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治療真菌感染應及時、足量、足時?
來自專欄皮膚科學
4 人贊了文章
本文原發於WX公眾號「皮膚科學」。
前幾天給大家分享了「上班一族該如何對付足癬」一篇關於淺表真菌感染的小科普,馬上有童鞋問了:「為什麼皮膚淺表真菌感染容易複發?」、「為什麼要用夠3-4周?」blablablabla之類的,今天就給大家來說說為什麼治療真菌感染應及時、足量、足時?
要回答上面這些問題,首先得讓我們初步認識皮膚淺表真菌感染的致病菌——致病性真菌。真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普遍寄生於人體正常皮膚中,其中大部分真菌是皮膚正常菌群的組成部分,只有部分真菌具有致病性,而人的表皮、毛髮、指甲等部位的角質層是致病性真菌生長繁殖所需的「食物」,所以淺部真菌病主要侵犯這幾個部位。在適合它們生長的環境下(潮濕環境;37攝氏度左右的恆溫等)就會大量繁殖而引起淺表真菌感染如手足癬、體股癬、頭癬、甲癬、馬拉色菌毛囊炎、花斑癬等。真菌的細胞結構在不同的時期和環境真菌處於不同的形態,包括有菌絲和孢子:生長繁殖狀態下真菌形態表現以菌絲為主,這個時期的真菌可以通過侵蝕皮膚角質層,逐漸向外擴張生長,對於抗真菌藥物十分敏感;而當受到外界影響如溫度降低或應用抗真菌藥物時則真菌形態則以孢子為主,在孢子狀態下的真菌對於外界環境的抵抗能力大大增強,抗真菌藥物的劑量和應用時間不足都不能很好的消滅真菌。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我們在確診淺表真菌感染後,即使是短時間局部應用抗真菌藥膏,皮損和癥狀可以好轉但停止用藥後又再複發的原因:
1、應用藥物後抗真菌藥物發揮作用,消滅部分菌絲狀態下的真菌;
2、仍存活的真菌受到影響後轉換到孢子狀態,生長繁殖的情況受到抑制,但對抗真菌藥物的作用敏感性降低;
3、停用藥物後,孢子狀態下的真菌恢復菌絲狀態,重新生長繁殖,皮損再次出現。
看了上面的介紹,你明白為什麼得了淺表真菌感染後要堅持及時外用足量足時的藥物了嗎?
PS:部分圖片來源於互聯網,侵刪。
醫生聲明
本知乎專欄(皮膚科學)、頭條號(皮膚科醫生譚穎)、WX公眾號(皮膚科學)以及有關網站的內容來源於相關醫學教科書和文獻,或是作者在其臨床醫療工作中的心得體會,僅供讀者參考,請勿自行對號入座。當您身體任何部位出現不適,最佳選擇是及時到正規醫院面診治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