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舌尖的記憶,容不得半點「改良」

有些舌尖的記憶,容不得半點「改良」

來自專欄一片一故事9 人贊了文章

人在異國飄之——自製肉夾饃

————————————————————

在你沒有長期離開家,去遠方生活的時候,你很難清晰的意識到,食物是如何在你的舌尖上,留下磨不掉的烙印的。

十幾歲,第一次在外地吃肉夾饃時,發現裡面竟然放了青椒,差點還給我放了香菜。於是立刻質問店家,你做的是肉夾饃嗎?肉夾饃里怎麼能放青椒?換句話說,肉夾饃里怎麼能放除了肉以外的東西?

出國後,留學生們來自天南地北。你乍一看,認不出他/她是哪的人,就連聽口音也未必猜得到。但只需一次聚會,每人做一道拿手菜,你就立刻明了。

無錫同學做的醋排,顏色絕對比你做的深,能做成巧克力的感覺。

安徽同學炒起干煸豆角,其他人吃起來偏咸而多油。

四川小哥的麻婆豆腐,花椒肯定比你擱的凶,起鍋再來點海椒。

北京同學做的京醬肉絲,一定要用甜麵醬炒,卷的得用豆皮兒而不是薄餅。

山東同學的油燜大蝦,全程不放番茄醬,靠油熱燜出紅色蝦油。

最後浙江同學端來了豆腐湯,嘗嘗我從家帶來的梅乾菜啊,沒這味真喝不了湯...

你看,每個人做的菜,都是在還原舌尖上的故鄉記憶。

口音可以改變,身份可以改變,但認祖歸宗的胃與舌,騙不了人。

中餐館是挺多的,常常要麼很遠,要麼難吃。而且最大的問題,是味道改的沒譜。

2013年我去丹佛滑雪,在一家川菜館點了份"紅油抄手",端上來後,我發了篇微博。我說:看到這個"紅油抄手"我就哭了。。

因為標註了地點,後來店家自己還截圖發了微博,洋洋得意地說,在遙遠的科羅拉多高原,丹佛,他們的美食是多麼讓留學生動容。。

他真的明白我為什麼說「哭」嗎?

紅油抄手居然拿平口盤裝,最重要的紅油湯汁幾乎沒有,更別提起碼要滿過抄手的一半。而且抄手皮薄成了雲吞皮,應該要比雲吞皮厚比餃子皮薄。

更別提那些不回鍋的回鍋肉,不放蒜苗放大塊的包菜幫子,硬生生就是包菜炒肉片。還有做成糖醋排骨的咕咾肉,沒有豆瓣醬的麻婆豆腐,用龍利魚片煮到沒形的水煮魚,做成青椒雞丁/酸甜雞丁/花生炒雞丁的宮保雞丁,以及宮保一切的各種菜。那些美國自創的陳皮雞,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四川牛,蒙古牛,北京牛,湖南牛,山東牛..........我只能說真牛

《飲食男女》的開頭,是川流不息的街道,待鏡頭一轉,池中的魚被撈起,老朱嫻熟而細膩的手法,在快速剪切的鏡頭中,燒煮煎炸,油鹽醬醋,削切剁砍,淋漓盡致。美食的製作,本就傳承而有序,所謂行規。

你在一個下過雨的清晨,走向西安方正筆直的街道上,尋味而去,來到一家街角的肉夾饃店。從排隊的縫隙中,你看到爐邊上,餅已烤出「鐵圈/虎背/花心」的紋路。

等拿到手裡,皮薄鬆脆,餅心軟綿,憑著多年吃貨的經驗,你明了,這定是「九成麵粉加一成發酵麵粉」的做法。對半切開,澆上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20多種佐料燉爛而成的臘汁肉,一份正宗的肉夾饃,終於拂面而來。

既然,世界的一切都在擁抱改變,就請讓美食的記憶擁抱不變, 不改良。

(完)


推薦閱讀:

TAG:美食 | 攝影 | 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