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的一件稀世珍寶 為何能還原最真實的孝庄與康熙

本     文     約    

3888

    字

閱       讀       需       要

10

 

min

聲音資源載入中...

下載App「

愛音斯坦FM

」10月18日全網獨家播出 

一部《如懿傳》讓多少人哭紅了眼睛,更有人感嘆,這哪裡是什麼古裝宮斗劇,分明是中年婚姻啟示錄。在《如懿傳》里,乾隆成為了「渣隆」,如懿成為了現實中大多數現實生活中的「老婆」。

真實的場景是什麼呢?

馮明珠坦言,真實的歷史其實更有趣。

馮明珠是誰?

著名作家裴高才先生

曾在一篇訪記中點題:「祖籍黃陂,生於香港,立業台灣「。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曾說:「我雖然比馮院長早一段時間上任,但是馮院長是老故宮,又是文史專家,我一直以請教的心態相待……」 

這裡的「馮院長」指的就是——

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

,一位祖籍湖北黃陂,生於香港,台灣學成名就的故宮人。

祖籍黃陂,生於香港,立業台灣

在外界看來,馮明珠教授不僅是「故宮人」,還是清史專家。

你知道一封短短28個字的信,為何乾隆說它天下無雙?

1978年,馮明珠在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後,一直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工作,畢生的黃金時間幾乎均在台北故宮度過。她學有專精,尤其是作為校注《清史稿》的主要學者之一,在海峽兩岸享有盛譽。在博物院的發展上,馮明珠在促進兩岸故宮交流,結合民間力量推動「大故宮計劃」等方面,可圈可點。

「我是黃陂馮家滂人,三點水字旁的滂。我曾經回去過,離天河機場很近。家父告訴我:馮家的字派中有『太祖光明,任重道遠』八個字。」

 

也許馮明珠是為文博而生,「馮家滂」就在距今三千六百年的商代方國古城址——盤龍城旁。盤龍城因盤龍湖環抱而得名,它既是長江流域第一古城,又是繼安陽殷商古城之後我國發現的第二座最古老的城池。作為溝通中國南北的南方第一城堡,這裡成為孕育盤龍文明與理學文化的熱土,千百年來文風蔚起,人才輩出:宋代走出了著名理學家與教育家程顥、程頤兄弟,明代走出了榜眼郎裴宗范、裴宗德兄弟,清代走出了金國鈞、劉彬士與曾大觀「文武三榜眼」…… 

黃陂馮氏亦為當地望族,僅近代以來就走出多位文化名流與軍界聞人。晚清知名書法家馮家灝,親手培養的辛亥革命神童書法家馮鑄,在武昌首義期間,她年僅十歲就冒著槍林彈雨鬻書助餉,黎元洪親筆題贊「女史義舉」,並收為義女。孫中山訪問武漢時,

馮鑄題「所作空前絕後;其人長樂永康」隸書聯相迎,孫稱讚「誠不愧為神童書法家也」。當代著名的花鳥畫大師馮今松,更是享譽海內外。 

馮家滂面對盤龍城,背靠後湖之濱,原屬黃陂灄口鎮

(街道)

,現為盤龍城經濟開發區下集村。馮明珠的祖父馮元斌,成長並求學於此地。據《黃陂縣地名志》

(1981年版)

載,清末年間,馮元斌進京趕考一舉金榜題名,族人為了紀念這位馮氏驕子,遂將原來的「馮家滂」更名為「馮家榜」。馮元斌於民國三年任河南汝陽道泌陽縣知縣,次年轉任伊陽

(今汝陽)

縣知縣。1949年任湖南寧遠縣司法處主任審判官等職。

馮明珠之父馮焱培

(又名建)

成年後經商,由漢口經台灣到香港定居。馮明珠於1970年考入台灣大學歷史系就讀,1974年畢業後,赴屏東縣瑪家國中任教一年。1975年考入台大歷史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1978年畢業即進入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服務。歷經約聘研究人員、助理幹事、編輯、編纂、研究員、科長、處長,2008年任常務副院長直至任院長。

清史專家:校注聚訟紛紜的《清史稿》 

當年,馮明珠進入台北故宮的第一個大手筆,就是參與校注聚訟紛紜數十載的《清史稿》。 

「烽火歲月中遺留下來的史稿或有誤,或不夠完備,或流於草率與零亂,然它表達了一個朝代結束之際,史學工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其特殊的時代意義,非後代史學工作者所能替代。」

首先,馮明珠談到其代表作《清史稿未刊稿叢編》時這樣說。接著,她講述了海峽兩岸清史纂修所經歷的一波三折。

自從袁世凱政府1914年設立清史館,到趙爾巽病入膏肓之時,急將《清史》加了一個「稿」變成《清史稿》,再到蔣介石政府接管北京後,下令查封。歷經坎坷。雖經多番努力,《清史》卻幾度難產,《清史稿》亦被打入冷宮。 

不少名士認為,《清史稿》雖然存在諸多問題,但其在史壇的地位無法替代,尚有甚大參閱價值。 

纂修清史,需要大量充實之史料。而在台所存資料,殘缺不全,重修清史不易進行。鑒於原清史館相關部分檔案、書稿,均由台北故宮典藏。所以,1978年10月,經著名國學大師錢穆等人建議,「國史館」館長黃季陸與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蔣復璁,一拍即合,兩家聯手開始《清史稿》的校注工作。 

正好在這一年,馮明珠自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經清史業師陳捷先教授推薦,她開始進入台北故宮從事《清史稿》校注工作。 

《清史稿》校注是一項系統工程,整個工作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1978年10月至1984年10月六年,由台北故宮完成。馮明珠會同昌彼得、索予明、劉家駒、庄吉發等台北「故宮博物院」十位同人,擔負起《清史稿》校注的初步工作。 

此次校注,馮明珠等人採取「不動原文,以稿校稿,以卷校卷」的辦法,凡歧誤紕繆,或同音異譯,皆逐條考訂,並註明出處。所引史料,則除清史館存檔紀、志、表、傳原稿外,還有清國史館歷朝國史稿、傳包,暨實錄、會典、東華錄、文獻通考、耆獻類征、清史列傳、滿漢名臣傳、碑傳集等。其中利用最多的書是《清歷朝實錄》,許多問題大都由《實錄》加以驗證和確定。除《實錄》外,還充分利用清朝眾多官書,旁及各類史乘,以及文集、筆記、方誌,乃至外國史籍,並及近人、今人論著,注意吸收運用最新研究成果。僅書後註明所引之文獻資料即達八百餘種。

至1984年10月,馮明珠會同台北故宮學人共校訂四萬餘條。校注共計三百餘萬字。包括《清史稿》原文在內,《清史稿校注》一書共一千二百餘萬字。自1985年10月起,定稿後陸續出版,1991年全部出齊。這套書是迄今對《清史稿》做出的最為詳盡的系統考訂,基本上摸清《清史稿》的底細,且將其存在之問題,大多點明、詮釋,實為破天荒之舉。至此,終於將數十年來聚訟紛紜的一樁歷史公案做一了斷,並向學術界提供了較為準確有據、翔實可信的豐富資料,為進一步纂修為國人企盼已久的大型清史提供了可貴的依據。 

作為清史專家,馮明珠深知,有關雍正的稗官野史,大多是負面介紹。為還原歷史真相,兩岸故宮首度聯手,經過七個多月的籌備,為期三個多月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於2009年10月7日在台北故宮登場。

通過全方位地展出書畫、朝服和漆器等二百四十六件豐富的藏品,讓觀眾感受雍正皇帝的藝術品位。

龍藏經

傳說看一眼,得七世福報

康熙八年,蒙古籍、篤信藏傳佛教的孝庄皇太后,亦即民間熟悉的「大玉兒」,動員娘家資源籌款,由康熙皇帝動員僧眾171名,將年久破損的明代大藏經,用泥金重新抄寫一遍,命名「龍藏經」,這也是清朝第一部重修的佛經。

當時使用飛金

(金箔)

逾37萬兩銀,金粉近1800兩,共分108函、總計10萬頁經文,每一函經文重達50公斤,今日市價估逾百億元。

對於「看龍藏經七世福報」的傳言,馮明珠指出:

經中有700多張佛祖、菩薩的畫像,並有吉祥如意、財神的圖像,因此藏傳佛教信徒,深信看「龍藏經」會得到福報。

故宮每次展出龍藏經,都會看到許多信徒前來朝聖。

「龍藏經」原藏於北京紫禁城,1949年後來到台灣。

台北故宮一般重大出版品,多是收藏家購買;但「龍藏經」因宗教緣故,不少是信徒買來膜拜、送給大法師或寺廟,也有不少大陸人買來當做喬遷賀禮。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這,是一份跨越海峽的情懷

70萬件藏品,60年的修整,這一部,看到的不止是經文。台北故宮與北京故宮的隔岸閃耀,可謂殊勝因緣。台北故宮有哪些鎮館藏品,也一直都是討論不休的話題。一本龍藏經,代表的不僅僅是台北故宮的館藏高度,更是蘊含著跨越海峽的濃濃情懷。

 

這,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歷史

護順治登基,奠康熙盛世。這一句,聽到的不止是歷史。孝庄太皇太后,在進退取捨之間,做到了真正的母儀天下。她與多爾袞之間的故事,才顯得更加傳奇曲折。面對修經時的重重阻礙,康熙帝又是如何應對的?一部經文,道不盡的,是那一段滿清皇室的恩怨糾葛。

 

這,是一種冥冥中註定的緣分

虔信者認為,見龍藏經者,得七世福報。這一世,給你的不止是緣分。藏傳密宗向來有「觀一眼龍藏經,保七世平安」的說法,修經時,前人已歷經重重艱辛;出版時,後人又遭遇坎坷波折。終能得以相見,怎能不說是緣分二字!

適逢《龍藏經》出版十周年紀念,原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教授,在大陸首次發聲!為您傾情講述台北故宮鎮館藏品之一、中國史上最華麗古籍善本——龍藏經的前世今生!

夢回十七世紀的中國,彷彿身臨其境,觸摸匠人寄託希冀的沾金落筆,聆聽孝庄太皇太后的內心獨白,體會康熙帝修經力排萬難的堅毅,感悟超脫於經文之外的、中華歷史人文的美學力量。

穿越千年,用歷史之美、人文之情慰籍塵囂下的你,那執著於寧靜的內心。

台北故宮鎮館之寶系列

內容從《龍藏經》講起,從台北故宮博物院件件珍寶文物講起,從馮明珠教授三十五年的工作生涯講起,從歷史留下的印記中回望情與史。

送給您4張「七世福報」連字海報,敬請期待App「愛音斯坦FM」10/18全網獨播《馮明珠講述龍藏經》精品欄目。

掃描二維碼,了解欄目詳情

點擊「閱讀原文」預先聆聽《馮明珠講述龍藏經》


推薦閱讀:

TAG:台北 | 真實 | 故宮 | 台北故宮 | 康熙 | 還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