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為偶像】H.O.T.陪我走過的青春 | 箭廠視頻

【成為偶像】H.O.T.陪我走過的青春 | 箭廠視頻

8 人贊了文章

前段時間,H.O.T.將合體開演唱會的消息上了熱搜,勾起無數中國粉絲回憶。當初聽著「我們是未來」的一代少年漸漸挨近中年,雖然發現當初夢想的「未來」其實很平凡,卻重新理解了「偶像」的意義。

【箭廠】韓國初代偶像組合H.O.T.回歸,這些80後集體催淚回憶青春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圖標


文 / HOT夢的祈禱

這一次,箭廠視頻通過微博粉絲故事徵集和實地拍攝,記錄和回顧了幾位年少時曾受H.O.T.影響的中國歌迷。他們或走上艱辛的練習生之路,想叩開成為偶像的大門;或以H.O.T音樂為精神支柱,扛過中學時期的校園冷暴力;或曾模仿他們,湊成非著名的五人組合,幾支經典舞蹈在一起跳了十多年。

我出生在成都,和紀錄片里的主人公們一樣,喜歡H.O.T.將近20年了。大約從初二開始,我以歌迷為目標「受眾」,陸續寫下過許多抒發個人情感的稚嫩文章。今天,借這部片子,面對範圍更廣的受眾,我想談談關於偶像和「超越偶像」的故事。

可以說,青春期的所有偶像崇拜,表現方式都大同小異。和我一樣來自成都的喵師傅,今年馬上就35了,有一個3歲半的兒子。他新家的書櫃里,堆滿了早年H.O.T.的磁帶珍藏,不少是他當初省下飯錢買的。省吃儉用,甚至餓肚子、逃課,用成人眼中的「不懂事」和「不節制」買周邊,似乎是那個年代很多歌迷的共同記憶。北京的李昕欣、青島的張薇、宜昌的M.O.G還有我,莫不如此。

那時候,我恨不得將市面上所有有關H.O.T.的雜誌都買下,或者找同學撕下相關雜誌頁面,收集製成簡報。沒有網購,也沒有視頻網站,每個月底,全靠著匯款到雜誌社,郵購過去一個月幾十分鐘長的綜藝和打歌節目。更早,我還試過寫信到編輯部,取筆名,希望能交到同好筆友。

後來《同一首歌》火的時候,我又跟同學一起寫信寄到央視,希望他們邀請H.O.T成員參加,最終自然石沉大海。等到真有成員參加了,我們又在課後跑到各個教室呼籲大家回家收看,以增加收視率。

上課用隨身聽偷聽磁帶,模仿H.O.T.造型,用VCD逐幀扒演出視頻練舞,為舉辦歌迷活動利用暑假到十字路口分發傳單……那時的崇拜,總是想身體力行做些什麼,但具體可以做什麼也在摸索之中,偶像的力量顯得既強大又含混不明。

H.O.T.誕生時,韓國的文化和娛樂工業尚不完善。H.O.T.以青少年的代言人為準則,用音樂呼籲青少年的獨立意識(We Are the Future)、批判當時不斷發生的校園暴力(《戰士的後代》),或諷刺社會和家庭將青少年當作「聽話木偶」來教育(Line Up!)。除了幾位成員本身的獨特個性和橫溢才華外,不乏音樂製作人對他們的感化和影響。

當他們帶著情緒嘶吼出「那些基本規則,到底是誰定的,除了絕望和嘆息,我內心一無所有」,帶著猙獰的面容長嘯「孩子啊!…我不想要,不想要這樣活著,不想要那些不負責任的話!」來批判社會災難時,實際上是在替備受壓抑的青少年發聲。也因如此,他們被無數青少年視為「偶像」。

在H.O.T.的音樂中找到抵抗冷暴力的同溫層,找到高壓學習之外的生活方向,找到可能想成為的模樣,這些都是偶像的力量,但也不過是「最初力量」。

漢語里「偶像」一詞譯自Idol,原意指被崇拜,或被確信能傳遞精神力量之物的圖像或雕像。後來逐漸演變為文化符號,尤其是在日本,最早演變為流行藝人的代名詞。從『Idol』的詞源演變可以看出,古往今來的「偶像崇拜」,都涉及傳遞精神能量的崇拜。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韓國深陷其中。年僅19歲的主唱安七炫寫出因鼓勵韓國社會志氣,「握緊雙手,一起去創造世界」而廣為傳唱的《光》。2000年,21歲的文熙俊用管弦樂團,在時長5分半的主打歌中用近2分鐘的前奏和手語舞蹈,呼籲社會關注殘疾人。

僅僅兩年前,他們還在製作人的「庇護」下,唱著「就在生日前一天我還被狠狠罵了」,幻想「爸爸媽媽消失了」這類稚嫩且叛逆的歌(《十二歲的生日》)。此後兩三年卻開始製作涉及社會、政治、歷史反思和批判、傳遞社會大愛這類更成熟精神能量的歌。

著名匈牙利鋼琴家弗朗茨·李斯特,在談到自己的偶像貝多芬時說:「貝多芬的作品,就像引導以色列人走出沙漠的雲柱和火柱,雲柱白天為我們引路,火柱於晚上引路,我們因此能不舍晝夜地前行。」而當時,各路王公貴族也視李斯特為「偶像」,其所到之處崇拜者接踵而來。儘管H.O.T.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與上述人物相比肩,但就「傳遞精神力量」和崇拜現象而言,他們無愧於「偶像」二字。

2001年5月13日,三位成員因合約問題離開經紀公司,不再以H.O.T.為名活動。十七年間,重組傳聞不斷,卻終究無果。直到2018年在《無限挑戰》節目中合體同台演出。在此之前,我們這些「崇拜者」,與其說擔心沒法看到這天,不如說更擔心就算等到這天,他們也老到蹦不動。

2018年,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出道不足5年,解散卻有17載的H.O.T.回來了。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10月舉行演唱會的消息。其行事作風依舊與眾不同,像年少時一樣——拒絕採訪、沒有海報、不做宣傳,僅憑自己發布消息。

他們在解散後,多次為當初因自稱不會解散而誇下的海口愧疚不已。如今排除萬難,只為了實現年少時曾公開承諾的諾言和感恩歌迷。

消息傳到微博,勾起了不少歌迷的集體回憶。這也讓我意識到,原來年少時的偶像,曾一度成為我們與朋友保持聯繫的紐帶,成為我們對生活滿懷期待的種子。

事到如今,我們長大成人,回想這一切,竟然才察覺到他們早已為我們種下如此之多自己未曾意識到的為人價值:譬如堅持、勇敢,譬如努力和獨立,譬如他們以這場演唱會所展現,信守諾言、言而有信,也就是要在成人世界裡負有責任。

或許如喵師傅所言,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將度過平凡一生,無法越過偶像曾搭建的現實高度。但這並不值得失落,因為偶像還為平凡生活注入了偉大。

如果我們接受、模仿乃至堅持那些價值,那麼偉大註定會在平凡中閃耀,因而也絕不會淪為平庸。如此,他們才能超越偶像,成為Idol;而我們,才能超越我們曾經崇拜的「偶像」,超越年少的「崇拜」。


weixin.qq.com/r/0TuVjVT (二維碼自動識別)

箭廠視頻——青年視角發掘中國故事

更多精彩視頻請關注箭廠視頻公眾號:arrowfactory


推薦閱讀:

TAG:青春 | 偶像 | H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