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社恐2.0 之一:病因、藥方

擺脫社恐2.0 之一:病因、藥方

文章來源:公眾號「迷途旅店」

最近一直想寫點什麼,但又不知如何下筆。從3月份建立公眾號到現在,已過3個多月。期間陸續接待了數十位諮詢者,形形色色,各種類型都有。有輕微的社恐,也有嚴重到抑鬱、自殘的社恐,臉紅恐懼,口吃恐懼,焦點恐懼,自閉,極端...

所謂見多識廣,這些期間也讓我對社恐有了更加全面與深刻的認識。意識到我之前的所謂「擺脫社恐六部曲」雖然整體邏輯、思維無誤,但還是過於籠統,片面。沒有直擊某些關鍵要點、痛點。介於此,那就讓我們來重新審視一下社恐吧。本系列由於篇幅問題,會有前後數篇,請大家耐心仔細的閱讀。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社恐。凡事皆有因,沒有人生下來就是社恐的,必定經歷了什麼,發生了什麼。於是有人因此而變的懦弱膽小,有人因此而丟掉了自信,有人因此而變的內向敏感,有人因此而迷失了自我,有人因此而開始過度的關注於自我...

不管發生了什麼,經歷了什麼,儘管時光飛逝,記憶猶新。有人難以釋懷,有人還在遭遇。明明知道它的存在,卻又無可奈何,趕不走,打不跑。如心魔,似夢魘。特別討厭目前的自己,討厭揮之不去的焦慮感,討厭如影隨從的心悸、恐懼,討厭自己的自卑、懦弱...

問題到底出在哪?或許之前我還不夠格回答這個問題,但是請相信你們敬愛的掌柜的。目前沒有比我更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了,而且適用率99.9%。

答案是:過度的關注於自我

這麼簡單而爛大街的答案?

是的,真理往往很簡單。但是如何分析與理解它又是另一回事了。

先舉個例子,當你感冒發高燒的時候,還有沒有心思去吃喝玩樂呢?我相信凡是經歷過的人,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為什麼?其實這是人或者動物的自我保護機制。身體有病了,為了保護本體,潛意識會使你全身心的意識到這個病,關注於這個病,直到康復為止。

知道了這個道理,我們再來看社恐這個「病」,毫無疑問,它確實種病,至少是心理疾病。按照人腦默認程序,意識到自己生病了,潛意識開啟了自我保護機制。會讓你無時無刻不再關注這個病,並想方設法去治癒它。

但是,這個病又不是一般的生理疾病,比如感冒、發燒、受傷、身體器官疾病。而這個病是心理疾病。病因是由於過度的關注於自我而導致的。現在,聰明的你有沒有意識到問題與矛盾所在?

如果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或者理解其中邏輯,請再仔細多看以上文字。如果已心領神會,那麼,就不要再過分的關注於自我了。不然會陷入無休止的循環而無法解脫。

說的這裡,其實有些心細的同學又會發現一個問題,過度的關注於自我過度的關注於自我的疾病(社恐) 概念是否有混淆?

我想說,對社恐者來說,二者既有重合,又有區別。但是,「過度的關注於自我」是主因,而後者是誘因。可能有點繞,你大概明白就行。

就我目前的了解面與接觸面,可以說99.99%的社恐者因為「過度的關注於自我」,而陷入社恐,或者加劇了社恐。現在,我提供了答案,並解釋了病理與病因。那麼藥方在哪,到底如何治癒該病呢? 換句話說,「如何不再讓自己過度的關注於自我」?

---------------------------------------------

疾病給人造成的影響很明顯。因為病人在生病時身體十分虛弱,這會誘發心靈產生更加強烈的痛苦和負面感受,並造成信心崩潰,使內心如死水般消沉無力。此時,任何建議或勸說對病人都不能奏效。

由於身心休戚相關,當我們的心靈承受痛苦的打擊時,身體往往更容易受之影響而虛弱不堪。

否認身體疾病和心靈痛苦之間的相互影響,也就完全否認了身心和諧一體的聯繫。

事實證明,一個成天焦慮不安、心事重重的人最容易落下嚴重的頭痛病。

而經常性的情緒大幅波動、急躁焦慮的性格,也會大大增加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

因此,有時候心理治療比身體治療更加重要,最好採用雙管齊下的治療方法,這樣才能同時緩解病人的身心痛苦,收到很好的療效。

我們能夠感知的一切身體以外的事物,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它們的影響範圍遍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然後又通過我們的影響輻射到別人身上,對更多人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有時候這些影響已經形成我們的一套慣性思維,彷彿為神經中樞打下了烙印,註定我們一生都無法逃避。

痛苦、焦慮、抑鬱等心理疾病給人類生活帶來了諸多問題。我們只有抱著樂觀積極的態度,以自信堅強的心態勇敢面對生活的壓力和挑戰,才有可能戰勝無處不在的心理壓力,把它對生活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比如,為了鼓舞病人的士氣,我們應該興奮地告訴他病情正在好轉的消息。雖然我們過早就給出了一個肯定的結論,但目的是讓病人對自己產生信心,相信一定能夠戰勝疾病。隨著信念不斷加強,他的心靈幾乎不再疑惑或動搖。結果,病情果真得到好轉,一天天有了明顯的改善。

之後,我們仍然要持續不斷地鼓勵他,讓他清楚康復的進展情況。直到有一天我們高興地向他宣布:『你已經痊癒了!』

你看,奇蹟在一點點不斷的鼓勵之下,隨著不斷強化的信心和信念而誕生!

其實最有效的身心治療方法,是引導病人通過自我心理暗示致力發掘心靈的潛力,培育心理的力量。把他們的注意力從對『自我』無休止的關注轉移到實現心靈追求的偉大目標上來,這樣他們強烈的『自我』意識就會慢慢減少直至將之完全遺忘。實際上,人們過度膨脹的『自我』是大部分身心疾病的直接誘因。當人們身體感覺稍有不適或者生場小病時,我們的『自我』把幾乎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其中,並固執地認為疾病是天下的頭等大事,其他人應該和我們一樣重視和關注,而不應該考慮其他任何事情。

為了改變固執的『自我』思維模式,應該採取完全不同的影響方法。

我們可以營造一個輕鬆活躍、可以將個人注意力轉移到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偉大事業上來。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私狹隘的『自我』感覺就會逐漸淡化,病人對疾病的關注自然會漸漸減少,最後會完全忘記臆想中的病症。在這個階段,輔助治療的人需要密切配合,他們要用堅定的語氣告訴病人康復的好消息。當他相信自己已經痊癒時,整個身心就將擺脫疾病的束縛,獲得健康和快樂。

這種方法能夠削弱病人心中根植的『自我感』,讓他逐漸遠離自私自利、主觀狹隘的思想,把追求大公無私、服務奉獻的精神境界當做自己的使命,並深信自己一定能夠實現目標。他的信念也會影響和感染著身邊的人,使臆想中的疾病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

讓一個人走在一條追求崇高和偉大的正義道路上,他心中將充滿自信心和堅定不移的信念。那些性格懦弱、猶豫不決、意志薄弱的人將逐漸來到他身邊,從他博大寬容、豐富高尚的心靈中汲取溫暖的火焰,驅趕心靈的黑暗。

—— 以上摘自《影響力》源賴朝

簡而言之,就是淡化自我意識,不把自己當回事

一個人,千萬不能把自己當回事。不能因為自己有些成就或所謂的優勢就自我膨脹,經不住他人的讚許或奉承,迷失了自我。

為什麼這麼說呢?

舉個我年少時玩即時競技遊戲(CS)的例子,從剛開始的菜鳥玩到高手。那時虛榮心強,自尊心強,能力確實有,但是老是把握不好心態,造成有時發揮超常,有時發揮失誤。

那時特愛面子,在意別人的評價。註冊一個新號,剛開始玩的很自然、正常,但是玩久了大家都知道你是個高手,就會懼怕你,膜拜你。然後我也就自我膨脹了,真把自己當成了高手。於是有時玩累了,發揮失常了,就會聽到人吐槽「還TMD的高手」。有時因為想保持「高手」這個身份與頭銜,反而有心理壓力,不能正常發揮,總之心很累。那時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解決辦法就是不斷的換號,這個號完出名了就註冊新號,只有這樣我才能自然、正常的發揮,不心累的玩。

不過後來又過了幾年,某時刻心血來潮想再玩玩這個遊戲時,我的心態就不一樣了。因為我已經不在乎虛渺的讚許與吐槽了,一個號一路玩到黑,自己開心就好。唯有不在於他人的看法與評價,才能正常發揮,做最真實的自己。

再舉個眾所周知的例子,飛人劉翔。未出名前發揮超常,所向披靡。出名之後,各種名譽與頭銜漫天蓋地撲來,「xx冠軍」、「亞洲飛人」,這種情況下,如果真把自己當回事,自我膨脹起來。那麼很自然地,他下次比賽的心理壓力也是與自我膨脹程度成正比的。也就很難再正常發揮了。原因無他,只是因為心態沒有擺正常,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近些年還特別流行一個詞——「捧殺」。什麼是「捧殺」,百科定義為:過分地讚揚和吹捧,來達到被讚揚者變得虛榮自負或招致他人反感的目的。這招專門對付那些自尊、自大、虛榮、太把自己當回事的人。

其實放眼浩瀚歷史,有太多帝王將相、英雄豪傑都是被這樣玩殘的,夏桀商紂,周幽齊湣,白起、項羽、韓信、關羽、藍玉、胡惟庸、解縉、褚英...(他們的故事有不了解請自行百度)

放眼當代,演藝圈、主持人、明星抑鬱症高發,因抑鬱而自殺的也不在少數(特別是韓國演藝界)。什麼原因?原因就在此。除了少數有其他原因外,大都是過度的關注於自我,然後經意與不經意間被人捧殺,經不起崇拜,經不起毀謗,完美主義,迷失自我,抑鬱,自閉,想不開,跳不出,自我解脫...

當然他們也是最有資格把自己當回事,自我膨脹的人,因為他們大都有顏值,有才華,有身份,有地位。但是,即使如此,都承受不了由於過度關於自我,太把自己當回事,而引起的一系列身心疾病。何況是一般人呢?

當然,他們當中也有很多聰明的,了解這個道理的。不過他們大都是從底層摸爬打滾出來的,少年或青年的苦難、坎坷的經歷讓他們的心智成熟很早。他們了解這個世間真正的苦痛,他們的下限很低,他們變的不再矯情,而且很務實,很坦蕩。他們從不耍大牌,接人待物很平易近人有溫度。他們會穿著八字托自己出去買菜,而不是派遣保姆阿姨。他們出門最多戴個低檐帽、配個眼鏡,而不是香車寶馬,保鏢環顧。總之,他們很低調,他們很有自知之明。他們知道自己不過是個戲子,不是什麼明星,巨星,電影藝術家。離開了那個舞台,自己就是個普通人。演戲也只是自己的工作,養家糊口的活兒而已。其他的一切虛名與頭銜都是身外之物,在意那些真的會很心累,也完全沒有必要。

說了這麼多好話,到底這些人是誰呢?比如亞洲首富李嘉誠,比如香港明星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比如內地的明星葛優、徐靜蕾、陸毅,歌手李健,等等。其實也有不少因為人生太順利,而到中年迷失自我,得了比較嚴重的抑鬱症。比如最近鬧得比較熱的小崔,他能自我感悟與解脫出來,一定很不容易。

以上結合自我經歷、古人故事、當代名人、演藝界藝人,向你多維度闡述「過度的關注於自我」、「太把自己當回事」的後果。相信聰明且悟性高的你,一定會有所啟發,有所感悟。我想我道理說的已經很直白了。所謂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如果還覺得道理我都懂,就是不知道如何做,或者就是不想做,那我也沒辦法了。

----------------------------------------------------------------

更多系列內容,請關注公眾號:迷途旅店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TAG:社交恐懼症 | 社恐 | 口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