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那些說話喜歡「中英夾雜」的人,是裝逼還是大腦當機?

文/英華蘭DrBing

微信號:HiDrBing

隨著中國的國際化,大批中英夾雜的筒子,湧入了我們的視野,一口一個中文跟著一個英文,聽得咱們一愣一愣滴。

 

尤其是有的人,不分時間、場合和對象,一句中文恨不得夾著三句英文說,還真是,小母牛迎風坐高壓線——感覺自己牛逼拉轟帶閃電。

那麼有的人又說了,你回家和老娘飆家鄉話的時候也會偶爾冒幾句普通話,又憑什麼吐槽人家中文裡夾英文的人low呢?我們這是天性使然/減小溝通成本/外企職場不得已/大家都這麼說!

於是,我們的問題來了,這些人當中,到底

哪些是裝逼犯,哪些是天然尿性?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兩種情景。

 

情景A:

Bing認識一個媽媽中國、爸爸法國,生活在上海(保姆是上海本地人)的國際社區里的寶寶,她說話的畫風是這樣的:

阿拉Allons ypour  Marshmallow……

雖然聽上去喜感,但是

多語夾雜其實在雙語或多母語家庭的寶寶中確實非常常見

,我們都能判斷出來,這種情況妥妥滴不是裝逼了。

 

情景B:

如果在寫字樓里,你聽到上司coach下屬的調調是這樣的:「這個project的schedule有些問題,尤其是buffer不多。另外,cost也偏高。

目前我們沒法confirm手上的 resource能完全take得了。

anyway我們還是先pilot一下,再follow up最終的output,看能不能run的比較smoothly,更重要的是evaluate所有的cost能不能完全被cover掉……」

 

你就說這種24k純裝逼現場,是不是布袋裡失火——燒包的慌。

 

Bing舉得這兩個例子其實是比較極端的。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很多人其實都會不自覺的、或多或少的蹦英語,我們要判斷區分,其實要先搞清楚一些基本原理。

那麼,Bing今天就要給大家上一堂

《如何區分英文裝逼裱》大型趣味講座

 1、順應派

老子只是懶,ok?

第一種,Bing叫他們語言順應派。順應派們的想法,覺得

語言是受制於語言習慣和思維定勢的

。因為裝逼不是你想裝,想裝就能裝,很多時候都要看具體情況。

在心理學研究中,學者們通常把掌握著兩種或以上語言的個體稱作

雙語者(bilinguals)

 。雙語者往往需要根據不同的交際情景在其所掌握的語言之間進行切換,這種行為叫做

語言切換(languageswitch)

在這個切換的過程當中,雙語者在混合語言系列的加工過程中表現出反應時變長、錯誤率增加的現象, 這一現象叫做

語言切換代價 (switchingcost)

 

說人話:

當一個人會說兩種語言的時候,

語言的切換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你在說的時候,需要先在大腦中做一個轉換和抑制其他語言模式的工作,這個過程就是切換代價。

而大多人他們不是裝,就是懶的

。他們習慣用自己最熟悉、最省力方式去表達而已。

比如找工作的時候,大多數人會說,今天公司HR今天找我談話了,說會儘快給我出一個Offer。而不是,今天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找我談話了,說會儘快給我出一個工作錄用書。

先不說聽著有點怪怪的,你且把HR、Offer這些辭彙先在腦子裡翻成對應中文也是要費兩秒鐘事。

再比如,當你說到電腦系統,你會說打開windows,而不是打開「視窗操作系統」,要真這麼說,聽的人估計也是一臉懵。

還有一種情況,是

用英文表達更符合當下的語境

舉栗,你和朋友八卦:「你知道不,那個XXX買了一棟大house!」這個時候八卦的小火花滋兒滋兒的冒,你要是在這裡說,「XXX買了一棟大房子」,則完全不能準確表達你話里的濃濃八卦色彩,可能還得往裡加點輔助性信息。

所以,當英文比中文更快的傳達到嘴邊,用更簡短的詞就能表達你的意思,你是會選擇直接說,還是轉換成中文?很多人懶人都會選擇前者,

這樣可以提高交流效率,降低我們的交流成本

這種情況多見於外企或者是接觸英語環境比較多的人。

鑒定結果:不屬於裝逼。

2、亂碼派

我明白,就算時針都停擺;像現在,只是腦子被燒壞。

 

第二種情況,Bing叫他們語言亂碼派,因為腦子裡面的

抑制系統暫時失靈

了一秒,才會暫時出現語言錯亂的情況。

雙語者在使用兩種語言說話的時候,母語的熟練程度通常高於第二語言,所以研究發現,切換代價的模式會受這兩種語言相對熟練程度的影響。

在語言產生的過程中,

熟練語的切換代價更大

,因為在產生不熟練語言時,熟練語言會產生更大的干擾。

因此雙語者會需要用較大的努力去抑制熟練語言的任務圖式;而產生熟練語言時,不熟練語言的干擾很小,雙語者幾乎不需要啟動

抑制模式(inhibitionmechanism)

 

說人話:

會說兩種語言的人,

說話的時候兩種語言模式就好像在打架

,要互相抑制對方。

比方我們的母語是中文,第二語言是英文,那麼中文就佔了上風。

當我說英文的時候,需要花更大的力氣去抑制比較強勢的中文思維不要冒出來,努力的用英文的語言模式去說話;而我說中文時就簡單的多,不怎麼需要去抑制英文。

 

那麼當我們一旦在生活、學習中大量的接觸、使用英文,或者是英文的使用頻率超過中文,就會導致我們在說中文的時候

偶爾對英文的抑制模式會鬆懈或者錯亂

,我們最熟悉、常用的一些英文單詞就猝不及防滴蹦出來了。

比如,我們出門會說打個taxi /往前走一個 block 就到了 /在酒店check in;或者工作中,寫一個list /工作報表今天要due了 /趕快push一下進度;喝咖啡的時候會說剛剛去Starbucks買了杯Vanilla Latte等等。

這類夾英文的用法多見於ABC、留學黨、英文環境呆久的人,如果大家都是相似背景人群,聽起來也算正常範圍。

鑒定結果:不屬於裝逼。

 

3、講究派

阿拉說的英文詞,中文裡還沒發明呢。講究派講究的是

表達的準確性

比如,當我們工作中說做一個presentation,指的是拎著幻燈片上台,每人先講一通兒20分鐘的陳述,然後再來10分鐘的自由問答,5分鐘的導師點評,最後下台的全套流程。

但是Presentation直譯的話就是:提交; 演出; 陳述,報告; 頒獎儀式。沒辦法表達英文里的一整套意思,在中文裡還真的是

無法準確對應

再比如,有種新晉網紅早餐食品叫做 granola,很受中產青睞。它一般是由烘烤過的燕麥打底,裡面還會加上一些水果乾和幾種堅果混合,可以直接拌酸奶,也可以泡牛奶。

但是,以上這些只能算對這種食品的「解釋」,不是「翻譯」,而谷歌直譯是「格蘭諾拉麥片」,你要是到了公司對同事說:「我今早吃了格蘭諾拉麥片」,一來人家聽不懂,二來難道不是更裝逼的緊,會挨打吧。

再舉個通俗點的句子,我們有時候形容某件東西「很low」或者某人「很low」,用一個low大家都能心領神會,因為low在形容不同事物時包含的意味也是有著很豐富的層次。

但是要是翻譯成中文:村炮、二筆、智障、腦殘、沒文化,你想用哪個詞來全面替換low,好像意思都差了點。

語言是反映生活的。

生活細節的不同,會從根本上導致我們語言思維的不同

,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對應替換問題。

 

當你對兩門不同的語言了解的越深,就能越敏銳、越清晰地感受

不同語言的表達邊界

。如果真的當下沒有合適中文辭彙可以表達你的意思,那麼用個英文替換也無妨,所以,這種情況也

不屬於裝逼。

 

4、裝逼派

除了剛才的幾種情況,剩下的這些就是抑制不住體內裝逼細胞的人群了。現在,讓我們直擊鑒裱現場。

1)第一級別:裝逼者 --BZhuanger 

他們是為了說英文而說英文的。

「喂!doorman,你把我的Car給我開過來。看什麼看,就是我的車啦。」「如何把我們的team build的更加strong一點」(還不如直接說「build a stronger team」)

這種明明

是很簡單的詞,也不存在對應問題,偏偏要用英文說

,明顯就是在耍帥。

2)第二級別:裝逼能手 -- HighHandBzhuanger 

這種是故意用小眾辭彙來秀辭彙量的。

「我剛剛吃了一個avocado,脂肪很高,但都是good fat。」直接說吃了個牛油果不是更好嗎?「你這個人,對女性就是steretype(刻板印象)」要這麼用,就略有點牽強生硬,其實直接用中文表達會更順。

3)第三級別:裝逼達人—Bman

這種人已經裝到

出神入化

,裝也的很隱蔽,不太會讓人反感,他們不光是用英文辭彙,而是用了

更西式的思維來表達

比如:「這篇稿子真是擁有 great storytelling!」,這個算是媒體行業的高頻詞,你要是直接說「這稿子講故事講得棒呆」,反而不如great storytelling通透準確有韻味。

也就是說,即便是裝逼,有些人也裝的比較辛苦,效果還不好,而有些人就裝的很隱蔽很高級,讓人看不出來,大家重點可以揣摩下最後一種。

    

5、環境和對象

其實,我們在評判任何事情的時候都離不開它的坐標,說話夾英文到底算不算裝逼,很大程度上也是

要看環境和對象

對夾英文裝逼這件事,我們已知最早的吐糟界鼻祖應該是錢鍾書先生。讓我們先來圍觀一下錢鍾書先生在《圍城》里的經典吐槽:

「張先生跟外國人來往慣了,說話有個特徵——也許在洋行、青年會、扶輪社等圈子裡,這並沒有什麼奇特——喜歡中國話里夾無謂的英文字。他並無中文難達的新意,需要借英文來講;

所以他說話里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裡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裡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用處。

講真,錢先生這個話說的還挺重。《圍城》是1947年出版的,那年月估計說話夾英文也是新鮮事物來的,和現在社會環境不一樣。

另外,這裡是有個前情的,那就是錢鍾書認為,如果張先生對洋行、青年會的人說英文,也「並沒什麼奇特」,所以,

錢鍾書吐槽的其實是

不注意說話的環境的人

 

放到現在也是同理。

就拿留學生來說,你見了同學夥計打招呼可以來一句what』s up,你如果和教授也來一句同款,教授估計以為你腦子燒掉了。

在家裡也一樣,你和朋友說我們去shopping吧,就一點也不奇怪,要是帶著姥姥逛市場也這麼說,可能你姥姥會用雞毛撣子揍你。

這個事情其實也不難,如果在不適宜用英文的場合,我們可以

在腦子裡把常用英文詞稍微漢化一下,切換一下狀態就好

,在適宜用英文Social的場合,我們再切換回來就ok啦。

 

要論這方面最厲害的,應該是新加坡人,中英文外加馬來語無縫銜接;一些非洲人民更神奇,扯閑天的時候和逛街的時候用的都是不同的語言,哪個用的順口就用哪個。

所以,我Bing的觀點:到底是不是裝逼,

也要看這個人講話的環境和對象如何,我們再來綜合判斷

 

 6 

Bing今天給大家講這個話題,其實是想表達,現在我們的社會已經很開化包容了。

新的時代背景、新的社會環境也會帶來新的問題

。即便是不出國的人,也會看英劇美劇、聽歐美流行音樂,都會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

而我們其實不用太排斥英文的「文化入侵」,對這事兒如臨大敵。因為

沒有一種文化是靜止不動的、固態的

就拿我們現在最常用的一些詞來看,其實都是早期的西方舶來品。比如咖啡(coffee)、沙發(sofa),比如邏輯(logic)、泵(pump)、基因(gene)、淋巴(lymph)、休克(shock)……

我們現在說的語言,也是一點一滴受到外來語言、外來辭彙的衝擊和融合,從而演變成了至今的形態

另外,咱們也不用總嘲諷那些愛夾英文的人,開開玩笑就算啦,要是真搞得口誅筆伐上價值,會整得我們的網路風氣太敏感,畢竟每個人說話習慣都是不一樣噠。

還有的人說了,裝逼怕什麼!我們人類就是因為愛裝逼,文明的進程才會不斷向前推演進步!

那麼如果我就是愛講英文,被人家吐槽「裝逼」怎麼辦?怎麼才能從第一級別的裝逼者BZhuanger 修鍊成第三級別的裝逼達人Bman?

怎麼才能裝的高級、裝的聰明,裝逼於無形呢

讓Bing大聲回答你,

努力學英文啊!

真正做到think in English,而不是傻傻的套用辭彙,讓人家一眼看穿。

相關閱讀:

?  

悲劇!中國留學生試了一口,結果死在了回國的路上!

?  

職場中全是中國人還堅持用英文名,到底是不是在裝逼?


倡導理性閱讀,離美帝更近一步

投稿:usashare@hotmail.com


推薦閱讀:

TAG:大腦 | 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