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現在父母の未來之書
1 人贊了文章
作為一個4歲孩子的母親,教育似乎成了每日提在嘴邊的話題;即使職場女性,休息空閑之餘也是抱團和身邊的「母親們」訴說困惑、交流育兒經驗。但是,怎樣才是好的教育呢?是不是丟給自己的父母餵養,丟到各類培訓班中馴養就是很好的選擇?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似乎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忙於工作就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著同事把孩子送了培訓班就著急開啟給孩子選課之路。可……似乎我沒看到什麼成效,或者說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應這樣的教育方式。
《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開啟視角就讓人深思,用人工智慧與兒童學習方法相比較,呈現了「人」與「人工智慧」的差異,讓我們思考在未來的社會需要的是怎樣的人,一定是區別於機器化、無情感化的「人」;由此孩子們身上那種走神、厭倦、出錯、依賴情感、叛逆,可能往往會變成孩子們以後的優勢。而如何把這些特點變成優勢的過程是值得每一位家長去探究的。此書分成五個章節,逐步的讓家長能夠從未來視角去思考現在教育,培養出適應適合未來社會的「有用」之才。
在激活大腦力的部分,作者強調了「全腦」的開發的重要,傳統意義的「智力」開發似乎片面,書中充分利用了大量的知名大學調研跟蹤數據,有效的傳遞這樣的概念,自控力、堅持力等非智力因素對孩子的發展更為重要。作者還以「幼升小」的需求點出發,分析小學入園出現困難的兩大原因:不熟悉文字、不熟悉題目;然後逐步的分拆家庭教育如何更好的輔助孩子解決這兩大困難,而非是更早的把孩子送去培訓班提前經歷這些困難。用童書打通生活與書本,用有意義的對話打通生活經驗與大腦發展,幫助孩子熟悉概念,建立從具體到抽象的聯繫;並且強調提升讀書量、多維接觸有效信息,在生活中多體驗學習更值得提倡。反思家長的作用,我們應該在重視的基礎上更注重方法,丟一本書,放一堆視頻,只是旅行帶著孩子卻沒有有趣的互動,是絕對解決不了問題的。如何帶著孩子閱讀,挑選適合的視頻,旅行中的風景和場景解讀才更為重要。在培養好基礎認知的基礎上,提高學習力是作者提倡的第二步,人類的語言能力、物理空間能力、運動能力等已經逐步變成了先天的本領,只是閱讀能力、數字能力因為出現的時間不長,是家長們需要重點關注的能力。說道這邊其實大部分家長會有點恐慌,畢竟我們自己也不是學霸級的人物,清華北大似乎和我們也無緣,那麼如何培養呢?這本書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提前預料到大部分家長的弱點,列舉了豐富的案例和遊戲可以供大家試用,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要數「故事接龍」,這個遊戲要求小朋友注意聽別人的內容,同時也要關注故事的走向;我之前似乎使用的不多,更多的是讀完故事和孩子針對故事的內容進行提問,而接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同時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創造力,時間久了也能衍生到後續的寫作和閱讀能力,我想這個月開始我就會不斷的開啟試驗了。
培養科學力、鍛煉思考力似乎是比較學術的部分,就算不是每個孩子以後都是科學家、思想家,但是我們用科學的邏輯思考,用科學的方法驗證,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有力量的生活方式,書中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可借鑒的方法。我們不僅可以帶著孩子做一些科學小實驗,培養他們善於思考和驗證,而且需要重視孩子們的「為什麼」,用科學的方式去回答孩子(承認無知、提出想法、懷疑和檢驗想法);借用此時去打開孩子們科學思維的大門。思考力,看似高大上的名詞,但實際上作者依然是從「未來」出發告訴所有家長,學習知識固然重要,面對新知識新疑問如果利用正面思維、主動思維去解決問題更加有意義。一旦具備這種主動思維,孩子在處理問題和應對挑戰時,就更容易繞開默認選項,不被低效的常規想法、做法束縛,跳出條條框框,從根本目的出發,相處更有效的解決思路和方案。
書的最後一章更偏向「成人化」,塑造軟實力;我們常說三歲看大,實際上很多非智力的因素確實是在幼齡中發掘和培養的,當孩子在家活潑,在外內向,不自信,或者情緒化,不接受批評,害怕失敗,做事半途而廢的話,實際上就是軟實力不足的表現了。在這一章節中,作者提供了家長不少的方法和局勢,其中針對讚揚還提供了15個不通的例句,讓家長能夠重視正確的正面引導帶來的幫助,不要輕易讚揚孩子的聰明,而要讚美他的認真、勤奮、堅持和努力,才能持續的培養他們的成長性思維。
一直以來孩子的教育實際上更多的是家長的學習,我們不斷的找尋、嘗試各種方法,本書從未來的視角去解讀如何培養和教育孩子,但是充分的耐心和持續的耐力對家長而言同樣重要。書中的這張圖很有意思(如下),真正的解釋了學習過程中的「坑坑窪窪」,像和我一樣如今對教育有點撓頭憂傷的爸爸媽媽們說,別著急,慢慢來,大家一起努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