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習慣,暴露了你的掙錢能力

對會掙錢的人來說,消費可以變成一場投資行為。

作者:顧之痕(富書籤約作者)來源: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國慶節後,雙十一前,曬賬單似乎成了一個很普遍的問題。

 

一位網友說,女友國慶節出去玩,信用卡欠款近三萬,花唄還有一萬多要還。

 

現在,為了即將到來的雙十一,她天天逛淘寶,購物車裡的東西一大堆,還交了上千塊的預付款。

簡直難以想像,到了雙十一,她究竟會花多少錢。

 

每年,她能買上百支口紅,用不完放到過期,然後扔掉。

還有各種化妝品和護膚品,也是一大堆,家裡已經被快遞盒堆滿了。

關鍵是,女友月薪6000元。

 

從「月光族」到「負債族」,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超前消費的行列。

 

我有個同事,花唄只還最低還款額,信用卡好幾張,用起來經常是拆東牆補西牆。

 

有一回,她看我全款還花唄,還很驚訝,說:「明明可以分期,你為什麼要全款?」

 

我說:「分期有手續費呀。我消費不高,全款也沒多少。」

 

她一驚,好像第一次知道有手續費這回事,但是她消費的速度遠超工資的額度,所以哪怕知道要扣錢,她還是繼續買買買。

 

對她來說,買回的東西有沒有用是次要的,買完了心裡比較爽比較重要。

 

這樣的消費模式,往往是在為慾望、情緒埋單,而慾望無度,情緒無常,當消費和這兩樣捆綁在一起後,一個人也更容易被金錢支配。

掙錢能力強的人恰恰相反,他們更善於支配金錢。

 

歐洲某大學做過一個實驗。

1、給你一張100歐元的支票,馬上就能兌現。

2、給你一張更高金額的支票,你可以帶走它,但要半年後才能兌現。

 

研究人員問受試者:「這張支票必須漲到多少錢,你才願意等半年?」

 

實驗結果發現:

越理性的人,越願意等待

,在其它測試中,他們也更樂於達到共贏的局面。

而衝動的人,則不願意等待,哪怕支票金額上漲到150歐元,他們也會拒絕。

 

願意等待的人認為,只要支票多出來的面值高於銀行利息,就應該等,而不理性的人,往往選擇馬上拿錢去消費。

 

對理性的人來說,利用信用卡上的免息期進行消費,是必要的。

因為消費的那部分錢,在這個期間可以用來投資,如果要負債,那麼至少,投資的預期收益,要大於負債所支付的利息。

所以,從長遠看,

理性消費的人,也往往具備更強的掙錢能力

 

剛畢業那年,我曾遇到過一個人緣好,氣質爆表的女上司。

有一回部門聚餐,她和我們聊起著裝問題,問我們說:「你們有沒有人,內衣價格超過了外衣?」

 

她的問題讓大家很驚訝,因為不論怎麼看,都是外衣更貴些。

 

接著她又問了一句:「那內衣價格過300的呢?有嗎?」

 

又是一陣沉默。

 

她接著說:「貼身的衣物很重要,因為那關係到你的健康,還有舒適度。我知道你們工資不高,但在有選擇的時候,別只注重外衣,那畢竟是穿給別人看的。」

 

後來學理財,老師說:「

對會掙錢的人來說,消費可以變成一場投資行為。

我聽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那個女上司,對她來說,可不就是這樣嗎。

 

她的消費理念,是以健康和舒適度為前提,有了這個前提,消費在無形中,就等同於為健康投資。

 

我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

她平時購物,最重視的就是舒適度,其次才看款式是否適合自己,至於品牌,對她來說,只是信賴度的問題。

 

和她一起旅行時,她挑酒店第一個看的地方往往是洗浴間。

 

她說:「衛浴用品的材質,最能體現酒店的品質。一個衛浴用品質量很差的酒店,你很難相信,它在別的地方能注重健康和衛生。」

 

現代人吃東西,很注重營養搭配,但在個人用品的選擇上,卻常常忽略了更重要的部分。

比如,牙刷很久不換。

 

據牙醫說,一根牙刷兩個月不換,上面積攢的細菌,比一雙臟襪子兩個月不洗積攢的細菌還多。

 

這句話有沒有科學根據我不知道,但很明顯,牙醫是想用這種方式,刺激大家重視口腔問題。

 

身體是最大的本錢,在經濟能力有限時,能反應你掙錢能力的,恰恰是你對健康的投資。

 

一萬塊的床墊和一萬塊的包,如果只能二選一,對想要投資健康的人來說,答案不言而喻。

 

作家萬維鋼在《精英日課》里說:

現在的美國,如果一位女性在聚會上背名牌包,很難被人高看一眼。

可如果一位女性穿著普通,卻和大家談論著《經濟學人》雜誌,她很可能具有高收入,高社會地位。

 

雖然訂一年的《經濟學人》雜誌是100美元,可要讀懂這本雜誌卻不容易,因為在美國,優質的教育是稀缺資源。

 

與美國相比,國內的教育資源豐厚得多,

那些掙錢能力強的人,往往更捨得為知識付費,他們把知識付費變成了自我投資的基石,繼而獲得了更強的掙錢能力。

 

身邊很多人說我愛學習,其實這個現象在寫作圈裡很常見。

越優秀的作者,越捨得為知識付費,而我只是模仿他們,強迫自己把稿費花掉,用來買更多的學習資料,開拓自己的眼界。

 

猶記得半年前,我試圖跟出版社談一個合作,他們擱了半個多月才回復我,一回復,就委婉地對我說:「你還處於成長期。」

這半年,我的網課語音播放速度從1倍加到3倍,比起寫作,我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讀書學習上。

 

我沒數自己讀了多少本書,也沒看自己聽了多少課,但我再次跟出版社談時,他們一天就回復了我,並對我說:「你看問題的角度很有意思,我們希望跟你達成合作。」

 

而我寫的想法,恰恰是我把過去學到的心理學知識,和這半年學到的經濟學、博物學還有腦科學方面的知識,融合吸收後的成果。

 

我當然相信,網課學到的只是入門級,想要把更多的東西融會貫通,必須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針對某個方面,去深挖,而這個過程,就是自我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

 

很多人不願自我投資,是因為學習這件事,不是一個能即刻看到成果的事。

刻在我們基因里的本能,讓我們習慣了及時行樂,而短期看不到收益的學習方式,恰恰需要我們去打破這種本能。

 

當消費變成一場投資,不論是投資健康,還是投資大腦,都會是一場與固有習慣相抗爭的競賽,而這個競賽的勝出者,無疑是掙錢能力更強的人。

作者簡介:顧之痕,富書籤約作者,久病成醫的心理學愛好者,用文字書寫故事,用旅行認識自己,簡書@顧之痕2008。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

(版權聲明:「職場」所推送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聯繫方式:18510882609)


推薦閱讀:

TAG:習慣 | 消費 | 能力 | 暴露 | 掙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