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生豆處理方式淺談

咖啡生豆處理方式淺談

來自專欄知乎咖啡館10 人贊了文章

在世界各地不同咖啡產區的優渥生長環境中,收穫了飽滿鮮艷的咖啡果實。咖啡生豆的處理是至關重要的環節,處理得當,可以塑造咖啡豆的獨特風味,反之,可能會讓整批收成都功虧一簣。

咖啡果子從外而內有果皮、果肉、果膠、羊皮層、銀皮和種子。我摘了一顆自己種的咖啡果子切開演示一下(北方地區原本就不適合種植,結出的果實也很小)。果實處理的過程,就是去除果皮、果肉、果膠,再脫去內果皮硬殼,獲得最裡面的芯兒。而此時,最終我們要用的咖啡豆,藏在內果皮裡面,連看都看不到呢。

目前常見的咖啡果實處理方式有:日晒、水洗、半水洗、蜜處理、濕刨法……

日晒法是在篩選完咖啡果子之後,用半個多月時間日晒風吹,讓果皮、果肉、果膠全都風乾變脆,再用機器脫去全部外殼,得到咖啡豆;水洗法則是用水的沖刷、浸泡和發酵來去除果肉果皮和果膠。日晒法處理的咖啡豆很好的醇厚度和甜感,相比起來,水洗處理,酸度明亮,口感也更乾淨。

在介於日晒和水洗的處理方式之間,又衍生出了半水洗半日晒的處理方式。就是用水洗去除果皮果肉和一部分的果膠,帶著果膠進行乾燥處理。

蜜處理其實也屬於半水洗的處理方式,之所以有了自己單獨的名稱,是因為它有一套標準,對咖啡果實的含糖量有嚴格篩選,對保留多少果膠也有嚴格界定,包括對後期的晾曬、乾燥時間也有相應的要求。

保留不同比例的果膠層,乾燥後得到的咖啡豆顏色會有不同深淺顏色,由此又細分出了黃蜜處理、紅蜜處理、黑蜜處理。

黃蜜、紅蜜、黑蜜,相比起來,依次是保留了更多的果膠層,比如說黑蜜處理,是保留了 90% 以上的果膠層,用至少兩個星期的時間來慢速乾燥,以便果膠里的糖分充分轉化吸收。所以期間還要適當遮蔽陽光來避免乾燥過快,而對日晒時間的控制稍有不慎,帶著果膠的咖啡果子還有發霉變質的風險。也正因此,在蜜處理中,黑蜜處理最複雜耗時,當然風味也最醇厚。兼具水洗豆的乾淨,同時增加了甜感,得到了優秀的風味表現。

蜜處理方式對日晒時間、空氣乾燥程度,都要求比較高,所以只能在適意的地區採用。比如,在地圖上看,中美洲這片地方很多產地的咖啡豆,都會採用蜜處理方式。哥斯大黎加的蜜處理豆在咖啡愛好者中很多擁躉不必說了,瓜地馬拉、巴拿馬,也都有很多蜜處理的咖啡產出。

前面我們提到的不管是日晒、水洗還是半水洗、蜜處理,整個脫水過程都是保留著內果皮殼的,最終結束生豆處理後才將它脫除掉。脫水過程對日晒條件要求比較高,而在亞洲產地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因為環境潮濕,就有另外一套不同的處理方式——濕刨法。

咖啡果實去除果皮果肉後,只用短短几小時時間帶殼發酵(或者跳過發酵過程)就去日晒脫水。在帶殼日晒一兩天後,咖啡豆含水量還很高,這時就經由機器做刨殼處理,去掉內果皮的那層硬殼。不帶殼的咖啡豆只要兩天左右時間,就可以脫水到含水率 12% 左右備用。整個過程也就只要不到一周的時間。因為帶著果膠果殼的發酵時間短或者乾脆缺失,所以這種處理法酸度很低,醇厚度十足而且有辨識度很高的木質、草藥味。

曼特寧這個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它就是蘇門答臘咖啡。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因地制宜產生的咖啡生豆處理方式,比如印度季風豆,是利用當地季風氣候,潮濕海風配合日晒控制,來塑造獨特風味的方式;而大名鼎鼎的「貓屎咖啡」,則是利用產地特有的動物——麝香貓的消化道來完成去除果皮果肉的過程,並且順帶著進行了特殊的發酵。不過,這種方式催生了很殘忍的人工養殖麝香貓餵食咖啡果的產業……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噁心你們一下

總之吧,為了更好表現咖啡風味而產生的複雜多樣的咖啡果實處理方式,其實早已經融入到我們平時喝到的每一種咖啡當中,只不過可能平時大家也都沒有特別留意去區分而已。

咖啡豆的不同處理方式,和當地水土、氣候一起,塑造了咖啡風味,這也是所謂咖啡的「地域之味」的一部分。


推薦閱讀:

TAG:咖啡豆 | 咖啡 | 咖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