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國產好片,直擊社會問題
今年國產電影中有很多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
比如《我不是葯神》、《暴裂無聲》。它們關注社會話題,讓大眾了解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問題。
這樣的電影意義非凡,也可遇不可求。
最近就有這樣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它關注一個5.6%的特殊人群,珍貴地讓人不忍錯過。
扒叔有幸提前看完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就是:
揪心
、
真實
。
《寶貝兒》
這是一個關注
新生兒缺陷
的電影。
他們是一個不應該被忽視的特殊群體,
5.6%
,
從數字上看不多,但把這個數字乘以基數,加上單位
「
人
」
,這個事情就難以讓人平靜。
根據2012年衛生部發布的統計數據,我國新生兒
出生缺陷率5.6%
,按每年我國1600萬-1800萬的出生人口,每年新增缺陷嬰兒
90-100萬
人
,平均每半分鐘就有一個缺陷兒降生。
(數據來源:《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
而在這全國每年近100萬出生缺陷兒里,
30%
在出生前後就死亡,
40%
造成終身殘疾,只有
30%
可以被治癒或矯正。
(數據來源:《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2010)》)
對於「出生缺陷」這樣的邊緣群體,我們在生活中幾乎沒有關注過,但他們卻真實存在。
新生兒出現先天性缺陷會怎麼樣?
他們的家庭如何承擔、接受?
因出生缺陷而被拋棄的「
棄嬰
」命運如何?
帶著缺陷而活著的「
殘障人士
」生活如何?
這些就是電影《寶貝兒》所討論的。
電影中,楊冪飾演的江萌是個童年被父母拋棄的缺陷嬰兒,也就是「棄嬰」。
她被寄養在一個鄉下家庭里,很「幸運」地長大了。
成年後,江萌在兒童醫院找到一份清潔工的工作。
在醫院裡,有個先天性無肛的新生兒,急需手術,但孩子的父親決定放棄治療。
面對一個有同樣遭遇的嬰兒,江萌不忍。
她花費各種精力找到孩子父親,求他救救孩子。
孩子父親沒有理她,於是她報警,讓警察介入。
可孩子的父親一沒有虐嬰,二沒有遺棄,他主動放棄治療,警察也沒有辦法。
但江萌還是不肯。她固執地纏著警察,一次次重複著一句話:
問問
孩子的媽媽是怎麼說的
。她說,「
天底下哪個媽媽是不要自己孩子的
」。這話從她嘴裡說出十分玩味。江萌就是被她媽媽拋棄的。她說這話,不止是質疑,更是尋找一種希望。希望她的命運可以不再發生。
警察最終被江萌說動,上門詢問了情況。然而孩子媽媽在孩子外公的勸說下,雖然崩潰地哭了,但也確實放棄了。
當警察回來把視頻放給江萌看後,她頭也不轉了離開了派出所。
那一刻她失望了,但她沒有放棄。
她決定偷孩子。
她要送孩子去醫院搶救。
無論如何她都要救這個孩子。
她說,「就說是我在路邊撿的,福利院不會不管的」。
這裡就是電影爆發的地方。
有嚴重缺陷的孩子要還是不要?
父母有沒有權利決定孩子的生死?
站在江萌的角度,她自己是棄嬰,也有先天性缺陷,但她被治好了,她活下來了。
那個孩子既然被生下來,就有權利活著。
站在孩子父親的角度,
孩子是他的,江萌作為一個外人,沒有權利干涉。
而且孩子不只是有無肛一個缺陷病,伴隨著還有各種疾病,這些病可以打垮他的家庭。
孩子也要經歷多次危險手術。萬幸活下來了,將來還有許多難題等著這個孩子。
就像孩子父親無奈哭訴一樣:「我比任何人都愛她,但是她沒有以後了」。
江萌這麼做,無疑是在他傷口上撒鹽。
你是往我傷口上撒鹽
人性對人性,這是個兩難的問題。
電影沒有給出答案,導演也沒有打算表明立場,導演的做法是
客觀地把這個事情和矛盾擺出來
。
這也是扒叔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
電影是紀實風,冷靜、剋制,目的不是為了煽情,而是
還原真實
,讓觀眾去思考
,去關注這個邊緣人群
。實際上「偷孩子」也只是電影劇情的一部分,它代表的是缺陷新生兒出生後面臨的
第一個難題
:是生還是死?電影中更多的劇情圍繞著江萌,也就是缺陷新生兒逃過第一個生死難題後,
接下來面對的二三四難題
,包括:TA會不會成為棄嬰?收養問題怎麼辦?TA要接受多久的治療?TA會不會被歧視、被邊緣?TA要怎麼活?
這些也就是電影中孩子父親的主要困擾。
導演和團隊在拍電影前,做過調查:
根據民政部統計,2010年中國有10萬兒童被福利機構收養
(被遺棄的肯定就大於這個數)
,其中大多數都是殘疾兒童或女童。
(數據來源:民政部《2010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
福利院收養的兒童大部分是殘疾兒童
,有的比例佔90%,有的達到95%、98%!
而這些殘疾兒童被收養的案件又很少。
2010年中國公民收養登記的29618件中,收養殘疾兒童的只有2692件,
不到十分之一
。(數據來源:民政部《2010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
)
很少有家庭願意收養殘疾兒童。
首先,他們需要大筆治療費用,收養的家庭要一直陪著孩子治療。這樣的治療可能持續一生!
(缺陷兒40%終身殘疾,30%可以被治癒或矯正,剩下30%出生後不久就去世
)
一般家庭承擔不了這樣的壓力。
於是政府出台「
寄養
」政策。政府給錢讓家庭撫養,孩子18歲後搬離寄養家庭。孩子和寄養家庭
屬於合同關係
,
不存在親屬關係
,也就解決了很多「後顧之憂」。
但寄養的孩子並不多,根據不完全統計,這樣的案例不到孤兒總數的17.9%。
電影中江萌就屬於寄養。
電影借用她的視角:去關注殘障兒童被寄養後的生活狀況,
去關注殘障人士的健康問題,
他們成年後的就業、生活等等現實的問題。
為了比較客觀地展示這些殘障人士的生活與內心。這部電影其實沒有劇本,只有5頁梗概,很多配角包括警察和福利院院長都是真實的人物。
導演讓三個主演在這些真實人物和真實情境下說出台詞,最終效果很讓人入戲,包括楊冪。
她的這一次表演,可以帶動我的情緒,讓我去理解她這個缺陷棄兒的心理。
而郭京飛,當他要放棄治療缺陷兒時,那種克制又剋制不住的無奈,讓人揪心不已。
最出彩的是李鴻其,
他的角色也是個缺陷棄兒,不能說話,但他用眼神和肢體撐起他的角色。
不認識他的觀眾甚至會以為他本身就是殘疾人。
三個主演的表演打動了我,導演不煽情,冷靜客觀地帶觀眾去了解新生缺陷兒這個群體,讓我敬佩。
電影自多倫多電影節上映後也得到外媒認可。
《好萊塢報道者》評價電影:
凝聚的故事主線,加上楊冪專註而出色的表演,組成了一部
讓人迅速投入並冷靜下來
的影片,讓觀眾不禁對生命的價值以及當下社會產生思考
。
這也是我對這部電影的看法——
它讓人思考
。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們關注的話題,但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這些事情很容易被我們忽略。
就比如電影中的缺陷新生兒。他們的問題或許兩難、或許無解,或許讓旁觀者揪心、傷感……
但他們需要被關注,需要旁觀者的思考。
旁觀者了解了他們,歧視會減少,有心的人會一起思考如何幫助他們更好的生活和就業。
同時會有更多的人會開始
意識到「婚檢」的重要性,預防很多缺陷新生兒,減少這些讓人揪心的無解題。
這就是好電影好的地方,它幫助人擴寬視野,增加思考。《寶貝兒》是這樣的好電影。電影10月19號全國上映,這部電影值得關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