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團隊的研發效率?阿里工程師這麼做
來自專欄我是程序員33 人贊了文章
背景
大約在5年前,也就是2013年我剛加入阿里的時候,那個時候 DevOps 的風剛吹起來沒多久,有家公司宣稱能夠一天發布幾十上百次,這意味著相比傳統軟體公司幾周一次的發布來說,他們響應商業需求的能力可以甩後者幾條街,而且這差距根本不是加班能趕上的。今天的 AliExpress 技術團隊小几百人的規模,可一天發布幾十次也已經司空見慣了,這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面:
● 非常徹底地微服務化,拆分粒度很細,且旗幟鮮明地反對重二方庫。
● 阿里集團整體的運維標準化,尤其是 Docker 技術的全面覆蓋。
● AliExpress SRE 團隊不斷努力保證穩定性。
然而,效能這個東西,你永遠不會說:「夠了,夠快了」,尤其是在當下的消費型社會,人人都是消費者,而消費者恨不得腦子裡的慾望剛閃現出來,你的商品或服務瞬間就到他面前。況且,隨著我們不斷國際化的步伐,新的因素必然會影響原來的高效能。
溝通帶寬衰減問題
第一個因素是研發團隊自身的發展和變化,今天的 AliExpress 技術團隊已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分散式國際化團隊,工作地是杭州+深圳+莫斯科+馬德里+其他歐亞都市,外籍同學的比例是 15%,而且能看到這個比例會不斷提高,新的國外工作地點也會增加。而這樣的團隊,對比在同一層樓里的一群中國人組成的團隊,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我們可以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網路通信做類比,我們知道網路通信是有帶寬的,從早期的撥號上網幾十K,到現在的家庭寬頻主流的幾十上百M,再到數據中心內部區域網內部G級別的數量級,帶寬越大,能傳輸的信息也就越多(通常浪費也就越多)。而人與人之間溝通也可以認為是有帶寬的,例如充分信任的全由中國工程師組成小團隊,平時相互一起吃飯散步聊天,大家彼此都特別了解,溝通起來就特別順暢,想到一個點子轉個朝向說兩句對方就懂了。可對於一個分散式國際化團隊來說,這個溝通帶寬可是衰減得厲害:
● 中文到英文的轉換,衰減一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英語不是母語,溝通的效率自然會降低。
● 單地到多地,衰減一次。電話,視頻,釘釘,都沒有面對面溝通來的高效。(否則大家都不會不約而同地刷臉了)
● 時差,再衰減一次。杭州和莫斯科的時差是5個小時,所以基本上北京時間上午我們是聯繫不上莫斯科的同學的。
● 文化的差異,再衰減一次。例如很多我們可以用來增強感情的團建方法,擼串K歌王者吃雞,外籍同學可能完全不感冒。
那有人可能會說,既然溝通成本這麼高,那直接在一個地方全部招中國工程師多簡單?這麼做簡單是簡單的了,可都這麼搞的話,怎麼在全球範圍吸引優秀的人才呢?更何況 AliExpress 的用戶基本都是老外,這後面的人才如果全是中國人,聽起來這生意就不太靠譜對不?谷歌微軟亞馬遜,哪家不是在全世界搜羅頂尖人才?
所以說,既然溝通帶寬的衰減是難以避免的,那我們唯有把對這帶寬的利用率提上去。具體我們已經做了,或者在做一些事情:
● 儘可能和行業主流技術接軌,降低工程師學習成本。我們基於開源 Spring Boot 做的阿里巴巴生態集成,摒棄 antx, webx, pandora,都是這個思路。
● English First:注釋,文檔,工具,英文必選,中文可選。
● 服務發現,讓所有微服務可見,增強自描述,可搜索。
擁抱 Kotlin
關於開發效率,我個人認為所有 Java 程序員都應該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去看下 Kotlin,因為這門語言太簡潔了,而且和 Java 可以無縫互操作,完全具備生產環境使用的條件。
有關簡潔,我這兩天把一塊 Java 代碼改成了 Koltin,在絲毫不降低可讀性的情況下(實際上可讀性是提高了),代碼行妥妥地減少了 1/3 。
此外我忍不住分享一下最近我基於 Sergey 的 Kotlin HSF DSL 寫的一個將函數發布成 HSF 服務的功能:
只需要不到 15 行代碼,就可以啟動一個 Spring Boot 應用,把一個字元串小寫的功能發布成 HSF 服務,大家可以對比下 Java 需要寫多少東西。語言層面的升級,給框架,中間件,API設計帶來更多的可能性,這就能使我們砍掉更多的所謂腳手架代碼,讓業務代碼更精簡,更優雅,進而帶來效率提升。
作為程序員,如果只掌握一種語言,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種語言的各種設計會禁錮你的思維。我自己會在業餘看一些其他語言,不過在日常工作中基本也只能寫 Java(如果 shell 也算一種語言的話,還是寫過些 shell 的)。不過從現在開始,我會開始儘可能地用 Kotlin 寫代碼,我的團隊也全面把日常編程語言從 Java 切換到 Kotlin,其實我們都已經不算 Early Adoptor 啦,雷卷在一年多前就已經不停在鼓吹 Koltin 並上線了一個應用,AliExpress 俄羅斯辦公室的 Sergey 等同學也已經在生產用上了 Kotlin,Sergey 個人也在很多地方分享他的經驗。
我們會推動 AliExpress 擁抱 Koltin,從語言層面來提升我們的效率。
阿里資深技術專家雷卷,在他最近的一篇談程序員學習的文章中寫了很多東西,我都是很認同的,其中一段話尤其想點贊:
不要和程序員談自己的編程歷史,很多經驗今天已經不適用啦,可能有一些,但是會給別人帶來甄別成本,別人也懶得來甄別。2-3年不關注技術,基本快和程序員和編程絕緣啦,不是絕對,但是通常不會錯。
持續學習,與諸君共勉。
FaaS
Function as a Service,又一個新的 Buzz Word?是的,不過我還真的相信這個 Buzz Word,行業里 AWS Lambda, Google Cloud Functions, Microsoft Azure Functions 等服務相繼推出,大家都在嘗試把自己的業務往上面搬,這其中的道理在哪?
如果作為雲服務提供商,這個道理是很顯而易見。你的對手按照 docker instance 收費,2 core 4g 起,一小時多少錢;如果你能做到按調用次數收費,一小時內運行了 30 次。那這個價格差必然是數量級的,用這一招就可以秒殺對手了。
上面所說的純粹是硬體成本的考量,但我們還需要從效率方面看這個事情。
首先由於 Function 天生是無狀態的,而且是足夠輕量的,那麼理論上做到 ms 級別的 auto scaling 是沒有問題的,例如 graalvm 就在這方面很有潛力。
ms 級別的 auto scaling 不僅能夠大幅提升資源利用率,更是提升了運維效率,開發幾乎就不再需要考慮容量的事情的。例如在雙11的時候,我們做大量的壓測,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證系統各個部分的水位在預測的安全的線上,如果做到了實時擴縮,那麼當流量高峰來的時候再擴容好了。
什麼是輕量?
今天很多工程師可能已經忘了輕量的概念是什麼,大家就是各種侵入,寫個簡單的應用,打出來的 jar 包,業務代碼的佔比往往不到 1/10。
先不說這裡可能無謂浪費了多少內存,無謂增加了多少啟動時間。這個 client 那個 share 滿天飛帶來的最麻煩的後果就是,開發經常要做各種升級,而且一升就掛,一查就半天。打著所謂性能旗號的各種重客戶端,就是反服務化的;各種缺乏細心設計的 API 導致的不兼容升級(而且是暴力推動,不升級卡發布),就是反工程師操守的。
微服務化做得好的,應該積累一大批輕量的介面,使用這些介面甚至都不需要引入什麼 share/open/client 的依賴,直接用 HSF 的泛化調用即可,這樣的介面才不對用戶有代碼侵入。
我們已經在 AliExpress 嘗試(並已經上線)基於 Koltin DSL 和 HSF 泛化調用編寫 Function,用戶只需要依賴很簡單的一個 FaaS SDK 就可以編寫業務代碼,基於前面提到的阿基米德服務發現,他可以快速重用現有服務,做一些聚合和過濾的操作,滿足業務需求,這個在貼近無線的業務中非常有用。當然,這個嘗試只是一個開始,但我們已經看到,其實有大量的業務邏輯(在 AliExpress 可能是 5/1 至 1/3)其實自身不依賴於數據,可以做成 Function,而且我們可以做到讓這些業務不依賴任何業務二方庫,甚至藉助 Service Mesh 等技術,不依賴於任何中間件 client。這些業務的 owner 不需要關心各種亂七八糟的升級問題,不需要關心容量問題,真正地只關心自己的業務邏輯。
我認為這是 FaaS 該成為的樣子,而我及我的團隊,正不斷努力去實現之。
本文作者:許曉斌
原文鏈接
更多技術乾貨敬請關注云棲社區知乎機構號:阿里云云棲社區 - 知乎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作夥伴「阿里技術」,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