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為何在廬山會議上堅持說真話?
彭德懷直截了當地說:「糧食沒有那麼多。」當時有人批評彭德懷思想「保守」,說:「老總啊,你這也懷疑,那也懷疑,可怎麼辦呢?」彭德懷解釋說:「公布的數字寧可少一些,將來追加數字比較主動;公布的數字多了,將來被動。」武昌會議結束後,彭德懷便回到湖南家鄉去做調查,決心把有些情況弄個水落石出。
彭德懷與毛澤東
本文摘自《紅牆知情錄(二):開國將帥的非常歲月》,尹家民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2010.10
彭德懷元帥自1925年盛夏離開故鄉湖南湘潭烏石寨,直到1958年,其間33年,從未回過家鄉。從一個農家放牛娃和湘軍舊式軍人,成長為叱吒風雲的共和國元帥,他怎麼能忘懷那處哺育了他的小寨子呢?幾十年風風雨雨,彭德懷每每在戎馬倥傯的間隙,總要回憶起他的故鄉。遇到家鄉人,總是饒有興趣地問長問短。
彭德懷對「大躍進」中的問題,在認識上發生明顯變化,是1958年12月中央在武昌召開八屆六中全會時開始的。首先對當年的糧食產量,他提出了不同看法。當時,在西北地區的小組會上,討論公布1958年全國糧食產量數字的時候,許多人贊成公布1萬億斤或12萬億斤,甚至還有人說「糧食要多少有多少」。彭德懷不同意這些意見。他直截了當地說:「糧食沒有那麼多。」當時有人批評彭德懷思想「保守」,說:「老總啊,你這也懷疑,那也懷疑,可怎麼辦呢?」彭德懷解釋說:「公布的數字寧可少一些,將來追加數字比較主動;公布的數字多了,將來被動。」武昌會議結束後,彭德懷便回到湖南家鄉去做調查,決心把有些情況弄個水落石出。
彭德懷在湖南做調查,是由省委書記周小舟陪同的。周小舟和彭德懷同鄉,也是湖南湘潭人,學生出身,抗日戰爭以前就給毛澤東當過秘書。小舟這個名字就是由毛澤東叫他「小周」叫起來的。他是一個頭腦清醒,工作深入,講求實際的人。他陪彭德懷先到了湘潭縣烏石大隊彭家圍子所在的衛國人民公社。周小舟告訴他:前些時候湖南省委開過一次常委會,會上大家都不同意把當年的糧食產量估計得那麼多,也不同意把次年的糧食產量指標定得那麼高。所以,近幾個月湖南老是挨批評,還被拔了「白旗」。可是後來證明,「插紅旗」的某些省糧食相當緊張,而他們這個被拔了「白旗」的省,糧食倒還富餘。竟出現了「紅旗省」向「白旗省」借糧的怪事!
聽著周小舟的介紹,彭德懷發現,湖南的情況和他在甘肅河西走廊看到的情況是那樣的相似。他更感到這次回鄉做調查的必要。
為了便利於聽到群眾的真實反映,彭德懷沒有住招待所,而是住進了彭家圍子自己的舊居。到家鄉的當天晚上,鄉親們都來看望,老人、婦女、孩子,擠了滿滿的一屋,問長問短。彭德懷向鄉親們彭德懷(左二)在鄉村調研宣傳中共八屆六中全會精神,詢問群眾的生活和生產情況。在公社和大隊幹部座談會上,當有的幹部談到今年糧食大豐收,吳公塘生產隊畝產過千斤時,彭德懷未敢輕信。他立即同幹部們步行數里來到吳公塘田邊,打著手電筒,蹲下身來,拔起一兜禾茬,數著一兜禾上有多少株稻稈,每個穗上大約有多少顆稻穀,細心計算著每畝地的產量。他對幹部說:「我最近看過不少地方,有的講畝產幾千斤,上萬斤,吹得很厲害。老實說,我是有懷疑的。我們當幹部的,辦事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搞浮誇。」聽公社幹部說,他們公社的煉鐵廠出了640多噸鐵。彭德懷就去看了公社煉鐵廠。情況和他在別處看到的一樣,是「大兵團作戰」。
事後,彭德懷跟公社幹部算了算賬:為了煉那麼一點鐵,集中公社、大隊全部勞力運料,丟開農業生產,讓稻穀爛在地里;為了解決燃料問題,拆毀了社員許多住房,砍伐了大片山林;為了收集原料,連社員的農具和做飯的鐵鍋都砸了……這是多麼大的代價呀!彭德懷對幹部和社員說:「過去技術落後,民間需要製造農具用這種小土爐煉鐵。現在大規模這樣搞,看來不是好辦法。」在烏石學校,彭德懷看了教室和教員們的宿舍,嘗了學生們的飯菜;在趙家弄子大隊,彭德懷參觀了設施十分簡陋的幼兒園;在許家塘大隊敬老院,彭德懷和幾位少年時代的夥伴進行了親切交談,得知他們每餐每人只能吃到二三兩米(16兩一斤),數九寒天老人們還睡在光光的篾席上,連褥單都沒有,被子也破爛不堪。彭德懷緊鎖著眉頭忍不住說:「這叫什麼敬老院、幸福院!」他捐了200元錢給幼兒園,為孩子們買一些生活必需用品。還捐了200元,讓幹部給敬老院添置些鋪蓋。
大鍊鋼鐵期間林立的土高爐群對家鄉的考察,使彭德懷對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大鍊鋼鐵中的問題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給他增加了更大疑慮。
故鄉之行,使彭德懷感觸最深,讓他最感不安的另一件事情是農村幹部的領導作風問題。許多鄉親們向他反映,由於上邊給的任務又重又急,基層幹部的領導作風也就越來越壞。不講民主,強迫命令,隨便打人、罵人、捆綁人的現象,相當普遍,而且愈來愈嚴重。彭德懷想起了在延安、在太行山的歲月。那時的幹部和群眾,軍隊和群眾,甚至領袖和群眾,關係是何等親密啊!
真是血肉相連、魚水關係。為什麼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了!他為這種變化而深感痛心。
離開家鄉彭家圍子時,彭德懷殷切地叮囑前來為他送行的幹部:今後再不準搞瞎指揮,不準搞浮誇,不準說假話,不準強迫命令,不準打人罵人,不準罰口糧,不準拆毀社員房屋,不準砍伐山林。二十多年以後,在彭德懷早已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當地幹部和群眾對他當年規定的「八不準」,還記憶猶新。
直到返回北京中南海,農村幹部的作風問題,仍然令彭德懷放心不下。過了三個月,他借著退還給生產隊蜂蜜折款的機會,又寫了一封長信,寄語烏石大隊的幹部。信中說:「回到北京住地,數星期以後,才發現你們送我一瓷壇蜂蜜。這是烏石生產大隊全體人民的勞動果實。我對中國人民和鄰友們無多貢獻,吾心為之不安,深感慚愧。擬將原物奉還,又不便投寄,約折款30元,請予查收,交大隊投入副業生產。」接著他寫道:「搞好生產,增加收入,是領導和群眾的共同要求。既然領導與群眾願望相一致,就應當堅持領導與群眾相結合的工作方法。例如,長遠計劃與年度的具體工作安排,必須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去擬制。擬制以後又必須同群眾反覆研究,反覆商量,取得大多數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對於不同意的那部分群眾,還需要進行耐心地不斷地教育。長遠計劃也好,年度工作安排也好,如果不認真發動群眾,反覆討論,取得多數群眾的認識一致,計劃和安排即便是正確的,也難以完成各項任務。何況少數負責同志缺乏與群眾商量的精神,得不到群眾的熱情支持,工作任務當然要遭到挫折。」
他堅信自己在家鄉看到了真實的「大躍進」,他相信鄉親們跟他說的是真話,所以他在廬山會議上也堅持說了真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