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做一份熏肉派
來自專欄巴黎談吃
2 人贊了文章
喜歡在秋季各類蔬菜上市時,做幾份熏肉蔬菜派(Quiche)。
西葫蘆,番茄,菠菜、大蔥和各類蘑菇等應季蔬菜都適合放進派里,可據喜好搭出各種豐富組合,如洋蔥熏肉、三文魚菠菜、火腿蘑菇、雞肉甜椒、金槍魚黑橄欖和大蔥熏肉等。素食者可放西葫蘆和番茄等食材,或添加任意喜歡的蔬菜。
想要口感濃郁一些,可加入各類乳酪,還可嘗試秋季的羊乳酪或藍乳酪--這兩種重口味乳酪在法國頗受歡迎。
雖熏肉派全年都能吃到,仍覺得秋天的應季蔬菜更適合放進派里。此派也適合與他人分享,野餐時吃或帶去朋友的聚會,都是不錯的選擇。
簡單、美味、飽腹,製做容易,保存方便,熏肉蔬菜派加熱後也不影響口感,是很受法國民眾喜愛的家常菜。
Quiche最初源自德語「Küche」或「Kieche」,意為餡餅,法國人將其稱之為烤餅。1605年,在法國東北部南錫市(原為洛林區首府),「quiche」一詞被正式提及,並沿用至今(註:洛林區,法語:Lorraine;德語:Lothringen,法國東北部大區,北鄰比利時、盧森堡及德國)。
據維基百科,「quiche」 由洛林公爵Stanislas Leszczynski的廚師開創,最早使用無酥油的麵包派皮製成,且不加乳酪和肉食,19世紀以後,人們才加入拉東(Lardon,法式熏肉丁)。後來法國人將派皮改為黃油酥皮,並加入各種蔬菜和乳酪,但只統稱為「烤鹹派」,因傳統的洛林熏肉派(Quiche Lorraine)只有熏肉,不添加其餘任何食材。
茨威格在《巴爾扎克》寫道:「一連三個小時,四個小時,巴爾扎克從不間斷地訂正和修改他的校樣。他幽默地把這種工作稱作『文藝烹調』。這樣的工作每天要佔去他整個上午的時間,就和他夜間的工作一樣,中間沒有間歇,而且同樣如此緊張,如此充滿激情。到了中午,巴爾扎克才把這些紙張推到一邊,吃頓簡單的午餐,一隻雞蛋,一片黃油麵包,或者一塊小小的酥皮餡餅。「
文學大師巴爾扎克迷戀美食,坊間有不少關於他「嗜吃」的傳言:1836年,《高老頭》出版後,巴爾扎克因拒絕去國民警衛隊服役,被判坐牢一星期。在坐牢期間,他從巴黎最昂貴的餐廳預訂美食,邀其出版商一起用餐,並在監獄舉行宴會。據說,巴爾扎克的工作台上、床上、惟一的椅子上、整個房間的地板上,高高低低堆滿了食物,含各種餡餅和各色家禽肉,多種果醬和幾籃子葡萄酒。「
姑且不論傳言是否屬實,巴爾扎克愛美食卻毋庸置疑,且他似乎對餡餅情有獨鍾,這曾引我一度猜想,那些烤餅里到底放的是什麼餡呢?
還想起莫泊桑《羊脂球》里「羊脂球」的那個裝滿各類美食的籃子:「她先從提籃里取出一個陶瓷盆,一隻小銀杯,再取出一個大瓦罐,裡面盛著兩隻已經切好了的雞,周圍滿是結了凍的醬汁。大家看見籃子里還有一包包好吃的東西,餡餅啦,水果啦,甜食啦,等等,實在是豐富得很,足夠在旅途中吃上三天……「 想著美味的餡餅及其他美食被那些虛偽的嘴(臉)吃下去,先感到一陣心疼,後又覺得一陣心寒,人性終究不抵美食可靠。
按傳統菜譜,做熏肉派可先將派皮烤好,後加入熏肉和各種蔬菜,再放入烤箱烘烤,若時間有限,則可省略此步驟。
派皮可做新鮮的,也可使用冷凍派皮。內餡食材可自由選擇:如做熏肉洋蔥派,先將熏肉炒至出油,色澤金黃,後將洋蔥用黃油炒軟,呈焦糖色;若做三文魚菠菜,可選用煙熏三文魚,先用黃油把菠菜炒軟;蘑菇雞肉等食材都可先炒製片刻,以便更入味。
備好食材後,按比例把雞蛋、奶油、牛奶等打發均勻,加入肉豆蔻、鹽和黑胡椒調味即可,可據個人喜好添加乳酪或其他蔬菜。烤派趁熱或溫熱時吃最好,搭配綠色蔬菜或沙拉,能消除油膩感。
對法國民眾來說,烤熏肉蔬菜鹹派好吃即可,放什麼配料和食材都無關大礙,可洛林大區的居民並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有責任保護「祖傳」美食。對於鹹派里到底能否放除熏肉丁外的食材有過諸多爭論,部分人堅持傳統的洛林熏肉派須按照傳統菜譜來烹飪,否則不能被稱其為洛林派,有人還成立了保護熏肉派的組織--SNDPAQL(le Syndicat National de Défense et de Protection de l』Authentique Quiche Lorraine),支持並捍衛傳統的洛林派。
2017年,南錫大區南部的默爾特河畔-東巴勒小鎮(法語:Dombasle-sur-Meurthe)還組織過一個洛林熏肉派大賽(Fête de la Quiche Lorraine ),裁判們在試吃所有參賽人的烤派後,評選出了最好吃的洛林熏肉派,此舉意為宣揚並保護傳統地域美食。
在法國,人們習慣遵循規則,喜歡「依計行事」,哪怕美食,也概莫能外。而也有部分法國人覺得傳統固然好,可改良後的熏肉派味道更豐富,為何一定要「墨守成規」呢,於是加進各類食材改良菜譜,創造了許多新食譜,大大增加了烤鹹派的選擇。
好在熏肉派無地域之爭,大家都一致同意傳統的熏肉派來自洛林。不過不知何時,法語俚語里「quiche」一詞被認為是「傻瓜」的代名詞,說某人是一塊熏肉派(une quiche)在法國是件非常冒犯的事,類似英語「nuts」一詞,也有瘋狂和蠢笨之意。
當然,在這個自由和創新的時代,若喜歡什麼,不妨一試,適合自己,才最緊要。
附上熏肉派菜譜(4人份),僅作參考
烤制時間:40-45分鐘
原料:
-200克拉東(五花肉或培根)- 3個雞蛋- 150毫升淡奶油
- 150毫升牛奶- 肉豆蔻粉- 1個洋蔥派皮:- 125 克無鹽黃油(可減至90克)- 250克麵粉- 5克鹽做法:
- 烤箱調至180度預熱;- 將黃油切丁,與麵粉和鹽混合成細沙狀,加入冰水揉成麵糰,放入冰箱冷藏至少20分鐘;- 熏肉炒製片刻出油出香,待用;- 洋蔥橫切,留幾個洋蔥圈做裝飾,後將剩餘洋蔥切丁,用黃油炒軟,呈焦糖色待用;2- 把雞蛋、淡奶油、牛奶打發均勻,加入肉豆蔻、鹽和黑胡椒調味;- 取出黃油麵團,擀成圓形,放入烤盤,用叉戳出細孔,以免麵皮膨脹;- 可先將麵皮烤15分鐘,後加入所有食材,再烤30分鐘即可(也可省略此步驟);- 將洋蔥丁放在底部,鋪上熏肉,最後據喜好擺放洋蔥圈,倒入蛋奶液體,據烤箱大小烤40-45分鐘左右;- 取出冷卻10分鐘,切塊;*註:可根據喜好添加其他如菠菜、蘑菇、三文魚和雞肉等食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