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的人為我痴心不改,我卻為我愛的人傷心流淚傷悲

愛我的人為我痴心不改,我卻為我愛的人傷心流淚傷悲

來自專欄工業時代的月亮11 人贊了文章

01

在乎的人始終不對

在親密關係困擾的來訪者中,有一群這樣的人:

「無法喜歡喜歡自己的人,總是喜歡不喜歡自己的人。

對喜歡自己的人非常厭惡,執著的與不喜歡他們的人糾纏在一起,又悲情又悲壯。

當一個人不喜歡自己的時候就苦苦追求,一旦對方喜歡自己了卻開始對他沒有了感覺。

「他對我很好,但我就是不喜歡他;那個人對我很不好,但是我就是很喜歡他。」

…….」

當然除了排除你確實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外,如果你已經談過幾段戀愛,並且經常陷入到這種「在乎的人始終不對」的模式,而且為此困擾的時候,你可能需要有一些警惕了:

這樣「始終不對」的模式可能正是你內心想要的結果,也就是你內心存在著一個「我註定得不到我愛的人」「註定得不到愛」的潛意識信念,而這個潛意識的信念,幫你構建了一個真正這樣的外在現實:我愛的人永遠不愛我,並且我為此很痛苦。

那麼問題很明顯:如果你不能修改這個內部的潛意識信念,你就會在感情中始終製造這樣的局面和結果,製造的多了,反覆的陷入強迫性重複中,你就成為了具有此種命運的悲情的人。

02

你和愛人之間的距離隔著對父母的「恨」

我們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受早年跟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影響很大,所以你對目前戀人的許多愛恨情仇、要求、失望、絕望和渴望其實更多來源於你早年跟父母的關係。在這些關係里,你有很多的恨未被看見,未被化解,這些恨藏在你的潛意識中,控制了你的絕大部分情感的關注點和資源以及模式,在你沒有清除掉這些恨之前,你尚沒有能力去愛。

也就好比是一個受了傷的人要先要去療傷,傷好了才能去干其它的事情。

但遺憾的是,人類療傷的方式容易選錯對象,或許也可以說,潛意識好像識別不出是誰傷害了自己,應該找誰去處理這個問題。它只只知道心靈的傷口,然後不停的去尋找修復。結果總是錯找,致使這個修復的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一次次的重新體驗到同一種傷痛,同一種傷心,同一種傷害。

比如說一位女士,在成長中沒有在情感中被好好的對待,成長中情感營養需要的關注、認可、在乎和愛都得到的很少,並且過多的承擔了很多來自父母的否定、指責、忽視和嫌棄,甚至是家庭暴力,那麼這位女士在很小的時候可能就壓抑住了大量對父母的怨恨和仇恨,雖然她當時意識層面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感受,但是在潛意識中她早已被種下這樣一顆種子:「我是無法得到愛的」「無論我怎麼做,都得不到愛的」「我是註定得不到愛的」這樣悲觀的信念,以及這樣悲觀信念下面的怨恨。

在情感上具有這種種子的人,是沒法接受別人的愛的。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會激發他們早年跟父母未了的愛恨情仇,也就是太多的冷漠和失望已經讓他們的心絕望至極,所以,這時候得到愛,他們不但不會很幸福開心,反倒會升起很強的厭惡,這種厭惡正是對父母的憤怒和怨恨。他們無法給出愛他們的人愛,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愛,也沒有經歷過愛這種溫暖的情感,他們能給出的就是「不愛」,正如父母當年給他們的一樣。

另外,他們又很容易陷入到跟不愛自己的人痴纏中,因為「我不愛你」這種情感是他們潛意識非常熟悉的一種模式,他們早年曾無數次的試圖糾正父母對待自己的模式,但總是失敗,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放棄去糾正,所以,他們執著的去糾正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愛自己,其實只是希望了解自己早年的心結:為什麼我不被愛?為什麼你不愛我?

簡而言之,具有這種種子的人在戀愛中會進入這種模式:

一方面讓別人體驗自己早年的經歷:無論如何我都不愛你;你越愛我我越討厭你。

另一方面讓自己重溫小時候的經驗:無論如何你都不愛我,為什麼你不愛我?為什麼我這麼愛你了,你還是不愛我?為什麼?

如果我們不能看到自己對於父母,對於早年沒有得到滿足的愛的這種恨,我們就很難去跟愛人構建和諧的親密關係,我們無法接受別人的愛,因為我們有大量的恨未被處理;我們執著的去問一個不給我們愛的人要愛,其實也是想處理這部分恨。

我們天真的認為:只要這些不愛我的人願意為我妥協,願意改變自己來愛我,那麼我就相信我會得到愛了,我就相信我是值得被愛的了。

其實你只是假借戀人的殼子來渴望改變早年的父母。

03

看到「恨」,才能真正的「愛」

快30歲那年,我跟我媽爆發過一次巨大的衝突,在那次衝突中,我變得非常的歇斯底里,並且喊出了「讓我媽去死」這樣極端憎恨的話語。

發生了這件事之後,我感到自己很不可理喻,疲憊至極,一方面覺得自己好像說出了多年來一直壓抑著的話,一方面又非常的痛苦,覺得我怎麼可以這樣對待媽媽,就感覺自己撕心裂肺,被撕裂了一樣難過。

就這樣,我抑鬱了一天。

在這抑鬱的一天中,我由原來的對媽媽的無比怨恨逐漸的變的接納現實,那一天我突然流了很多的淚,我自己一個人待在我的房子里,哭的稀里嘩啦,在這種不斷的哭泣中,我漸漸接納了一個現實:我的媽媽就是一個那樣的人,她有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曾經給我帶來了很多的痛苦和傷害,但是她是不會明白的。

我在哭泣中接納了我有這樣一個媽媽,我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這是個很悲傷的事實,但是我能怎麼辦呢?

這就像地震之後,在經歷憤怒、不甘心、反抗、掙扎後,我開始只能接納現實。

奇怪的是,第二天我就似乎從抑鬱中恢復了過來,我先是給媽媽打了電話,向她道歉我不該那樣對待她,雖然她又不停的指責我,但是我似乎可以包容她了,我不再跟她計較,此刻,我只想讓她不要傷心,我好像變的不再計較她說什麼。

而此前的很多的歲月里,我雖然在意識上很愛我媽,但是我在行為上其實是跟她非常不和諧的,她總是控制我,強迫我干我不想乾的事,總是貶低我嫌棄我,似乎即便全天下的人都對我滿意,我媽也會對我不滿意。我們倆總是對抗,總是讓對方生氣,我長著一張憤怒的臉,我媽長著一張指責的臉,我們彼此都讓對方很不滿意,雖然我們很愛對方。

但是那次恨意的表達後,我終結了我跟我媽對抗的模式,我突然意識到我媽是個小孩,她雖然披著一個媽媽的外衣,但她其實是個小孩,我跟小孩子整天吵鬧,其實沒什麼意思。

似乎在那一天,我逼著自己長大了,而這種長大,改變了後來我看待很多事情的目光,也改變了我跟外界的相處模式和關係。

終結了對抗模式後,我又重新審視了我媽,發現媽媽不僅具有很多的缺點,同時,她也具有很多的優點,她對我有很多很多的愛,也不可避免的給我帶來了很多的傷害。

而我所要做的就是:接受這樣一個媽媽,感恩她給我的愛,規避掉她對我的傷害。我不會再一股腦的全部接受她給我的信息或刺激,我會更多按自己的方式來處理事情。

另外我也會看到媽媽想要的愛的模式,而更多的會選擇她喜歡的方式去愛她,遇到倆人意見不一樣的事情,我會首先先去處理媽媽的顧慮,讓她習慣的模式去說服她,總之再也不使用是對抗的模式。

結果就是,這個恨被表達了之後,我跟媽媽的關係越來越好。

在看見這部分「恨意」,了解甚至表達了這部分恨意之後,我們反倒真的相親相愛了。

因為你開始懂了她,你也開始懂了你自己。你不再用一個想像中要求去看待媽媽,從而你也不會再用想像的要求去看待自己和其他人。

04

處理了「恨」,你才能找到自己

在中國的文化環境下,孩子對父母怨恨是一種不被文化和道德允許的東西,另一方面,做為一個孩子,是很難怨恨父母的,因為那時候的他們力量很小,需要依賴父母,當跟父母不一致或受委屈時,承認自己不夠好要比承認父母實際上不愛自己,要容易的多。

因為承認自己不夠好,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得不到愛,一切都有改變的可能,自己也會因此擁有某種掌控感。

而如果承認父母其實沒有很愛自己這個真相,這會讓一個人喪失活著的信心,畢竟孩子需要愛長大,即便是虛幻的愛,虛幻的泡泡,他們也需要這種信心,來讓自己生活下去。

我們的父母實際上沒有很愛我們,這就是很多人生的真相。這種真相的存在並不是因為我們的父母多麼的自私,多麼的差,而是因為他們曾經也是孩子,做為孩子的他們曾經也沒有得到很多的愛,很多的心理營養,所以這種匱乏就一代代的傳遞下來。

愛自古就是稀缺品,人類所有行為背後的動機都是為了得到這些愛,在沒有得到足夠的愛的時候,愛而不得的恨就在主宰我們的行為,如果我們看不到這些恨,或者清理不了這些恨,那麼我們是沒法平和的去享受愛的。我們會不斷的構建恨意的關係,讓自己在裡面痴纏,從而構建命運的強迫性重複。

理論上來說,只有當一個人恰當的處理好了自己跟父母的關係,也是自己跟自己的關係後,他才能真正的具備愛一個人的能力。

也就是他要先找到他自己,然後才能處理親密關係。

05

當一個人學會愛自己的時候,他才能看到別人愛自己的方面

我們活在一個不夠完美的人間,有很多殘缺,正是在應對這種不完美和殘缺上,我們發展出了自愛的能力,因為這個世界不夠好,你不能指望它能很好的照顧自己,所以我們學會自我負責。我們的父母不夠好,所以我們長大了,不然的話豈不是我們要永遠像個孩子一樣下去。

自愛能力是一種不得不發展出來的能力,在發展這種能力之前,你要經歷對現實的絕望,對理想化別人的絕望,這些理想化的幻滅正是通過對周圍人的人是來實現的,尤其是對父母的認識,這有一個抑鬱的過程,允許這個抑鬱的發生,每一次抑鬱過後,你可能會更長大一點點,踏實一點點,強壯一點點。

雖然意識到現實不完美,但是你不得不去發展很多應對現實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構成了你的自我,這種能力越強,你的自我就越堅固。

當你開始嘗試自己愛自己,意識到自己愛自己的不容易的時候,你才會發現愛人是件多麼不易的事情,也正是由此,你會能額外的發現別人愛你的時刻,而不是像以前一樣,渴望有一個理想化的人來愛自己,而完全意識不到,愛別人是一件多麼艱巨的事情,你自己尚且做不到,又談何輕易的認為別人能做到呢?

但是以前你真的是認為別人不愛你,只是他意願上不肯的事,好像只要他願意,他就能做到一樣。這正是一種對別人的理想化要求和理想化期待。

當你知道愛的艱難,或許你也會重新審視那些欣賞你的人,愛你的人,此時你對他們說升起的或許不再是嫌棄,而是感恩。即便也許你依然不想跟他們共度餘生,但是你或許不再那麼去厭惡他們。


推薦閱讀:

TAG:愛情 | 親密關係 | 戀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