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不會放過孩子,不如讓孩子不再需要抖音!

抖音不會放過孩子,不如讓孩子不再需要抖音!

來自專欄蘭海說成長8 人贊了文章

在過去的一周里,眾多文章都在討伐抖音——「讓抖音放過孩子們」。今天,我想說的不是讓抖音放過孩子們,而是讓孩子們不需要抖音。

孩子們參與到抖音視頻中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被動的被父母拍攝記錄,一種是主動參與拍攝。

1、看看父母們都幹了些什麼?

被動拍攝的孩子基本上是0-3歲,在這類視頻中,我看到的更多是成年人「逗孩子」系列,比如喂孩子吃東西,給孩子設置膠條障礙,把雪球砸向孩子,用孩子腦袋撞門,這類遊戲娛樂了大人,但卻傷害了孩子。

這些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句話:「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沒關係。」

孩子真的什麼都不知道嗎?安全感的建立從孩子出生就開始,嬰幼兒雖然沒有辦法用語言表達自己內心感受,但是他們反覆的被放在戲弄,驚嚇,恐慌的位置已經造成了安全感的缺失。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不是父母表演的工具。在孩子們完全沒有自主能力的時候,父母是否尊重他們的成長?尊重他們的個人隱私?尊重他們的情感?這些恰恰是成年人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缺失得相當嚴重的一部分。

2、看看孩子們都幹了些什麼?

主動參與拍攝的孩子集中在6歲以上,在這類視頻中比較多的是「挑戰類」視頻,可能是一首歌的模仿,舞曲的模仿。還有一些是學習類型,比如數學、英語,模特,還有美妝,穿衣打扮。根據一份調查中顯示,很多孩子都會在意自己的粉絲有多少?是否受歡迎?會花更多的時間一遍一遍拍攝自己最滿意的視頻。

作為教育者,我更關心的是為什麼孩子會被吸引?為什麼孩子會花更多的時間一遍遍拍攝?到底「抖音」滿足了孩子們什麼樣的內心需求?而那些我們希望孩子參與的學習、閱讀、運動,在哪些方面缺乏對孩子的吸引力呢?

3、抖音滿足了孩子們什麼樣的內心需求?

抖音的內容很多都給出了一個「模式」,眾多的使用者只需要模仿就可以完成視頻拍攝,這樣降低了難度,更容易完成。上傳之後獲得轉發、評價、粉絲數量的上升極大限度的滿足了使用者的成就感,孩子們的交往動機和成就動機。

交往需求和成就需求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孩子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如果沒有辦法滿足這些動機,他們就會尋找其它的方式。不僅僅是抖音,還有一些其它的網路遊戲同樣也具備滿足這些需求的功能。

4、抖音讓孩子失去專註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無休止的把時間放在這些快速消費的短視頻上對於成長期的孩子來說不僅會帶來專註力的下降,還會讓孩子抗拒進入深度學習。相比短期的及時滿足,深度系統的深度學習帶來的滿足會需要更長時間的付出之後才能獲得成就感的滿足。

如果在學習中,缺乏腳手架幫助孩子克服困難,缺乏同伴之間的協助,缺乏老師父母的認可鼓勵讚揚,缺乏最終效果的呈現,勢必會讓深度學習缺乏對孩子的吸引力。

5、抖音現象後,父母和教育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也許,把孩子們推向快速娛樂產品的不是這些產品本身,而是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所缺乏的趣味性和鼓勵,從而導致孩子們的交往需求和成就需求無法滿足。

有數據統計,「抖音85%的用戶在24歲以下,基本都是95後,甚至00後」。

來自美國學者布熱津斯基。英文「titts」奶頭,與「entertainment」娛樂兩詞的組合。泛指那一類能讓人著迷,又低成本,能夠使人滿足的低俗娛樂內容。

基本分為兩類產業,一類是發展發泄性的產業,一類是發展滿足性的產業。

同樣,這些用戶在各自成長的過程中是否也是缺乏了自我成就感的滿足呢?是否在生活工作中也因為同樣的需求沒有辦法得到滿足呢?

他們是否就是在缺失中長大的孩子呢?

我們看到的是更大的年齡空間,在娛樂至上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思考我們的生活中缺失了什麼?

我們看到一個平台,一個產品的角度的背後實際上表達自己的態度。我們也許可以譴責抖音們,但是更需要的是思考到底什麼在搶奪孩子的時間,為什麼孩子們更願意把時間花費在抖音這樣的平台上,而不是學習?一味的譴責只是逃避自己責任的一種更加投機取巧的方式,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我們更應該去思考,怎麼讓生活和教學更有趣,怎麼才能讓孩子的需求在健康積極的方向上得到滿足?我們平時給到孩子及時反饋了嗎?我們真正關注孩子內心需求了嗎?

也許,這些產品可以給到我們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更多,才能改變更多。

很多人說:幸虧自己不了解抖音,幸好孩子不知道抖音。

我認為這是掩耳盜鈴的方式,在這個開放的世界中,誰也不能控制下一秒能遇見誰,唯一能做的就是增強自己的抵抗力。

6、與其埋怨,不如讓自己更強大!

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到,按照自然的要求,孩子從小就經歷必要的疾病,以便在日後使身體變得足夠強壯以避免更兇險的疾病。

這個時代也是一樣,在主動與被動之間,我們能選擇就是讓自己更好。

與其埋怨,不如讓自己更強大。

(本文為蘭海原創,如需轉載請先聯繫授權,歡迎關注「蘭海說成長」微信公眾號,有更多關於教育的精彩文章)


推薦閱讀:

TAG:抖音 | 育兒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