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的儀式感,到底還要不要?

早餐的儀式感,到底還要不要?

生活中最能體現儀式感的,就是我們的早餐。

早餐是開啟每天的第一步。

但上班族的早餐,一半是在行色匆匆的趕路中完成,另一半,是在辦公室或茶水間里狼吞虎咽後開始一天繁重的工作。

但早餐之於我們,多少有點特殊的意義。

中國人似乎一直繞不開吃這個話題,火爆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人生一串》都是從人類最低欲的吃出發的。看圓桌派《飯局:如何成為飯局達人?》那期,邀請到了舌尖上的陳曉卿老師,講到中國人對吃的執念。竇文濤提到之前看陳老師的採訪他說過的一句話:其實這個世界上最好吃的是人。這句話容易有歧義,人好(三聲)吃,還是人好(四聲)吃。

陳曉卿解釋道,應該是最好(四聲)吃的是人,因為這是魯迅先生說的,翻開幾千年的文明史,每一篇都寫著「吃人」兩個字,要不是人那麼好吃,怎麼會寫得那麼密密麻麻。

沒錯,對於國人來說,吃,似乎是頭等大事。想想生活中,每天最常最頻繁問到的問題估計也是:你吃的什麼?

如果說,一個人對自己的早餐有著高要求,那他一定是個追求生活儀式感的人。

關於早餐的儀式感,中國南北方差別還是挺大的,各地區也有各自的特色,我們細細品一下。

北方的典型代表--北京人兒。一定要點一份燒餅加一碗豆汁兒,一口燒餅一口豆汁兒,這搭配絕了。曾經北京的老衚衕,小巷子,遍布著各種早餐攤,賣燒餅的、大果子、煎餅攤、粥鋪,說起北方的早餐,多是以油炸為主。如今,快節奏的生活充斥著整座城市,真正的早餐攤越來越少了,正宗的早餐,估計也就只有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才知道了,巷子里拐幾個彎兒,誰家門口那個燒餅攤最地道。

南方的代表,那必須是上海了,說起早餐,總覺得南方要更精緻豐富一些。

不過這裡要再提一下豆漿,這可是叱吒南北方的通用早餐。不過叫的名字倒不同,北方人叫豆汁兒,上海人習慣把豆漿稱作豆腐漿,且還有咸甜之分。上海不同於北京,海派一些,是個混血兒,食物也都夾雜著點這韻味,早餐不像北京那樣直接簡單,上海的早餐,熱餛飩、小籠包,蔥油拌面、糯米燒麥等等,湯汁里都浸透著上海的柔情。大家可能最熟知的要數上海的生煎,可細究起來,在上海,生煎和饅頭都屬於午後,早晨是不吃的。

談到早餐,廣東人最有話語權。吃早茶吃早茶,他們早上講究先喝茶。悠哉悠哉走到茶樓,泡上一壺茶,要上兩件點心,這叫做"一盅兩件",開啟悠閑一天,廣東人喝茶已經是一種傳統了。

美好精緻的早餐對於我們這些每天打了雞血的上班族來說簡直是奢侈,更多的人選擇多睡會兒。早上好不容易擠上地鐵,買好的早餐也已經壓扁了,無關食慾,能充饑就可以了;更可怕的是,回籠覺睡過了頭,連口水都不喝就出門,更沒時間買早餐,到單位就安慰自己,快中午了,當做省錢了,餓著肚子熬過上午。

早餐好像離我們越來越遠,大家總有各種理由來搪塞自己:來不及做,不知道吃什麼......

其實有時候只是早起半小時,把前天準備好的食材從冰箱里拿出熱一下,溫一碗熱粥,配上一點小菜,簡單卻溫暖的早餐片刻即好。

推薦閱讀:

TAG:美食 | 早餐 | 容聲冰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