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消亡史:從頂級流量到轉型陣痛,他們為何面臨全面崩塌?

流量明星消亡史:從頂級流量到轉型陣痛,他們為何面臨全面崩塌?

來自專欄娛樂獨角獸4 人贊了文章

李易峰消失8個月重回歸眾人視線,在豆瓣區呼籲觀眾「不要因為自己錯過好電影」;吳亦凡因SKR與虎撲直男發生正面「衝突」,從而開啟一系列證明「實力」存在的反擊;楊洋、張藝興,一個耗時8月出演玄幻大IP《武動乾坤》,一個在老前輩帶領下開始「有了演技」.......

2018,影視圈行業「演員」職業發生翻天覆地大變化。從前兩年觀眾常常掛嘴邊的「歸國四子」、「頂級流量」,到近一年來提及最多的「演員信念」、「天價片酬」、「圈叔101」,粉絲的審美日益趨向於實力派,甚至不知不覺中,流量明星已成「明日黃花」,悄然布局起了「演員」事業。

造成流量明星急於「轉型」的原因是什麼?又是誰「殺死」了流量明星?粉絲經濟文化下,「流量」光環又真的會消散嗎?

困境與突圍:初代流量們的2018

在談流量明星文化之前,先來科普一下「流量明星」定義。顧名思義,流量明星就是特指那些長得好看、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卻又擁有大批忠實擁護者的年輕藝人。「流量」是大數據下一種窺探演員身價、人氣值的衡量標準;而「明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下的產物,其粉絲越多、商業價值便越高,地位也就水漲船高。

提起國內流量明星發展史,那要從2014年說起。在當年,娛樂圈湧現出一批新的、粉絲人數高漲的年輕男藝人,楊洋、李易峰以及「歸國四子」便是在當年同期產出:楊洋憑藉網路劇《盜墓筆記》開啟「走紅」事業;吳亦凡、鹿晗韓國歸來,一條微博評論數量打破迪尼斯記錄;李易峰《古劍奇譚》首當男主即「紅透半邊天」.......

那一年,「鮮肉鮮花」應運而生,儘管帶有貶義,卻依舊無法掩蓋流量光環;那一年,「鹿晗、吳亦凡、楊洋、李易峰」被觀眾稱之為「出道即C位」、頂級流量與娛樂圈初代流量的名號,為幾位新人量身定做,

時隔4年,當影視行業亂象頻出。鮮花鮮肉濫用替身、倒膜,流量明星不會演戲卻拿天價片酬,以及政策高舉高打的「限薪令」和網傳800萬單集版權天花板外,初代流量明星們也隨即迎來了「下坡路」。

以今年暑期檔熱播影視作品為例,鹿晗關曉彤定情之作《甜蜜暴擊》首播收視創湖南衛視近年來「收視新低」,曾經一條戀愛微博引發網路癱瘓的「頂級流量」,如今新作卻從「觀眾潮噴」到「無人問津」;楊洋主演的《武動乾坤》首播收視0.333,張黎導演加持、斥資6億、頂級IP改編,也未能拯救口碑的撲街;

吳亦凡《中國新說唱》以skr努力保持「音樂人」專業素養,卻依舊難逃熱度下降事實;「因李易峰參演《動物世界》,差點讓這部好電影與觀眾錯過」雖為玩笑話,卻也讓影視行業真正意識到想依靠「流量明星」走大獲豐收之路,再也行不通了。

顯然,流量明星發展至今,已迎來職業生涯的初個「困境」。但「困境」背後,他們也正在密謀「轉型」。楊洋、李易峰、張藝興通過影視作品重塑自身形象,儘管有成功、有失敗,但其努力是顯而易見的;吳亦凡放棄演藝行業,回歸自己擅長的音樂行業後,「音樂鑒賞大師」身份起碼是穩坐的;至於,鹿晗、黃子韜兩位,一位「為愛而亡」,一位奔赴在「表情包文化」和「霸道總裁」中不可自拔,「死亡之期」恐將不遠了。

當初代流量明星走起「下坡路」、「明星光環」也漸漸發揮失效後,「轉型」便成為他們突圍道路上最大的「絕殺武器」。 只是,這轉型之路恐怕還將再走一段時間.......

「轉型」背後:是誰「殺死」了昔日羽翼?

初代流量明星面臨「轉型」陣痛期,新生代流量之路又將如何?

以今年《偶像練習生》C位出道的蔡徐坤為例,選秀節目加身之際,蔡徐坤只用了3個月時間熱度趕超鹿晗,熱度比鹿晗公布戀情數據還高,隨後其拿下的代言、商業活動乃至於影視作品的上線(網劇是很早前拍的~),都令人心生羨慕。但在去年《我才不會被女孩子欺負》之後,蔡徐坤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未在公眾視野內露面,只剩自家粉絲「圈地自嗨」,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沒有可續性的商業活動和更大範圍的曝光度。

初代流量明星如此,新生代流量明星亦然。究竟是誰「殺死」了流量明星們的昔日羽翼?

首當其衝的便是藝人們演技拙略的自身問題。在去年《演員的誕生》節目中,章子怡就曾以鄭爽、任嘉倫演技問題,談到演員信念感。首先她批評了當下年輕藝人(指流量明星)演技火候欠缺,其次她暗指了兩位演員在現場的表演不具備任何「角色」代入,演員與演員之間沒有任何「信任」。

而這實際上,是當下所有流量明星的表演通病:面癱臉、胡亂扎戲、靠配音拯救,已成IP劇中常見現象;長得好看、非科班出身藝人,扎推進入演藝行業,已成影視圈弊病 。

再來便是行業亂象叢生的遊戲規則問題。當下諸多影視作品,為了迎合市場觀眾口味,常常高昂聘請毫無演技的流量明星,如楊穎在拍《孤芳不在賞》時網傳片酬高達8000萬、楊洋拍《武動乾坤》時也曾被爆料片酬達8000萬,諸如此類案例不勝枚舉。但高價片酬背後匹配的卻是與其不相符的「面癱」演技,難免讓觀眾對流量明星心生厭惡。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因,隨著小眾文化開始崛起,「圈層爆款」思維方式應運而生。在以頂級流量為首的過去,《白夜追兇》《鎮魂》《延禧攻略》等小眾爆款逐漸突破次元壁,引流至大眾市場,從而帶來了潘粵明翻紅、白宇朱一龍一夜爆紅,以及秦嵐、聶遠的「復古」文化。不難發現,網路話語權變得愈發重要、而圈層流量的「速成」也勢必會在流量上對流量明星形成一定傷害。

縱觀以上幾條原因,可以發現的是,無論是哪種原因,「好作品」始終是貫穿流量明星發展之根本。分眾時代,頂級流量當前雖寡不敵眾,但若有「好作品」加身,也不會落得「被殺死」窘境。

「流量時代」真的會消亡嗎?

頂級流量走「下坡路」、流量明星帶貨能力下降、IP劇影響力效果甚微......至此,外界傳出言論「流量時代或將走上消亡階段」,但這一切在娛樂獨角獸看來,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其實,流量明星與流量並不能混為一談。從影視圈職業定位來看,流量明星是區分與演員,混與演員和偶像之間的一種特殊身份存在;而「流量」則是在互聯網快速發展下,用于衡量電影、劇集、綜藝乃至個人人氣的大數據。

在大眾流量的市場紅利被逐漸「吃透」、粉絲經濟逐漸下滑之際,王菊、「山爭哥哥」、「TF老boys」等,與粉絲文化相背的「江湖老炮兒」卻逐漸出圈、甚至翻紅,就連網友意淫的《淑女的品格》也在網友「起鬨」下,落下實錘——影劇版同時啟動;Papi醬當初一夜成名靠的是「過人的」短視頻創意;白宇朱一龍順勢「出圈」主要依託於劇中人設;胡一天走紅主要在於有《小美好》作品加持,近期「悄無聲息」也是因其《小美好》之後,並無新鮮內容持續輸入。

觀眾對於流量明星是長情,也是健忘。當初那些追著要給嫁趙又廷的女孩,後來還不是又栽倒在胡一天、邢昭林、鄧倫的懷裡。市場上好的內容只會越來越多,那些只退不進的「流量明星」勢必會被觀眾拋棄腦後——「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將會是影視圈生存常態。

被拋棄的從來只有無作品加身的「流量明星」,而非流量。在流量面前,觀眾是感性的、也是理智的,能給當下「流量明星」留下的唯一活路——只有「轉型」。這是楊洋、李易峰,乃至整個偶像文化產業需要面臨的必然選擇。


推薦閱讀:

TAG:流量 | 粉絲經濟 | 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