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鑒定是什麼?
親子鑒定是什麼?
親子鑒定技術目前已成為公眾普遍認可和信賴的解決親子關係問題的重要手段,其鑒定結論的準確性和客觀性也在親子關係紛爭的解決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但由於這項科技發展時間不長,人民群眾對相關知識了解不多和不具體,筆者特撰此文,希望對有所需求的人們有所幫助。
親子鑒定是什麼呢?
親子鑒定很神秘嗎?現代科學的發展,是給了否定的回答。通俗地說:親子鑒定就是利用醫學、生物學和遺傳學的理論和技術,從親代和子代的形態構造或生理機能方面的相似特點,分析遺傳特徵,判斷父母與子女之間是否存在親生血緣關係的鑒定。作為一門嚴肅的生命科學,親子鑒定之前主要作為司法審判是的法庭證據、醫院進行血型配對需要以及刑事偵察是的身份確認而用。而現在隨著鑒定技術的成熟和普及,親子鑒定更多用於民事用途,如尋找失去的親人,消除親人之間的懷疑,以及確定父母子關係用於辦理相關行政事宜等。
親子鑒定的發展歷程:
親子鑒定在中國古代就已有之,特別是中國又是一個非常注重血緣的國度,進行親子鑒定的事宜,自古有之。從歷史的發展來看,親緣關係的鑒定,大約經歷這這樣一些發展過程:
外貌對比
由於遺傳的原因,父子、母子、兄弟姐妹之間的長相、膚色等相貌特徵一般都會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通過外貌長相的對比來確定親子關係恐怕是最原始的方法,但這樣方法只是一種猜測、判斷,作為一種參考。
滴骨驗親
早在三國時期就有實例記載,是指將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骨頭上,觀察是否滲入,如能滲入則表示有父母子女兄弟等血統關係。《洗冤集錄》記載:檢滴骨親法,謂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來認親生男或女何以驗之?試令某乙就身刺一兩點血,滴骸骨上,是親生,則血沁入骨內,否則不入。俗雲「滴骨親」,蓋謂此也。
《南史》記載著南朝梁武帝蕭衍之子蕭綜滴骨認親的故事:蕭綜的母親吳淑媛原來是齊宮東昏候的妃子,因其貌美又有才學,被武帝看中,入宮後七月即生下蕭綜,宮中都懷疑非武帝親生,蕭綜長大以後,去盜掘東昏候的墳墓,刨出屍骨,用自己的血液滴在屍骨上,見其果真能滲入屍骨中,蕭綜半信半疑,後又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用自己的血在兒子的屍骨進行試驗,血液仍能滲入骨中;於是深信不疑。後來蕭綜投奔北魏,改名蕭纘,並表示要為東昏候服喪三年。蕭綜是否為東昏候的親生子,不再重要,現更已無法考證。但滴血認親的不科學性,已為人之公認。滴血驗親
滴血驗親法又稱合血驗親法,大約出現在明代,是指雙方都是活人時,將兩人刺出的血滴在器皿內,看是否凝為一體,如凝為一體就說明存在親子關係。否則就不存在親子關係。
觀眾熟悉的「李府連環案」是《大宋提刑官》中很精彩的一段,宋提刑運用「滴血認親」的方法驗證出了和魁父女並無血緣之親的事實,進而破獲了李府連環案使和魁伏法。石岩彬說,「滴血認親」是古代的檢驗方法,但按現代醫學的觀點分析,這種方法缺乏科學性。但由於當時人們認識的局限性和科學手段的缺乏,宋提刑將滴血認親運用到法醫勘驗實踐中已經很了不起,在宋提刑所處的時代仍不失為先進方法。
滴骨驗親和滴血認親,按現代法醫學理論分析,都缺乏科學依據。骨骼無論保存在露天地,還是埋藏在泥土中,經過較長時間,一般情況下軟組織都會經過腐敗完全溶解消失,毛髮、指(趾)甲脫落,最後僅剩下白骨化骨骼。白骨化了的骨骼,表層常腐蝕發酥,滴注任何人的血液都會浸入。而如果骨骼未乾枯,結構完整、表面還存有軟組織時,滴注任何人的血液都不會發生浸入的現象。對於活體,如果將幾個人的血液共同滴注入同一器皿,不久都會凝合為一,不必盡系骨肉至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