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聽一曲古琴《夕陽紅》願長輩們身體健康,青春不老!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年的重陽節是
2018年10月17日
農曆戊戌年 九月初九
明日重陽
重陽節又稱
重九節、曬秋節、踏秋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
把「九」定為陽數
九月九日,日月並陽
兩九相重,故曰重陽
也叫重九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
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
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
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
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
皆是家族傾室而出
重陽這天所有親人
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九九重陽,因與「久久」同音
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
在數中最尊貴,有長久長壽的含意
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
重陽起源
祭祖
(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
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
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
——《呂氏春秋》內《季秋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
祭饗天帝、祭祖
以謝天帝、祖先恩德
求長壽及飲宴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
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西京雜記》宮人賈佩蘭
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
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
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祭祀大火
《夏小正》稱「九月內火」
「大火」星的退隱
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
因此,在「內火」時節
要有迎火儀式
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辭青
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
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
那麼重陽大約是在
秋寒新至
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
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
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傳說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
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
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景如言,齊家登山。
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
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梁朝吳均《續齊諧記》
這是較早關於重陽節的傳說
重陽習俗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
出遊賞秋、登高遠眺
觀賞菊花、遍插茱萸
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
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
保留了「曬秋」特色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
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
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
由於地勢複雜
村莊平地極少
只好利用房前屋後
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
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登高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
節登高遠望
心曠神怡、健身祛病
吃重陽糕
高和糕諧音
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
喜嘗新糧
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
取
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賞菊
重陽日古來又稱菊花節
農曆九月俗稱菊月
節日舉辦菊花大會
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從三國魏晉以來
重陽聚會飲酒
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在中國古俗中,
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菊花酒
在古代是重陽必飲
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
晉代葛洪《抱朴子》記載
南陽山中人家
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
所以又叫做茱萸節
茱萸香味濃
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
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
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
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放紙鷂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
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
五代之前
北方習慣稱「紙鳶」
南方則多叫「鷂子」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
值此重陽佳節之際,
聽一曲《夕陽紅》,
祝長輩們身體健康,
青春不老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