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不後悔沒走上「有房一族」的道路

房子不等於幸福,這個價值觀在中國年輕世代里已經是共識。

改造出租房,在喜歡的地方弄個小院......這種不執著於經濟回報,重視內在感受和品質的生活觀,已經愈加成為主流。

儘力讓自己過得好一點,活得心安一點,這幾乎是每個人的心聲。

然而這也是一門歷練身心的學問。

本期分享者,是3位「漂泊的租房人士」,來探討關於幸福感、理想家的思考。

編輯|雲曉

  

我想要活得乾淨,是我自己 」

 祁祁

45歲 老傢具收集者 東舍老傢具創始人 成年以前搬過八次家,成年後搬過無數次家

2003年,我朋友和我說,你做那麼多年生意,連個房子都沒有。

當時沒有什麼房地產市場,買房子也很容易。

我身邊一個朋友買了十多套房子,我一點都不動心。

我覺得買房子是個投機的事情,這種事情我幹不了,我不踏實。

在我眼裡,做事情,做生意都要有一個態度,就是種一顆種子慢慢培育然後得一個東西。投機的生意看起來可能很聰明,但將來一定會出問題。

現在大家都說泡沫經濟,其實這個背後是人整體慾望膨脹導致的結果,社會出現問題我們人人有責,我們都在共建這個問題,或者說我們每個人都往經濟泡沫里扔了洗衣粉。

我也問過我自己,我的幸福感,安全感,我的生命力是否跟擁有一套房子產生了必然聯繫,是不是我真的需要把自己的精力,時間去投注在一套房子,甚至是許多套房子嗎?

答案是否定的。

我個子小,睡覺也就那麼大點地方,吃也就吃那麼點東西,我不需要那麼多來顯得我怎麼樣,活是活給自己的,不是活給別人看的。

當房子成為慾望的象徵,它就是在壓迫人,那它就成了烏龜殼,成了負擔。

況且很多房子的建造品質也不敢恭維,租房子多好,隨時抬腿就走,沒有掛礙。

第二個是所謂沒有房子的漂泊感,其實我是喜歡這種漂泊感。承認自己喜歡這種帶點流浪意味的生活,也經歷了一個跨度。

92年,我還在上大學,遇到一個義大利人,一個八歲就成了孤兒的古董商,他是很難以用語言描述的一個人,長大後他自己去學了建築,四處流浪。

也在那時,我認識了更多這種老嬉皮,他們中有兩人結伴在海上漂流了十三年才重新回到陸地。

當時他們勸我退學,我覺得他們都瘋了吧。

到現在,才明白他們是對的,如果你沒有真正去做讓你有激情,有熱情的事情,那就是在消磨時間,就是在逃避成為真實的自己。

這些年來我一直做老傢具收集,全世界到處跑,那種大件的傢具處理起來也不容易,但我特別享受這種生活。

現在租了一個2000多平的倉庫放老傢具,我知道每一件老傢具的由來,每一件傢具身上都有歷史,建築,民族,藝術,是一本又一本的書,在這個倉庫裡面我辦過派對,做過展覽.....

這個世界上有無窮盡的美,人類和大自然的創造力無邊無垠,我們沒有人,沒有任何空間能真正佔據這些美,這些珍貴;只能在有限的生命里認識到這些無限,傳遞這些無限,珍惜彼此相逢的一段。

我租房子也是如此,算算最短的租了一年,最長的租了五年,但是不管租多久,我都會認認真真的清理打掃,認認真真的把房子變得更好,哪怕只是刷一點油漆。

到現在也算租房半輩子了吧,每一個租過的家的照片我都留著,未來也會一直租下去,我樂於遇見每一個短暫的家,覺得每次搬家都可以輕裝一次,創作一次,扔掉許多不需要的垃圾,又是一副新面孔。

好好對待每一個居住的地方,因為這關乎我在這裡度過的每一天是否幸福,是否有創造力,是否能給我更好走下去的動力。

我覺得不管是人,還是住的空間,都應該是踏實,乾淨整齊,應該是自己想要的樣子。

  

「 

認定自己幸福的能力,

在哪都能過得不錯」

朽木牙

30歲  朝九晚六的上班族 

一直租房

我有一個習慣,就是一上班,一進公司就把生活忘了,但是一下班就把工作給忘了。

做任何事情都好好對待,都有足夠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做好,能過好,這算是我對待工作和生活一貫的態度。

最開始我和先生兩個人租在北京西三旗的一個小閣樓里住了一年多,後來又搬到別人的自建房,是個30多平的小兩居,覺得是個自己的家,就開始搗騰了,把天天出差的工程工作也給辭了,換了個輕鬆點的工作。

空餘的時間就用來做飯,烤餅乾,拍美食照片,做蛋糕,辦家宴什麼的。

身邊也有不對路的,我看落葉了,覺得秋天來了可美了,結果別人說太冷了,都該穿秋褲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過好自己就成了,所以我一直樂在其中,少有煩憂的時候。

早些年時,家裡人覺得租房不穩定,鼓勵我們買房子。

其實是有機會買的,但是仔細一想,是生活的質量重要還是一個空殼子重要?

為什麼說是空殼子呢,因為買房子意味著經濟負擔增大,一背上這種負擔,我怕我很難再有閑心享受生活,培養自己的愛好。

如果房子里沒有熱氣騰騰的生活,沒有充滿朝氣柔軟的心境,沒有可以期盼的未來,那樣的房子住著到底是負擔還是享受呢?

其實人生幸福感的來源不是房子,不是某樣物件,而是感受幸福的能力。

我住的地方雖然偏,但靠近鳳凰嶺,一年四季都特別美,我時常去采點野花回家,或是拿著相機去拍照片。

無論是春芽,還是落葉我都感到很快樂。

在現在這個公租房裡已經生活四年了,周圍的鄰居都挺好的,就連廣場舞大媽我看著都挺親切。

很多人覺得租房漂泊,上班苦,時間少,我從來不這麼覺得。

上班可以磨礪自己,漂泊其實也是自由的一種,有時間的可以去旅行,那上班族簡短的時間也可以做不少事,只要持久,享受其中的做,大抵都能做得不錯。

雖然一直在租房狀態,但我埋頭自己的愛好,打磨出了不少技能,時常去餐廳吃飯,吃一次回來自己就能做出來,朋友們嘗都覺得比餐廳做得還好些。

攝影拍到現在,雖然還是朝九晚六的上班族狀態,但已經有不少商拍找過來,也在考慮,未來去租個郊區的小院子,給自己的愛好騰出更多的培養空間。

說到底,我一直認定,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儘可能過自由,自主,自在的生活。

從不後悔沒有走上有房一族的道路。

  

吾心安時處處處是吾鄉

 

雲曉

 25歲 寫作者  在父母家裡從未連續住超過四個月 一直在外租房

這是住進新出租房的第十幾天,榻榻米還沒鋪完,燈還沒有換,廚房說到底只是一張朋友送的老柜子,已經脫了皮,但還算好用。

最起碼上面放一隻38升的烤箱後,還有空地放我那塊手工菜板,外加放個小電燉鍋,燉一鍋紅豆芋頭糖水。

收拾得算是慢的,我也不急,我在等,在觀察。

觀察這個小出租屋,它幾點進陽光,桌子擺在哪個位置看蒼山最好,甚至矯情一點說,我想和這房子發生點心理上的共處氣氛,我像它的一部分,它是我的一部分。

後來我發現,早上適宜寫作,因為陽光會從東北方向的門湧進來,它的位置不偏不倚,剛剛好落在身側,溫暖得恰到分寸,不至於曬暈了頭而無法思考。

下午時分,陽光會從西面照進來,適時大半個屋子都在陽光籠罩之中,適合懶洋洋的看書,或是聽著爵士樂,瞎晃悠身體,烤烤蛋糕餅乾。

夜晚,最近我剛為夜晚買了兩支酒。因為到了晚上,周圍的鄰居會看八點檔的電視劇,房東的女兒會時而活潑的嬉戲,時而哭鬧。

在我聽來這些都是人間落了煙火的聖經和佛音,所以我想自己喝點酒,或寫寫不成器的思緒,或靜坐,慢悠悠的在這些聲音中遨遊。

我捨棄了許多物品,但也還在自己寫的兩幅字中間糾結,是在空牆上貼「完美安詳,單純自足」,還是「悅心」合適,至今尚無答案。

過去我也租過不少房子,農民200一月的自建房,5000一月的設計師公寓,300一月的合租床位,4000一月的一居室......

無論那房子收拾得如何規整美麗,發生了多少故事,都無法稱為完美安詳,單純自足,或是悅心。

我是租房一族,也是在外奔波的一族。但處處無家,處處家,這是我今年才確切體會到的。

得益於靠寫文章做點編輯工作,有經濟收入的同時行動也自由,今年上半年我提著箱子,四處飄蕩,沒幹什麼正經事,做了幾個月的山區志願者,在不知道是哪的路上顛簸了一段時間,鄉下的親戚家窩居了一陣。

在山區做志願者時,那裡有一個由糧倉改建的小茶室,我時常去那裡寫作看書喝茶。

一日沒注意黑夜和暴雨都齊齊到來,夜越深,雨下得越烈。

風吹得小茶室晃晃悠悠,總感覺要倒了似的,茶室外的樹木譬啦作響,聽那聲音,山中應是吹斷了不少樹木,不時還會有奇怪的聲音撞擊茶室的小門,看來是有人類之外的生物出來遊盪了。

我出不去,我知道也不會有人來接我,甚至於世上無人知曉,無人關心,有一個人,處在世界的角落,那裡電閃雷鳴,狂風不止,她在那蜷縮著身體瑟瑟發抖。

但在感到害怕的同時,內心卻湧現出一種寧靜的愉悅,那是一種和恐懼,孤單,脆弱融為一體的愉悅,這些情緒令這個夜晚具有豐富的層次感,一層層品嘗下去內心甚至於湧出一種欣喜。

我不感傷無人接我走出這場暴風雨,我不在意無人知曉擁抱我這粒微塵,我在風雨之中是如此快樂,是如此自得。

我在小茶室里輕輕的哼歌,為風雨和聲,在黑暗中拿著筆在紙上瞎塗亂畫,摸著被小蟲子咬的傷口數數,這種快樂持續到後半夜,倦了,像摺疊伸展架一樣將雙腿合攏至上衣之中,倒在茶室的地上睡了半夜。

第二日陽光灼人,我爬出茶室,風雨似乎從未到來,萬物都在光中生長,世間無一樣不美,我快活的摘了些野花帶走。

到現在這種心安的感受日益茁壯,我時常思考起「吾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話來。

深覺這句話應該這樣解讀「吾心安時處處是吾鄉。」

心安分成兩個層面來看,與自己的關係,對待自己應有一種溫柔理性的修養。

溫柔是在任何境地之下都能給予自己安慰和包容,能給自己找到快樂,看到令自己平靜冷靜的空間。

我喜歡汪曾祺,他說」想做一個溫柔的人,因為曾被溫柔的人那樣對待過。」

我真是厚臉皮,到了我這裡,卻想加這一句「我開始溫柔的對待自己,由此學會了怎樣溫柔的對待世界。」

理性的修養,我願用原研哉的話來解讀「對」生「的認知愈加深刻,可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預防疾病,可以順利度過晚年,有工作能力,積極主動地生活,這將是不可或缺的修養。」

另一個層面,是與空間的關係,這個空間毋寧說是家,因為隨著人對自我的認知越來越清晰,更明白幸福把握在自己手中,對於家屬於這個自我的空間愈發看重。

家,不應該是經濟發展的工具,不應該是租房或是買房來粗暴分割的生活狀態,也不應該是單純的物品堆砌,滿足需求,而在於「啟發生活智慧。」

它在滿足舒適的同時,能讓人的隱性需求得以發展,比如看書,打磨愛好,跳舞,烹飪等等,它具有外部場所不具有的諸多可能性。

它是允許身心獨立的場所,思緒可以自由的審視當下,去往過去和未來,生命向上的尺度,無非就是要從各種規則,標準,倫理的混沌狀態中成為獨立的生命個體,家是這個尺度的基石。

它是可以退後的地方,允許生活的傷口流血複合,允許生命的腳步放慢,允許等待,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為,也不覺慌張有愧。

真正能給出安心能量的不是一張房產證,而是自己。

本期編輯:雲曉

留言互動:

租房行為從我們的文化和社會層面看,總是被加諸灰色色彩,但其實剝開這層灰色的錶殼,裡面充滿著生機勃勃的色彩。

歡迎留言,說說你以前有過、或現在正過的——租房下的生活。

-END-

推薦閱讀:

浮世里心好累,怎麼過能好過?

你最需做的,是穿越身體的迷霧

努力要有度,給留白讓條路

▼ 點擊「閱讀原文」,開啟紫悅咖啡日常課!


推薦閱讀:

TAG:道路 | 後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