕撈到的花斑連鰭?絕大多數是雄性,大概佔到70%。由於在野生環境中花斑連鰭?的雌雄性別比例是1比1,這種捕捉方法會嚴重影響到野外種群的性別比例,會對野生種群的繁衍造成影響。

(捕撈地抓到的花斑連鰭?,雄性被隔離在塑料瓶里,防止可能的打鬥)

十二、結語

花斑連鰭?作為一種極其絢麗可愛的小魚,深受觀賞魚愛好者的喜愛。在科學研究中,其艷麗的體色的顯色機制也使其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價值。但是由於目前花斑連鰭?並不能大規模的人工繁育,因此市場上的花斑連鰭?仍然嚴重依賴野外捕撈。花斑連鰭?在捕撈和運輸的過程中,死亡比例也非常的高。更為嚴重的是,漁民在捕撈花斑連鰭?的時候,對大個頭花斑連鰭?的偏好性捕撈會致使其野外種群的性別比例失衡,使得種群的數量恢復變得更加困難。因此我們在欣賞這些大自然可愛的造物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對它們加強保護,讓這些可愛的精靈們,能夠在這個地球上繼續繁衍生息,與我們人類和諧共存。

參考文獻:

1. Bagnara JT, Fernandez PJ, Fujii R.(2007) On the blue coloration of vertebrates. Pigment Cell Research. 20:14-26 

2. Biondo MV. (2017) Quantifying the tradein marine ornamental fishes into Switzerland and an estimation of imports fromthe European Union.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11: 95-105 

3. Goda M, Fuji R. (1995) Blue chromatophoresin two species of Callionymid fish. Zoological Science. 12(6):811-813 

4. Goda M, Fujiyoshi Y, Sugimoto M, FujiiR. (2013) Novel dichromatic chromatophores in the integument of the mandarin fishSynchiropus splendidus. Biological Bulletin. 224:14-17 

5. Herre A. (1927) A new genus and threenew species of Philippine fishes. Philippine Journal of Science. 32:413-419 

6. Kasukawa H, Oshima N, Fujii R. (1986) Controlof chromatophore movements in dermal chromatic units of blue damselfish. II.The motile iridophore.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83C:1-7 

7. Matsumoto J. (1965) Studies on finestructure and cytochemical properties of erythrophores in swordtail,Xiphophorus helleri,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ir pigment granules(pterinosomes).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7:493-504 

8. Rasotto MB, de Mitcheson YS, MitchesonG. (2010) Male body size predicts sperm number in the mandarinfish. Journal ofZoology. 281: 161-167 

9. Rhyne AL, Tlusty MF, Schofield PJ,Kaufman L, Morris JA Jr, Bruckner AW. (2012) Revealing the appetite of the marineaquarium fish trade: The volume and biodiversity of fish imported into theUnited States. PLoS ONE. 7(5):e35808 

10. Rhyne AL, Tlusty MF, Szczebak J,Holmberg RJ. (2017) Expand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e in marine aquariumanimals. PeerJ. 5:e2949 

11. Robinson WG Jr, Charlton JS. (1973)Microtubules, microfilaments, and pigment movement in the chromatophores of Palaemonetesvulgaris (Crustace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186: 279-304 

12. Sadovy Y, Mitcheson G, Rasotto MB. (2001)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mandarinfish, Synchiropus splendidus (Callionymidae),with notes on its fishery and potential for culture. Aquarium Sciences andConservation. 3:253-263 

13. Sadovy Y,Randall JE, Rasotto MB. (2005) Skin structure in sixdragonet species (Gobiesociformes; Callionymidae):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s inglandular cell types and mucus secretion.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66:1411-1418 

14. Sale P. (2002) Coral reef fishes : Dynamicsand diversity in a complex ecosystem.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15. Sweet T. (2016) A coral special report:The state of the marine breeders』 art 2017. Coral. 13 (6). at: http://www.reef2rainforest.com 

16. Umbers KDL. (2013) On the perception,production and function of blue colouration in animals. Journal of Zoology. 289:229-242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