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戰士科技如此發達,為何還是一副原始人做派?

鐵血戰士科技如此發達,為何還是一副原始人做派?

來自專欄網易愛玩478 人贊了文章

9月14日,科幻名作《鐵血戰士》即將歸來。一個31年後仍舊煥發新生的經典系列,背後的故事同樣豐富多姿。

作者 葯莢,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隨著正式上映的日子越來越近,20世紀福克斯也開始對新《鐵血戰士》進行宣傳,其中短短兩分多鐘正式預告片火爆場面不斷,「終極鐵血戰士」更是釣足了觀眾好奇心。

在距第一部《鐵血戰士》上映已經過去整整31年後,這個一直都在廉價、粗糙、缺乏深度的前提下延續了多年的文化符號,再次回到了大銀幕上。

但和多數僅僅是從電影中見識到它的觀眾所了解的不同,「鐵血戰士」(Predator)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和眾多熱門IP平起平坐的形象,在電影之外還需要多年的文化沉積才得以保持人氣。

除了沒法繞過的基礎設定,本文內容會儘可能著眼於一些國內難以查詢,或是較少被人提及的「鐵血趣聞」,以便讓不管是熟悉、還是剛接觸的朋友們都能領略這個奇怪種族的魅力。

阿諾:面子大就是爽

外太空生物、高科技武器、氏族文化與強烈榮辱觀等特色,自從鐵血戰士誕生以來,一大批類似設定的外星種族依託在它們的設定上得以誕生。最典型的可能就是《星際爭霸》里的「神族」,以及《光環》中出現的精英戰士了。

如果你覺得既視感強烈,那證明你接觸的歐美科幻戰爭作品也不少了

而之所以採用了這充滿矛盾卻十分帶感的設定,還要從它最初遭到大牌明星嫌棄,臨時趕工鹹魚翻身說起。

1986年,電影特效大師斯坦·溫斯頓和他的工作室接到了一份臨時救急的工作:為約翰·麥克蒂爾南執導的《鐵血戰士》重新製作其中的外星生物特效。

這部集動作、科幻和恐怖要素的影片講述了阿諾·施瓦辛格飾演的達奇,率領一支美軍特種部隊進入南美叢林執行任務,卻在這裡撞上了讓當地人聞風喪膽的殺人魔。在一番廝殺後達奇發現,這個所謂的殺人魔鬼居然是來自外太空的狩獵者,它擁有強大的高科技裝備,又具備兇悍的原始獵殺技巧。

由於片方與原先聘請的特效組對接不清晰,導致對方提供的戲服無論是形象上還是功能性都無法滿足要求。而影片拍攝的場地是環境艱苦的墨西哥叢林,讓飾演鐵血戰士的尚格·雲頓苦不堪言,很快就甩手走人了

而之後代替他的演員由於身高超過兩米,完全不符合戲服的標準,於是最後阿諾提議讓有過良好合作經歷的老友斯坦來設計全新的鐵血戰士。

當時的州長大人可能不會想到,他這次靈機一動的建議,居然會促成一個三十多年來經久不衰的銀幕經典,更是跨領域文化產品的熱門IP。

斯坦在讀過劇本之後認為——鐵血戰士不應該只是某種怪物,它同時還是故事中真實的角色,應當具備極為鮮活的人物個性。於是按照這個以理念,他們從零開始,為這個外星球來的獵人從裡到外進行全新的設計。

「塔法里教派」(Rastafari)給了斯坦極大的靈感,他從這種1930年代牙買加興起的非裔宗教思想運動中,提取了造型誇張的長髮辮形象,為鐵血戰士加入了一種觀眾看起來熟悉又陌生的原始野性特質。

最終的設計定稿,給予了鐵血戰士一種介於人形卻完全不同於人類的形象:具有昆蟲特徵的頭部,顎部帶有巨大獠牙,然而身體的生理結構依然基於人類輪廓。既保證了演員可以穿著這身戲服自由行動不妨礙扮演,又能在經費與時間不足的前提下完成委託——更重要的是,這種設計讓民間COS愛好者能更加輕鬆駕馭。

各大漫展上的鐵血戰士不知為何一直都很受妹子喜愛

雖說原本是出於朋友關係而接手了這次工作,但鐵血戰士最終還是成為斯坦·溫斯頓繼異形女王和終結者後又一個影史經典。它在科幻影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也廣受觀眾們的喜愛,尤其是根植於拍攝檔期導致的那種精巧與粗糙、高端與原始的結合,成為了鐵血戰士有別於其它銀幕經典形象的關鍵核心,多年來無論特效技術如何演變,這種特色依然沒有被拋棄。

在之後的許多年裡,無論這個形象被搬上哪個平台,那種原始的野性與充滿了矛盾的特徵都被繼承得很好。甚至在今年最新的電影里,我們依然能看到那種不過度依賴CG動畫,而產生的廉價感,這也算是一種對於文化傳承的堅持吧。

不僅能打,還要會皮

由於從來沒有正式推出過「資料設定」,所以鐵血愛好者們更多的是從龐大的作品群里提取各種線索,從中推論出這個虛構種族的文化、生理特徵等等設定。

這其中就和《變形金剛》等等有著多年歷史,多種媒介與作者的IP一樣,經常會出現各種吃書現象,但基本上我們還是能從中挖掘出一些比較主流、具有說服力的設定的。

這些傢伙是一種擁有感情的人形物種,雖然喜好熱帶環境但並非冷血動物。鐵血戰士擁有遠超人類技術水平的高科技——隱形裝置、能量武器、空間跳躍等等五花八門的產物。

同時又保持著類似原始部落結構的社會制度與文化風俗,並且在很多時候與它們的科技形成了一種奇妙的融合(如高科技長矛與獵刀),形成了十分鮮明的特徵。

一邊看著全息投影儀,一邊磨刀霍霍,看起來格外帶感

也許在電影里不容易看出來,但在許多漫畫作品裡,都曾經提到過這種生物擁有的漫長壽命。其中有兩位最具代表性的,並且對於電影觀眾比較熟悉的是「長老鐵血」和「亞哈鐵血」。

其中一位在系列電影的第二集結尾出場,在帶走了戰敗的同伴後,將一把燧發槍留給了黑人警探以示獎勵的一幕,我想很多人都記憶深刻。而漫畫《鐵血戰士1718》就講述了它年輕時來到地球狩獵的故事,從這本漫畫可以推論這傢伙少說也活了將近300年。

它們的價值觀與人類天差地別,但這不代表它們缺乏同理心與情感

而另一位則是在電影《普羅米修斯》上映後,黑馬推出的聯動後續漫畫系列《火與石》中登場。這套漫畫不僅是電影故事的衍生展開,更把「AVP 宇宙」都帶了進來,讓異形、鐵血戰士和工程師在同一本漫畫中大打出手。

而亞哈作為漫畫里鐵血線的主角,它的身份就是在宇宙中為了獵殺工程師這個「最強獵物」而遊盪了一個多世紀的戰士。

這套漫畫在國內算是最容易入手的 AVP 系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去找一找

也許正是漫長的壽命,才讓這個種族演變出了同時具有高科技,文化卻返祖退化到猶如蠻荒時代的特殊狀態吧。

它們平時會帶著擁有偵察等輔助功能的面具,只有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比如與值得尊敬的對手決鬥時才會顯露出面容。

而那一頭瀟洒的「雷鬼辮」其實並非毛髮,而是一種會生長的肉質觸鬚,並且在它們的文化中還是「美的象徵」——在漫畫里曾經提到過,在鐵血的審美觀念里,越長的辮子對於異性越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外貌本身與雄性並無太多差異的女性鐵血,如果擁有一頭「飄柔長辮」那麼就能輕易征服對方。

飄柔長發:我就是這麼自信

鐵血戰士最具代表性的行為方式,就是帶有娛樂或是尋求榮耀性質的狩獵行為。它們在宇宙中四處遊歷,追捕並殺死認為值得一戰的對手,並搜刮從武器到受害者屍體等物件作為紀念品。

它們的文化與價值觀無情卻相當具有原則性,大多數鐵血戰士會圍繞著部落的榮耀觀而生存,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有許多鐵血戰士變得更加沉穩自治,但傲慢、殘酷且充滿侵略性幾乎是天生的品質,尤其是在年輕一輩里。

恥辱比死亡更加可怕是它們普遍的認知,雖然細說的話,鐵血戰士的榮辱觀挺複雜的——「堂堂正正偷襲、不擇手段單挑」的情況時有發生,但基本上如果你理解武士道或是別的類似價值觀那就沒什麼問題。

用榮譽感來評判這些傢伙的話,會發現很多作品中都驗證了它們其實完全不吃人類那套規矩

最能體現這些傢伙「輸不起」的,大概就是每次臨近敗北的時候,它們都會選擇拔網線……不對,是選擇自爆。

此外,這個種族還有個從初代電影就延續下來的「惡趣味」:學當地文明種族說髒話。從電影到漫畫乃至遊戲,不少鐵血戰士都喜歡現學現賣人類語言(有時候還會用來引誘獵物),尤其是自爆時飆幾句「國罵」就很皮。

但並非每次都按照「慣例」來設計,也是鐵血戰士的特色之一,雖然有著十分嚴格的設定,但正如斯坦對它們的定位是「角色」一樣,不同的個體也會有著顯著的差異,讓後來的作品能夠得以自由發揮。

這麼豐富的設定就是讓你做同人的

由於衍生的外傳與同人過多,導致鐵血戰士的社會制度與文化有著許多衝突,所以這裡只提取那些常見的案例

通常來說,在故事中出現的鐵血戰士都屬於「Hunt」(獵手),它們是鐵血社會結構里的中堅力量——說句不好聽的就是鐵血社畜。當然了,對比起來這群社畜的殺傷力要大得多,活得也自由得多就是了。

相對於Hunt來說,在電影AVP里作為氏族年輕人的三個「Young Blood」,加入了要擊敗異形才能宣告成年進階為「Blooded」的設定。不過事實上,並非所有的氏族都需要打敗異形才算成年,畢竟萬一這次的劇本沒有異形那就尷尬了。

2004 年的 AVP(異形大戰鐵血戰士) 是國內主要圈粉的作品,絕大多數年輕觀眾都是從本片開始接觸的

無論是Blooded還是Hunt,這類成年鐵血會在宇宙中到處尋找獵物,通常是各個星球上的文明生物,或是最兇狠的野獸。

而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活下來的那些強者會逐漸變得沒有那麼衝動好戰,但尋求對手的慾望卻絲毫不會減少——於是這些傢伙會變得更加離群寡居,將心神集中在尋找未知的強大物種上面。

這一階層被稱之為「Elite」,對於電影觀眾來說最熟悉應該就是AVP2里的「孤狼」了——在片中與第一集的高考生們形成鮮明對比的卓越戰鬥技巧以及酷炫的個人定製武器,都讓它擁有了非常高的人氣。

可惜 AVP2 的成本太低導致影片質量堪憂,也斷送了這個系列

事實上在電影里我們頂多看到3人左右的狩獵小隊,但鐵血戰士其實是一種高度社會性的種族。只是在進入成年階段後的漫長歲月里,它們需要獨自跨越許多生死考驗,才有可能在族群里出人頭地。

那些年輕的,甚至還沒有資格參與小隊作戰的被稱之為「Un-Blooded」,目前只有在漫畫里才能見到這些正在學習,以數十人為單位進行團戰的稚嫩獵手。這些年輕人就真的如同它們的高科技種族身份一般,會大量使用載具、槍炮等等武裝,事實上這些「孩子」可能才是最能對當地環境造成毀滅的存在。

當然了,鐵血戰士會特地的為它們準備訓練內容,基本上不會對當地的生物鏈造成什麼破壞。

氏族的設定在2010年的電影《鐵血戰士團》(又稱《新鐵血戰士》)里,讓廣大的影迷們有著一個基本的概念。在漫畫或小說里,這種設定要更加豐富,其中對於鐵血社會、文化乃至價值觀差異的描寫,讓這個世界觀變得更加複雜多變。

受限於經費,鐵血與異形的團戰從未在電影中出現

就和異形在原著中有屬於自己正式的名字「Xenopedia」一樣,鐵血戰士們也有一個正式名稱: Yautja ,它們所居住的星球也經常用「Yautja Prime」來稱呼。如果你覺得這個名稱十分陌生,那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許多衍生的設定其實都是來自於電影之外的產物。

我們熟知的電影中文譯名里「鐵血戰士」其實最初指的是阿諾一行人,而英標題「Predator 」直譯過來應該是「掠食者」。不過在國內多年來「鐵血戰士」一詞始終代表著電影中的外星獵手,但看起來絲毫沒有什麼違和感,反而很好地體現了它們的魅力,於是這個美麗的誤會就在大陸地區延續了下來。

順便一提,台灣那邊譯名為「終極戰士」,而這次新作電影偏偏出現了終極鐵血戰士,於是我很好奇他們這次打算怎麼翻譯(笑)。

和絕大多數「爆款」的恐怖Cult電影不同,《鐵血戰士》並未成為《十三號星期五》這樣的「年貨」,31年來加上平行宇宙的《異形VS鐵血戰士》外,系列僅僅只有5部電影。

它的影響力之所以能長久,除了做為道具服裝類角色的經典,多年來有無數愛好者們競相模仿外,更要歸功於它多領域發展的方針

主戰場不僅僅是電影

在《鐵血戰士2》的結尾,出於玩笑性質,影片道具組在鐵血戰士飛船上的戰利品櫃里加入了一個異形頭骨。而這個玩笑最終醞釀了「黑馬VS系列」的誕生,這個系列旨在將黑馬漫畫擁有的各種電影版權漫畫,重新設計融合成為一個亂斗宇宙,讓異形、鐵血甚至是終結者和絕地武士混在一起廝殺。

各種亂斗漫畫是黑馬的一大市場策略

嚴格來說,像是鐵血故意培育異形以捕殺,並將其作為年輕鐵血的啟蒙儀式的一部分等等設定,不應該與正統的鐵血戰士宇宙混為一談。

不過通常情況下,電影是不會犯這種錯誤的,而漫畫方面由於多年來的商業考量,黑馬公司很可能已經默認了讀者將AVP視為所有作品的共通設定

雖然是以電影起家的IP,而很多所謂的「官方劇情」也是按照電影為主,但如果你想要更加深入了解鐵血戰士系列的文化,那就不得不談及它的各種衍生產物——漫畫、遊戲以及玩具。

對於喜愛電影原著,希望對電影故事裡出現的元素進行「補完」的朋友,我會十分推薦他們去找找黑馬漫畫(Dark Horse Comics)推出的一系列衍生作品。作為僅次於DC和漫威的第三大美國漫畫公司,黑馬專註於各種授權IP的漫畫改編,比如《終結者》《星球大戰》等等,而異形和鐵血戰士同樣是他們經久不衰的產品線之一。

除了前面提到的兩部作品,漫畫版最值得一看的就是連載多年,圍繞著人類女性戰士「野口真千子」與鐵血一族恩恩怨怨的系列故事,以及由於年代久遠,國內可能沒機會接觸到的初代電影后續漫畫《鋼鐵叢林》。

漫畫的女主角 之後能在許多同人作品裡看到她的活躍

前者是最初的異形VS鐵血戰士漫畫,而後者在1989年出版,其中很多設定都是第二部電影的靈感來源。而由於漫畫故事太過於宏大,電影經費無法支撐起故事導致官方將其定位平行宇宙的慣例,也是從這時候就開始的。

在電影AVP的結尾,很多觀眾都對女主角被鐵血戰士承認,獲得了標記與武器贈禮津津樂道,其實這個設定便是致敬始祖漫畫里的真千子。

在她的冒險過程中不僅擊殺過大批異形,甚至被鐵血戰士邀請一同前往宇宙狩獵。從這套漫畫里,我們可以看到鐵血一族飛船內部的生活環境相當野蠻落後,甚至連食物的處理方式都與人類別無二致,而天天打架鬥毆則是這些高科技蠻子們日常的解悶方式。

可以看出雖然科技水平很高,但生活方式卻和野蠻人無異

而另一部全套四部的《鋼鐵叢林》則是電影第二集的根基——不僅把舞台從南美轉移到美國東岸,創造了「現代都市的鋼鐵叢林」這個新概念,加入了警匪片的要素。更重要的,是漫畫主角謝弗恰恰就是電影阿諾扮演的達奇的兄弟。

在故事裡達奇自從當年的任務後就失蹤了,而謝弗長久以來不斷在找尋他的下落,並因此捲入了鐵血戰士的狩獵遊戲里。這套故事有過兩部續集和小說版,但除了給電影提供了諸如都市舞台、警匪劇風格以及許多經典場面的靈感外,事實上對初代電影並無太多實質性的延伸解讀。

這兩套早年出版的漫畫,是奠定了如今大量AVP宇宙出現的設定的寶貴源泉,像是成年禮、社會與等級制度都是從漫畫里攝取的

而在這些「大長篇」之外的零碎故事裡,我們也可以看到許許多多電影里難得一見的鐵血眾生相——濫殺無辜的小學生鐵血、被俄羅斯母熊打得滿地找牙的菜雞鐵血、發瘋的殺人鬼鐵血與前來制裁對方的聖騎士鐵血。

至於你說這些形象除了看著有趣還有什麼用處,那就是它們全部都成為了各大玩具公司的撈金法寶。

值得一玩的遊戲

一個文化符號能經得起多年的考驗依舊存在於大眾視野中,必然證明了它有著無可替代的影響力。而這種能經歷時間考驗的形象一個好處是:就算都是蹭熱點,偶爾也會出現一些好製作精良的案例,鐵血戰士相關遊戲就是如此。雖然不像蝙蝠俠那麼幸運,等來了像阿卡姆系列這樣的頂級製作,但這麼多年的產品線里要挑選出幾部優秀作品也並不難。

在國內玩家眼中,遊戲界最具有代表性的鐵血戰士,應該還是1994年卡普空推出的街機版《異形VS鐵血戰士》,而另一個相對年代較近,製作相對精良的則是2010年的同名遊戲。

這兩部作品,可以說代表了日美兩種不同風格,相對出色的素質和對原著的還原,都可以滿足鐵血(順便還有異形)愛好者的扮演欲。

好的作品幾乎都是 AVP ,這也和它作為官方同人的隨意性有一定聯繫吧

卡普空原先在開發街機版AVP的時候,其實是採用了當時預定用於拍攝電影的劇本,他們的算盤是趁著電影上映的熱潮大賺一筆,誰曾想由於故事太過於燃燒經費最後不了了之。

然而遊戲已經做完,不可能就這麼中途放棄,於是卡普空一氣之下推出了一款完全不辱動作天尊之名的經典作品。街機版AVP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內在都是標準的卡式清版動作遊戲,爽快流暢難度適中,任誰都能開開心心玩上幾關,其中兩位鐵血戰士性能卓越,無論是新手還是高玩都能玩得賞心悅目。

我想這個應該是不少人的 「童年」

但它畢竟是一款日式血統濃郁的清版動作遊戲,鐵血戰士雖然形象和動作上沒有太大毛病,不過要論還原度的話還是缺了點神韻。

如果要說玩家體驗起來最像鐵血戰士的,還是要推薦你去嘗試一下世嘉在2010年發行的《 Aliens vs. Predator 》。

這款能夠選擇人類、異形和鐵血三方進行單人戰役與多人對戰的FPS,最大的特點就是專門設計了一套猶如「剪刀石頭布」的格鬥系統。「輕重防」三種動作互相之間的剋制,各種副武器輔助,不同種族專有的移動機制和UI,都能看出本作在開發時滿滿的誠意與想法。

最關鍵的是它至今為止,都是我心目中殺戮演出最肆無忌憚的遊戲之一:鐵血與異形都可以在遊戲里觸發各種「必殺投技」,它們各自擁有多達二十幾種殺戮演出,份量十足且絕對過癮——尤其是鐵血戰士梳理脊椎骨的場面堪稱史詩級別的瘋狂。

作為最早的 DX10 遊戲,本作當年的演出效果讓很多人都刷新了認知

除了這種噱頭之外,遊戲里對鐵血戰士特色的體現也很到外。先顯示外星語言,再翻譯成字幕的細節、處理同伴屍體時的動作細節等等都看得出製作組對鐵血戰士有著十分深入的解析。當你在叢林里隱形,跳上樹榦利用陷阱捕殺獵物時,那種扮演外星獵手的體驗是任何遊戲都難以比擬的。

結語

曾經有人問過:為什麼要設計這些怪物,它們的藝術價值在哪裡?

我想對於問出這種問題的朋友,可能從來沒有體會過「這樣很酷」的想法——殘忍、醜陋、神秘兮兮的外來之物只要時不時從角落裡鑽出來,上演著帥氣的「最佳擊殺」,它們就永遠會有在文學領域的一席之地。

而無論是手持冷熱兵器在怪物入侵之時力挽狂瀾,還是扮演殺戮者滅絕人類都能滿足人們的獵奇慾望。而且不管你用什麼方式殺死它們,都不會產生現實意義上的負罪感。只要人們還需要偶爾在幻想之中體驗現實絕對無法得到的刺激,這些扭曲的怪物就永遠不會擔心自己失業。

這不僅僅適用於鐵血戰士或是異形,而是包含了所有那些在銀幕、數據和文字里盡情嘶吼,耍酷順便賺走你票子的怪物們永恆不變的魅力所在。

關注知乎專欄 愛玩評測菌 ,閱讀更多精彩的原創內容(づ ̄ 3 ̄)づ

您還可以繼續閱讀↓

網易愛玩:聚焦藝術與遊戲,天野喜孝與新川洋司時隔20年再對談?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TAG:科幻電影 | 單機遊戲 | 美國漫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