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瘦下來,還真不是人能決定的事兒
來自專欄 HomeTest家庭實驗室4 人贊了文章
想加入HomeTest粉絲群直接對話丁媽?
想知道檢測過的具體品牌名稱?
想參加HT各種免費活動?
想測測新家甲醛到底超不超標?
添加客服「子云」微信號:17746560387
他會帶您進入HT大家庭~~
目錄
- 全世界肥胖的速度,做夢都想不到。
- 世上還有健康的胖子?呵呵,不存在。
- 瘦人和胖人的腸道菌群根本差別在哪裡。
- 少吃味精,找到關鍵「催肥」腸道細菌。
- 女同胞千萬別熬夜,否則長胖長斑不要太easy。
關鍵詞
肥胖,熬夜,腸道菌,谷氨酸鹽,BT菌,陰溝腸桿菌,脂多糖,革蘭氏陰性菌。
月巴月半大多數人的終生難題
你沒看錯,今天聊的就是這四兩個字:月巴月半。一個不「輕」但很「松」的話題,還透著些許悲傷。
「橘生南則為橘,生於北則為枳」。可是對於一圈圈頑固的肥肉來說,長在身上nei旮沓都讓人厭惡。除非長在胸上,可能才是女同胞們最想要的。但事與願違,想豐個胸往往比登天還難,一減肥唯一能瘦的部位卻是胸。
不過,也沒有必要悲傷。畢竟,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都要在「長胖-減肥-反彈-再減肥」的惡性循環中度過的,看上去比哥德巴赫猜想還要無解。這部分人還算成功,畢竟還有過短暫減肥成功過的輝煌,比如曾經在三個月成功減掉30多斤的我卻又在三個月內胖回十多斤。還有一小撮人群,他們更慘,「長胖-減肥失敗-就這麼地吧」。最後摸著胸口上的脂肪,告訴自己的良心我就是活該減不下來。
有沒有想過,試過這麼多減肥的方法,你還八成/也許/大概/可能肯定吃過減肥藥,難道真沒有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讓自己瘦下來嗎?
答案當然是:有!
丁媽叨叨:文章讀到這裡,怎麼越看越像路邊小廣告?控叔,你確定沒有單獨開了一家路邊無牌照小診所?
健康的胖子?別逗了!
肥胖能導致很多疾病的言論我們打小就聽的耳朵生繭,不多廢話。我們只從去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世界醫學雜誌的扛把子)的綜述中,截選了一張圖【1】。為了讓大家看的更明白,做了粗糙而又不失精緻的翻譯。
面對體重問題,全世界的人類都無可奈何,所以這才成為21世紀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2014年發表在柳葉刀上的研究報告表明,截止到2013年,全世界的超重人口比例已經接近40%,超重人口20多億,每年因肥胖相關疾病死亡的人數高達340萬【2】。
更可悲的是,我們人生中體重最理想的階段可能也就只有嬰幼兒和青少年兩個時期。而20歲以後,變胖的幾率就恨不得以指數形式增長【2】。
有意思的是,我們身邊還可能會有這麼一類胖子,他們或者體態柔軟推不倒,或者健步如飛聲如山倒,被稱為「柔軟的胖子」。這些看上去健康的肥胖人士是不是就可以少受一些疾病的威脅呢?
對不起,沒門兒。
今年5月份的一篇重磅研究報告,其中嚴謹客觀的調查結論值得我們參考。整個研究過程長達30年,並選擇了9萬多名的女性進行分析【3】。
結果發現,與正常體重女性相比,代謝完全健康(MH)的肥胖女性(BMI值較高)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有顯著提高,而代謝非健康的肥胖女性,患心血管病的幾率會遠高於正常人。
因此,只要是肥胖,哪怕看上去如圖中女子一般體態婀娜,也不能忽視比正常人可能要高一些的慢性疾病。
瘦子和胖子的本質區別
1.腸道菌是導致肥胖的關鍵因素
腸道細菌的變化在肥胖症的發病機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目前最直接的證據主要來源於大量的動物實驗。即使讓沒有腸道細菌的小鼠食物吃更多的高熱量食物,也很難讓它們肥胖起來。而一旦給無菌小鼠定植「胖菌群」(來自於肥胖老鼠的腸道菌群),就會導致小鼠的脂肪量迅速增加【4,5】。
2.胖和瘦的腸道菌數量差異大
胖和瘦之間的腸道菌數量差異大,而且從目前的研究和統計學數據來看,相當大。
作為西方國家的典型代表,丹麥的高熱量飲食和肥胖人口比例最近幾年一直是研究的熱點。2013年,對接近300名丹麥人的研究指出,胖人體內的腸道菌數量和細菌丰度都顯著低於正常人【6】。
國外在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多,而國內目前針對這方面的大規模研究也逐漸熱鬧起來,而且對於我們每一個人更有參考價值。去年瑞金醫院的寧光院士和王衛慶教授等在《自然·醫藥》上發表的一篇研究中,對1500個BMI>30的胖子,和1500個瘦子兩兩配對後進行腸道菌群分析【7】。結果同樣發現,中國的胖人和國外的胖人雖然在飲食結構上不同,但是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腸道菌數量極顯著少於正常人,唉。
胖人不僅細菌數量少,而且腸道菌的多樣性也是顯著低於正常人。多樣性說明什麼問題呢?大量的證據表明,細菌多樣性降低,不僅可能會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調,與各種疾病比如炎症和癌症等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幫助
α-多樣性:
指的是整個生態環境下的物種數目,α-多樣性越高,生態越趨向於穩定。經常用于衡量腸道菌多樣性的指標還有香農指數(Shannon-Wiener Index)和辛普森指數(Simpsons diversity Index),以後我們會逐漸講到這幾種多樣性對於衡量腸道菌多樣性的重要性
換句話說,人越胖,體內的菌數量越少,細菌種類也越趨向於單一。久而久之,惡性循環。
3 .某些催肥「胖菌」很關鍵
胖人的腸道細菌雖然總數少了,但一些能夠幫助「催肥」的關鍵菌可是一點兒都不少,而且還遠高於正常人。
呵呵,同樣是「腰間盤」,為何你如此「突出」。
2013年,上海交大趙立平團隊發現在肥胖人群的腸道中大量存在一種細菌---陰溝腸桿菌B29(Enterobacter cloacae)。當研究人員向本來食用高脂食物不會發胖的無菌小鼠在長達70天的時間內移植陰溝腸桿菌時,發現再餵食高脂食物,這些小鼠都很容易變得過度肥胖【8】。
幫助
陰溝腸桿菌(Enterobacter cloacae):
存在廣泛,可產生內毒素和引起敗血症的條件致病菌。近幾年來由於抗生素使用導致的耐藥性,已經成為最常見的醫院感染耐葯菌。
還有一個經典案例是他們發現這個細菌在一名體重高達350斤的志願者體內佔到細菌總量的30%左右。而後面通過調整膳食,陰溝腸桿菌幾乎檢測不到時,這位志願者的體重在不到半年裡下降了50公斤。
同樣,上述文中提到瑞金醫院的大規模研究中也發現了一種在健康人群中很普遍但在肥胖人群中欠缺的細菌----
多形擬桿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下文簡稱BT菌)。能夠降低普通飲食和高熱量飲食狀態下脂肪含量,延緩體重增長速率。
BT菌和我們日常飲食中的某種調味品--味精有非常緊密的聯繫。BT菌負責代謝谷氨酸鹽,而谷氨酸鹽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因此當缺乏BT菌時,未代謝的谷氨酸鹽就有促進中國成人肥胖的風險。進一步實驗發現,通過BT菌灌胃可顯著降低血清中谷氨酸濃度,增加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過程,從而達到降低脂肪堆積和減重的效果。
熬夜加班打遊戲活該你會胖
吃的多容易變胖,完全可以理解,大多是因為高脂食物可能正是部分「胖菌」的最愛。當肥胖細菌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成為腸道優勢菌的時候,你想吃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肚子里的細菌喜歡吃什麼了。
反常的是,有不少粉絲在群里討論說,自己雖然沒有運動習慣,但平時吃的不多,也沒有宵夜的習慣,為什麼還會胖。除了基礎代謝水平低和遺傳等因素外,最主要還是要歸因於腸道菌----你沒有讓它休息好。
之前的研究就已經發現,經常熬夜或者打破晝夜節律,會導致人類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發生明顯變化,從而引起肥胖等各種代謝相關疾病【11】。
在眾多的腸道細菌中,有一大類細菌為革蘭氏陰性菌(這個名詞應該都很熟悉),而一些陰性菌能夠產生鞭毛蛋白或者脂多糖(LPS)等物質【9】。這些物質可以促進身體對脂肪酸的攝取,增加脂肪的堆積。而巧合的是,熬夜能夠大幅提高這些革蘭氏陰性菌的丰度和數量【10】。
幫助
革蘭氏陰性細菌:
通過使用革蘭氏染色法確定細菌的種類,能被染成紫色的為革蘭氏陽性菌,而被染成紅色的即為革蘭氏陰性菌。
尤為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熬夜和不規律的作息對於我們女同胞來說,影響更大。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很多男生熬夜不會胖,而女性一旦熬夜,可能好幾天都恢復不過來,經常倒班熬夜出現內分泌失調和肥胖也就不足為怪了。
由於女性獨特且敏感的生理構造,在面對加班、熬夜,半夜被逼哄睡奶娃這種打破生物鐘的嚴重衝擊時,腸道菌的組成和丰度會出現比男性更夢裡的變化。所以女同志們,趕緊避免熬夜吧,長胖還算是比較輕的,長斑才是最要命的。就是為了省護膚的錢也值啊,到時候再想起來祛斑美白抗衰老也晚了。
大老爺們兒也學著點兒,多心疼下自己的媳婦兒吧。
寫在最後
所以,我從來都不允許我們團隊的女同志熬夜加班,這不僅是出於對女同胞們的關愛,更是出於對自己的保護。有事實為證,大管家每次熬夜後,第二天受虐的永遠都是以我為首,數量不多質量卻很高的幾個男同志。
當然,丁媽熬夜除外,誰讓她有一堆的黑科技護身,年年18一枝花呢?
沒讀過參考文獻怎麼寫文章
- S. B. Heymsfield, T. A. Wadden. Mechanisms,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Obesity. N Engl J Med 2017; 376:254-266.
- Ng M, Fleming T, Robinson M, 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uring 198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The lancet, 2014, 384: 766-781
- Eckel, Nathalie et al. Transition from metabolic healthy to unhealthy phenotypes and association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cross BMI categories in 90?257 women (the Nurses Health Study): 30 year follow-up from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2018.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
- Turnbaugh PJ, Ley RE, Mahowald MA, Magrini V, Mardis ER, Gordon JI (2006) An obesity-associated gut microbiome with increased capacity for energy harvest. Nature 444:1027–1031
- Ridaura VK, Faith JJ, Rey FE, Cheng J, Duncan AE, Kau AL, Griffin NW, Lombard V, Henrissat B, Bain JR et al (2013) Gut microbiota from twins discordant for obesity modulate metabolism in mice. Science 341:1241214
- Le Chatelier E, Nielsen T, Qin J, Prifti E, Hildebrand F, Falony G, Almeida M, Arumugam M, Batto JM, Kennedy S et al (2013) Richness of human gut microbiome correlates with metabolic markers. Nature 500:541–546
- Ruixin Liu, Jie Hong,[…],Weiqing Wang. Gut microbiome and serum metabolome alterations in obesity and after weight-loss intervention.Nature medicine, 2017.
- Fei N, Zhao L. An opportunistic pathogen isolated from the gut of an obese human causes obesity in germfree mice. ISME J, 2013, 7: 880?884.
- Wang Y, Kuang Z, Yu X, et al.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regulates body composition through NFIL3 and the circadian clock. Science, 2017, 357(6354): 912-916.
- Liang X, Bushman F D, FitzGerald G A. Rhythmicity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s regulated by gender and the host circadian clock.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 112(33): 10479-10484.
- Scheer F A J L, Hilton M F, Mantzoros C S, et al。 Adverse metabolic and cardiovascular consequences of circadian misalignmen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106(11): 4453-4458。
讓控叔說一次
群里大傢伙兒每天都惦記著讓我們寫中成藥危害,寫怎麼減肥,怎麼檢測,怎麼吃益生菌。這個版塊本來就是科普系列,先把道理儘可能講的多一點,接受任何新事物都不能急於求成,囫圇吞棗。
不過好消息是,益生菌檢測的前期預實驗已經開始進行了,各種最頂級的分子生物學儀器全上,接下來的徵集也快了。別跟我說已經有機構測過,說實話目前我們看到的檢測方法都相當不嚴謹,技術落後太多,至於結果準不準還是你們自己掂量。近期群里徵集益生菌樣品,別錯過哦~~
想加入HomeTest粉絲群直接對話丁媽?
想知道檢測過的具體品牌名稱?
想參加HT各種免費活動?
想測測新家甲醛到底超不超標?
添加客服「子云」微信號:17746560387
他會帶您進入HT大家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