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不傳染,請不要孤立我們!
4 人贊了文章
向日葵志願者:松鼠
(一)
她穿上自己最喜歡的粉色連衣裙,紮上了粉紅色的小發卡,還有一般不會佩戴的、五彩的陶瓷珠連接而成的項鏈和手環,主動和媽媽一起,去參加一場15位陌生成年人的聚會。
她小心翼翼地貼在飯桌邊的牆角,捏著餐具,沒有和任何一個人說話,也未曾靠近飄香的火鍋和誘人的冷餐。
媽媽轉身遞給她喜歡的南瓜餅,她小口咀嚼著,眼神躲閃著,有些好奇,也有些局促。
「她喜歡熱鬧,但害怕人群。」
這個有著躍躍欲試好奇心,又害羞靦腆的小女孩兒叫若若,今年 7歲了,進入白血病治療已經第71個周。
害怕被感染,和總被誤認為會傳染、死亡,給孩子划出了社交里透明的、試探性的距離。
(二)
若若被確診為白血病的那天,是2017年3月29日,愚人節的前兩天。
那是一個普通重複的下午,帶來了一個再也不想被重複的結論。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L2型)」
若若爸爸和外婆在醫院拿到了確診報告,電話這頭的媽媽兩眼一黑,癱倒在了客廳……
媽媽開始撕心裂肺地哭泣。
若若的確診報告書
自從2016年2月,在雅安漢源縣老家過新年的若若,第一次出現發燒癥狀開始,年幼的她已經反覆進出醫院,歷經了4次骨髓抽檢,2次住院,以及每月至少一次的查血。
白細胞低,中粒細胞低,小若若這一年,時常面色銅黃,牙齦發炎,甚至還有紫色小血點在喉嚨壁。
膿毒症、肺炎,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的最殘忍的真相——白血病,終於在第4次骨髓標本中確認。
「這是我們這麼多年來遇到的最大的事情。」
若若一家人感覺天崩地裂,隨即,他們下定了不惜一切救回孩子的決心。
彼時他們一家人住在一間90平米的房子里,市值80多萬。若若媽媽模模糊糊知道,移植骨髓的預算可能是100萬,賣掉房子,再借些錢款,應該可以夠治療費用。
家裡的床頭櫃以及若若的藥物
事實並不是她想像的那樣。
從確診的那一天起,若若媽媽和外婆每天輪流去醫院打聽問詢血液科的病友,與排隊給孩子打針的家長交流治療情況,希望獲得一手的真實信息。
媽媽漸漸知道,原來白血病還分為急淋與非急淋,病情程度還分為低危,中危和高危。一般只有高危才需要骨髓移植,其他程度靠化療就可以治癒(若若為低危),而化療預算並不是一個足以崩潰家庭萬劫不復的數字。
更令人燃起希望的是,這個治癒率在國內是70%~80%。
「我知道這個後,真的有開心很多,放鬆很多。我也好希望每個初確診的家長,都能夠正確認識這個病。白血病不等於死亡。」
左圖為生病之前的若若,右圖為化療期間在病房裡堅持學習的若若
(三)
若若的化療治療開始了。
小女孩很乖很乖,媽媽答應她病好後會帶她去迪士尼。打針、吃藥、骨穿,每一項醫生要求的行動,她都不需要像其他孩子一般按壓、灌輸、哄勸。
遇上她最害怕的骨髓穿刺,她會轉頭說,「阿姨,你輕輕點。」
做完穿刺的若若,乖巧而虛弱,抿著嘴唇安靜地趴著,床鋪上是大塊大塊濕噠噠的印痕,汗水和淚液混雜在一起,被護理人員匆匆撤去……
19天,46天,72天……
8個療程直到現在,媽媽和外婆用來記錄若若每天病情和藥物使用情況的記錄本,整整記錄了3本,多達178頁,每一頁上事無巨細,時間精確到分鐘,內容精確到若若服下的每一粒藥物,每一次生理反應。
「五月二日,星期二,今天注意要吃磺胺。8:00,吃3粒潑尼松片;8:15,大便;8:30,吃磺胺甲惡唑一片;9:02,喝6.5ml與7ml糖漿……」
若若媽媽做的3本治療記錄多達178頁
「不辛苦,只要是為她好,我不覺得辛苦。」
不僅要在醫院照顧生病的若若,家中還有尚未斷奶的小兒子,若若媽媽每一天都要往返10多公里的醫院和家中。夜晚也極少進入深度睡眠,總是醒來多次,查看孩子有沒有發熱跡象,但她從未感覺倦怠。
「比起勞累和辛苦,我更害怕讓太多人知道她生病,我害怕別人在背後議論紛紛,也害怕孩子自己知道這個病的兇險。」
在病房一隅的若若
(四)
除了極少部分借錢治病的親友,若若一家對孩子生病的事情諱莫如深,從不外提。他們擔心被施以「可憐」的目光,懼怕一些對疾病沒有正確認識的人,疏離、嫌棄、甚至歧視孩子。
去年9月,若若在治療過程中,到了上學的年紀。媽媽帶著她去小學報到,由於孩子的特殊情況,她們需要與學校領導層單獨溝通入學問題。
若若戴著帽子和口罩,安靜地坐在辦公室沙發上。
一名30多歲,很有書卷氣的校領導走進來,邊進門邊問道:「孩子得了什麼病?」
「白血病。」媽媽說。
他頓住了邁進的步伐,左手迅速抬起,捂住嘴鼻,踉蹌後退了兩步,混沌的音色從他手掌背後傳來,「這,不傳染吧?」
後來學校里不知怎地傳開了若若生病的消息。
一個小朋友問,「許若若你為什麼那麼久不來上學?」
「因為她得了病呀。」另一個小朋友天真而直接。
當媽媽問她在學校里的感受,小若若歪著頭,認真地回答,上課很開心,下課不開心,因為,沒有人找她玩。
在學校里的光頭小若若
媽媽說,這是她忘不掉的心痛而惱怒的記憶。
在各類惡意的、無知的、偏差的輿論里,如何保護孩子不被社會偏見影響,不被人疏遠歧視,不被疾病嚇倒,爸爸媽媽一開始想到的最保守的方式就是——瞞。
瞞親友,瞞同學,瞞同事,他們擔心會有人因為白血病患兒不買他們家房子,擔心親友同事背後指指點點議論紛紛,擔心被當做傳染病隔離,也擔心會有人即使毫無惡意,也會覺得白血病患兒一定是個「玻璃孩子」,為防止「惹禍上身」,而刻意疏遠……
甚至,他們還要瞞住若若自己。
對於若若來說,6歲的年紀,懵懵懂懂,尚未了解疾病與死亡的兇險,隱瞞她,鼓勵她,是強化治療效果,提高治癒率重要的一環。
媽媽曾見過,病房裡大一點兒的,十多歲的孩子,知道「白血病」三個字後,自己上網搜查信息,一個人蹲在角落裡,幾個小時一言不發,陷入抑鬱和幽閉。
也有孩子知道這些後,嚇得血壓升高,一丁點兒異常就會引起各項生命指標的大幅波動。他們一家人對若若隻字不提「白血病」,告訴孩子只要好好配合醫生,很快就可以去迪士尼。
戴著口罩在公共場所玩抓娃娃機的若若
若若的抓娃娃機戰利品
也因為這個原因,若若一家人非常堅定地拒絕公益籌款。因為這意味著被「社會和公眾知道」,儘管他們並不是對治療費用遊刃有餘。
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老人需要贍養,若若媽媽是已經離職的小學老師,如今僅能靠作為國企工程師的若若爸爸,和老人的一點退休工資養家。
「我表叔,肝癌,3個小時就籌了30w。」 知情親友開始相勸。
「不,我們還能想辦法,我們沒有到山窮水盡的那一步。」
借錢,貸款,從這張信用卡挪到那張信用卡,他們努力運轉著自己的人脈和積蓄,想把籌款的機會留給更多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也是為了不讓若若受到一丁點輿論的傷害。
若若爸爸表示,他們不動用社會的愛心,是為了孩子將來能夠更加自然地回歸正常成長的生活軌跡。
「等她好起來,想帶她去迪士尼,還想給她買漂亮的裙子和玩具,但不希望被人指摘是拿著公益的錢滿足私慾。」
作為病患家庭,他們也見過了不少形形色色的案例:有打著給孩子治病的旗號斂財的,治病所需20萬卻索款60萬;有籌款平台刻意打造事件引發關注和流量,「賣慘」消費大眾的同情心;也有治癒後的消費被大眾輿論詬病,使整個家庭陷入窘迫的;還有真正困難而絕望的人卻得不到幫助的……
近日某籌款新聞的報道和大眾反應
難以分辨真假與是非,每個人的認知很容易局限在僅自己能夠碰觸的部分,超出範圍的理解和真相,普通人並不關心的。
明哲保身,是最乾淨的方式,也是這個家庭,在輿論壓力和認知不平衡下,對於社會愛心和社會力量的一次婉拒。
(五)
2017年12月11日,若若化療的8個療程完成了。3天後,正好是她的7歲生日。
冥冥之中,彷彿新生。這個小女孩已經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接下來,兩年半的藥物維持,五年內的複發觀測,只要過了這個坎,她就徹底與白血病告別了。
若若7歲生日當天媽媽發的朋友圈
2018年6月8日的早上,若若媽媽送孩子上學,路過九中。熙熙攘攘的緊張的送考人群,將道路圍得水泄不通。
「媽媽,怎麼那麼多人啊?」
「因為大哥哥大姐姐要高考了呀。」
說到這裡,媽媽的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小聲抽泣。幾個拿著早餐和水杯的送考家長側過頭,有些不解。
只有媽媽自己知道,這一刻她有了一個清晰的、短期的目標。
「我以後一定要接送她去高考。那個時候,意味著,她已經度過了五年的危險期,是真正健康成長的孩子了。」
當時媽媽送若若上學時路過的九中(樹德中學)
(六)
7月,學期結束時的家長會上,若若媽媽非常認真地向各位孩子爸爸媽媽,科普了白血病的基本認識。
「白血病不傳染,不傳染,不傳染。若若反而是容易受感染,如果你們家小孩有哪天發燒感冒不舒服,只請求那幾天不要找我們若若玩就好……」
媽媽不再隱瞞和躲避,她此刻只想告訴全世界,白血病不傳染,不等於死亡,不要放棄希望,不要把他們當做異類而驚慌。
下一個學期,媽媽希望若若在學校里能擁有自己的好朋友,不管是上課與下課,她都會感受到,不一樣的快樂。
在陽光下的操場上跑步的若若
(七)
採訪的最後,在公園玩耍的草坪上,媽媽欣慰地看著孩子,轉頭一直問記者,「你看我們家若若,一點都看不出生過病對不對?是正常的小孩子,對不對?」
記者用力點頭,她當然是健康而美麗的正常小孩子。
細碎而溫暖的陽光斜斜地照射下來,均勻地鋪灑在小女孩的頭頂、雙肩,她和她頭頂的向日葵小發卡一樣,充滿了活力、生機與快樂。
祝福她,如向日葵一樣,一路綻放。
在公園裡玩耍跳繩的若若
後記:
非常感謝若若媽媽自述經歷,她表示,自己願意積極分享,是想告訴廣大新確診的家庭,白血病沒有傳統認知中那麼可怕,不要放棄孩子,不要放棄希望。要相信科技,相信正規的醫院和醫生,多和病友交流,相信集體的力量和溫暖。
而對於非病患的更廣大社會群眾來說,要相信科學的信息和知識,不盲從謠言與偏見,希望大家都有一顆理性的心靈,給予一份最基本的理解和尊重。
又及,若若故事還會有另外一個篇章,明天發出,筆者會為大家講述若若一家71個周治療以來,所經歷的酸甜苦辣、跌宕起伏的各種心情,以及若若小朋友堅持繪畫、唱歌、跳舞,熱愛生活與夢想的故事,那又是一個勵志而溫暖的故事,敬請期待。
(註:文中人物名均為化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