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糧食戰爭,這樣的警告能否讓中國人醒悟?

糧食戰爭,這樣的警告能否讓中國人醒悟?

來自專欄邱林5 人贊了文章

邱 林

直到本世紀初,中國人都可以自豪的說,由於靠自身能力養活了13多億人口,中國是世界糧食自給自足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然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糧食自給自足的神話已經被打破。

雖然中國多年來一直將95%的糧食自給率作為目標,但這個目標已難以守住,已降至90%以下。如今,國內面臨糧食需求增長迅速和水、土地及勞動力資源消耗快的雙重挑戰,不得不從其他國家進口大量糧食,以供國民的消費之需。

一個基本事實是,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其對外依存度已達85%以上,這些大豆分別來自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現在,中國又開始把玉米、小麥和大米等穀物納入其進口名單,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烏克蘭、澳大利亞、泰國、越南、緬甸、哈薩克等三十多個國家為中國提供所需穀物。

的確,中國自給的能力稍有降低都會帶來大量貿易。即使中國只進口5%的玉米,也相當於全球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玉米貿易。對於中國在全球「爭糧」的擔憂在2016年變得更受關注,因為當中國糧食生產「十一連增」、主糧凈進口量卻翻倍增長時,全球穀物年產量在這一年大幅下降2.7%,減產量最大的小麥將較2015年下降5.5%,玉米減產量亦將達2.5%。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發布的《2016年世界糧食安全指數報告》,西方國家佔領了全球糧食安全係數排行榜第一梯隊,中國則位列第42位,大大領先於其它國家,包括糧食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列18位)和韓國(列24位)。如今,中國的雙腳已不可避免地踏上了海外糧食進口的疆土。

不過,一些分析人士稱,中國農業品進口有一個基本的底線,就是主糧必須自給,雜糧可以放開。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進口1億多噸農產品,其中,90%都集中在大豆、玉米上,至於大米與小麥這樣的主糧比例相對來說要小得多。

這裡涉及一個糧食安全的戰略性問題。中國是一個13多億人口大國,中國每年要生產6億噸糧食——這差不多是立國之本,至於進口大豆、玉米主要是為了改善老百姓食物水平(養豬、榨油、豆製品等)。

隨著中國日益依賴美國、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提供糧食養活本國國民,或許會喪失糧食主權。中國的大豆「論陷」就是一個例證。由於85%的大豆主要靠美國、巴西和阿根廷提供,加上國內大豆的最後「堡壘」黑龍江被進口大豆「攻陷」,中國大豆主產區已失控。

美國人認為低廉的食品價格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利,一旦食品價格上漲,他們就會向政府施壓,限制美國對中國出口糧食。這樣的做法在美國是有先例可循的:上世紀70年代,美國為了抑制國內食品價格通脹,曾經禁止向日本、韓國等國家出口大豆。

現在,美國似乎在扮演「中國糧倉」的角色,正如中國是美國國債的最大買家。但這也許是一個不祥之兆。現在,美國人可能會利用中國農業無法自給自足的脆弱性,進來一個個布局,一個一個突破,最後連線成面,形成合圍之勢。

表面看,美國每年供應中國的3000萬噸大豆是最容易找到替代國家,如巴西、阿根廷,他們也巴不得把美國的大豆從中國市場擠走,但大家忽視了一個事實,一旦美國向這兩個南美國家施加強大壓力,他們就可能停止向中國供貨。因為,在美國人的眼中,農業是一種政治,糧食是和石油一樣重要的戰略物資。

這就是美國的強權戰略,現被稱為「糧食戰爭」。其實,日本、韓國的農業相當發達,但是,自從依賴進口美國糧食滿足國民消費後,日本、韓國在爭取到美國工業產品市場之時,殊不知已將糧食主權拱手讓人,而現在想擺脫這一局面已難上加難了。

推薦閱讀:

TAG: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