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愛講大道理的人,情商一般都很低。
要說什麼是最讓人討厭的「低情商」的溝通方式,愛講道理一定位居前列。
前幾天遇到一個特難搞的客戶,氣得我快崩潰,休息的時候約了個朋友小酌兩杯,跟她倒倒苦水。
結果剛坐下來點了杯長島冰茶,我開始吐槽不到兩分鐘,朋友就打斷了我,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大段話:
「
在職場上,你應該要更加專業一些,不要那麼情緒化;
越是面對這樣的人,你越是不能生氣,你生氣他不就得逞了?
你吧,要硬氣一點,不要讓他覺得女人在職場上就那麼好欺負......
」
聽完這段話,我悶聲喝了一大口長島冰茶,什麼都不想再說了。
我想這樣的例子,應該不少人也遇到過。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里,道理講的越多,就越讓聽的人堵得慌,完全沒有溝通下去的慾望了。
情緒低落的時候,只想傾訴尋求安慰,大道理聽多了反而產生抵觸情緒,即使你明白這些道理是對的。
可是那又怎麼樣呢?道理我都懂,但我真的不想聽你說了。
而愛講道理的人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是真的想為對方好,但最後也真的總會被冷落。
2
這種「低情商」的溝通方式,讓別人厭煩,也讓他們自己受委屈。
原因在於:在溝通中,他們只講道理,不談感受。
真正高情商的人,總能對人的情緒和感受有著敏感的感知,並在這種感知的基礎上有一系列應對的方法,因此在人際關係處理上更顯得有分寸,讓人覺得與之交往,恰當且舒服。
但低情商的人對人的情緒感受力準確性很差,或者說根本沒有感受力。
導致他們說話做事對人的情緒感受照顧不周,完全不在一個頻道,只能套用一些僵硬的道理作為溝通方式,顯得情商很低。
就好比大話西遊中唐三藏對孫悟空的說教,每一句話都是對的,但聽得只想打他一頓......
「
喂喂喂!大家不要生氣,生氣會犯嗔戒的。
悟空你也太調皮了,我跟你說過叫你不要亂扔東西...月光寶盒是寶物,你把它扔掉會污染環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麼辦,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對的......
」
適度的講道理沒什麼問題,但你整天滿嘴道理的樣子,真的情商很低。
3
那麼,怎樣的交流方式會讓對方更容易接受呢?
溝通的關鍵是「理解」,但過度講道理並不能促進對人的理解。
過度講道理的人想要學會溝通,要先學會理解別人,而理解別人的前提是先理解自己。
但如果我們過度的活在各種道理中的話,我們就無法理解自己。
我們所抱有的視角一定是先判斷「我這樣對不對」,「我這樣應不應該」,而不是「我為什麼是這樣」,「我想要什麼」,「做什麼會讓我很開心」......
過度的道理和要求是在圍繞一個外物來構建自我,這個外物可能是早年養育者的要求,也可能是一些外界的評價標準。
在這種構建里,我的感受和需求是不重要的,我必須圍繞這個外物發展自己,否則我就是沒道理的,不應該的,甚至是得不到認可,不被愛的。
只講道理,不談感受,無法理解自己和他人,情商不低才怪。
當你越來越能理解自己時,你會意外的發現你也能察覺別人的感受。
透過每個表情包和語氣,詢問他們擔心的快樂的或者焦慮的地方,理解他們溝通的原因和目的。
理解和感受的力量,要比講道理大很多。
4
很多認為自己情商低,只會講道理的人,可能會積極地去學習各種說話技巧,甚至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擅長溝通的人工智慧。
但事實上,所有的說話技巧都基於理解本身,好的溝通永遠都不是:對方出一招,我們便套用一個解決話術。
而是兩個流動的人,在相互理解和感受之中對話,最後達到雙贏。
那些大道理往往會用僵硬的方式阻斷了理解和感受,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理解和感受,放下道理。
你對世界的認識和觀點和道理,必須是要整合自己的感受來進行的。
這樣發展出來的觀點的能力就不會只是一個空洞的道理或者一個死板的要求 —— 它會是靈活的、更多角度的、可以多種觀點並存的能隨時可選擇調整的。
當你嘗試去理解和感受、學著去整合時,你的情商才有了提高的可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