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藍衫:漢族服飾的一種現實答案
本文是《大襟衣:無論「外婆」還是「姥姥」,都曾穿過的衣服 | 傳統的服飾》的姊妹篇,介紹一下客家人的服飾。
和很多人認知的民族不同,事實上民族或族群內部也是有很多分支的,一般稱作「民系」,而客家人是漢族內部影響最為深遠、也最為特殊的一支民系。
▲福建永定客家土樓
我們往往可以理解苗族、侗族、瑤族這樣少數民族有支系,卻對於人數眾多、分布廣泛的漢族反而缺乏了這種認知。事實上,對於漢族民系的研究也一直比較匱乏,目前歸納出來的也多以地域、方言、祖地來區分,以及像屯堡人(屯堡謊言:服飾史從不在原地等我們 | 傳統的服飾)這樣少數移民集團。
在這些漢族民系裡,客家人是最為特殊的,他們的分布較為零散,但內部的認同感卻更強(客家人內部還可以再細分支系的)。加上在大多數聚集區,客家人都算是移民集團,所以居住的在丘陵等貧瘠的土地上,所以整體民風頗為務實、內斂、隱忍、樸素。
而且客家婦女參與體力勞動的非常多,所以在同一時代下、同屬漢族且毗鄰而居的客家民系和閩南民系(福佬人),除了穿著上有所不同,最大的區別在於婦女纏足的比例。客家女性幾乎不纏足,而閩南女性大量纏足。
▲1915年,纏足的閩南女性
▲1920年代,天足的客家女性
由於客家人分布廣泛,所以各地的傳統服飾雖然都是以我們《大襟衣:無論「外婆」還是「姥姥」,都曾穿過的衣服 | 傳統的服飾》里說過的屬於「大襟衣」,但是具體款式上還是有所區別的。比較特別的一種保留了有挽袖設計的這種客家藍衫(藍衫多見藍色,其他顏色的也有)
▲1920,客家藍衫,白色部分其實是被翻折的袖口
▲客家藍衫,袖子完全展開的狀態
關於挽袖,之前在《氅衣:娘娘們最愛的清宮劇爆款》里提到過,並且是以裝飾性為主要目的。同一時代下,從上面提到的旗裝,到漢裝,挽袖設計風靡一時。後來服飾趨於簡化,挽袖風潮落幕,在主流服飾發展力漸漸消失蹤影。
而客家藍衫的挽袖卻因為實幹簡樸的民風而發展出了實用性,被稱作「反袖口袋」,顧名思義,它可以用來裝東西。而且,客家藍衫的挽袖幾乎是對摺,最後穿著袖長較短,也利益勞作。
▲屯堡民系的著裝,大襟衫同樣也保留了挽袖設計
▲客家藍衫,袖子翻折很高
翻折後的袖子一般用別針或針線固定,輕易是不會解開的。
▲客家藍衫「反袖口袋」
將明明常態中不使用的設計保留下來,並且發展出一定的實用性,在客家藍衫中還有。比如她們的衣長和衣寬。
我們之前《大襟衣:無論「外婆」還是「姥姥」,都曾穿過的衣服 | 傳統的服飾》里看到的大襟衫都是明顯的合體短裝,並沒有客家藍衫如此的長、如此的寬大。一個女性作為主要勞動力的民系,該如何處理這個矛盾呢?她們掖折前襟下擺,使之成為前短後長的穿著形態。
▲客家藍衫前短後長的穿著形態,鄭惠美攝影
▲勞動中的客家婦女,台灣地區
▲前襟的摺疊方式
而翻折後的前襟,也會形成一個口袋,可以放一些隨手從田裡摘回來的蔬菜瓜果。
客家藍衫所用的立領,也是晚清開始比較流行的低領,近似於無的那種高度。
▲仕女畫,清光緒
▲1870s,奧地利攝影師拍攝
▲客家藍衫的立領
之前《立領:與女人有關的四百年歷史 | 傳統的服飾》里說過,立領可能是明代留下的服飾遺產里「最後的倔強」,它始終留在漢人女子服裝上,哪怕如上面這麼低了,也沒有把這道工序省略(這道工序還挺麻煩的)。
和漢人女子的「兩截穿衣」也是客家藍衫的搭配方式,常見的是搭配褲裝。
▲台灣日據時代的客家女子
▲江羅阿完女士
客家的褲子也是大襠褲,多見黑色,所以也叫黑襠褲。穿的時候拉向一側後折回,然後綁上腰帶。
(沒找到合適的圖,湊合看個韓服褲子的穿法吧)
▲韓服褲子的穿法(客家的穿法與此類似)
▲客家大襠褲
到了清代後期,女子穿著褲裝非常常見,裙裝則主要擔當具有禮服性質的功能。但是裙裝和褲裝的關係不是替換,而是裙穿在褲外面(真空穿裙子的那是古風愛好者)
▲1880s,廣州女子
客家的裙子也是馬面裙。
▲客家女裙
客家藍衫看似保留了許多比一般大襟衫更為古老的痕迹,但是事實上客家服飾並非某種意義上的「冰箱」,而是經歷了許多外界潮流變化後依然保有較多遺風的傳統服飾。
在台灣日據時代,客家人也有穿和服的;民國來了,客家人也有穿文明新裝的。
▲日據時代的台灣客家人
▲倒大袖廓形的客家大襟短衫
▲金淼照相館營業照,1935-1940(該標註個人存疑)
並且,由於客家人分布廣泛,除了我們所說的這種寬大、有挽袖的長衫,類似普通的大襟衫也有,並且也不罕見。
▲廣東客家大襟衫實物
▲穿普通大襟衫的客家婦女
▲戴涼帽的客家婦女
這是由於在移民以後,客家人收到了當地居民服飾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有當地居民固有的服飾,還有時代所帶來的。
請注意,客家人大多還是居住在漢人地區,也就是說,服飾交流發生在同為漢族、但民系不同的人群之間。
在連民系都搞不清楚的情況下,妄談民族服飾的改造或統一,這就有點太自不量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