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自燃頻發誰背鍋?是政策壓力還是操之過急

電動汽車自燃頻發誰背鍋?是政策壓力還是操之過急

來自專欄認真評車·好好說話6 人贊了文章

新能源車越來越火,現在在大街上看到一輛掛著綠牌的車從新鮮到見怪不怪,大家心裡瞭然,新能源車是未來汽車發展的一個趨勢,各地也在開始響應號召。但今年7月至9月由於氣溫過高,起火事故更是頻發,包括電動乘用車。讓我們回到起點來看,電動汽車自燃頻發誰背鍋?是政策壓力還是操之過急?

在今年的8月和9月中,僅被曝光的事故就超過15起,多家新能源汽車主流品牌都未能倖免。而今年截止今年上半年,共發生十餘起自燃。

而就在今年的8月25日,成都威馬研究院園區內,一輛威馬報廢的EX5試裝車起火自燃,最後由於火勢猛烈車輛完全燒毀。隨後威馬公司發表聲明稱起火原因是員工嚴重違反公司報廢車輛管理流程的相關規定,將該報廢車輛強行通電所致,並對該報廢車輛的身份、用途和測試數據也進行了公示。

8月31日下午,廣州市增城區一輛力帆650EV車型發生起火事故,公開的視頻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車輛底部發生多次燃爆。由於大火未能及時撲滅,出事車輛最終完全被燒毀。

9月2日,北京街頭,一輛江淮iev5在三里屯也發生了自燃事故。

此外,就連最貴的電動車也沒有倖免。9月4日,又有網友在網路上曝光一台特斯拉Model X在長春街頭自燃。

在剛剛結束的十一長假中,自燃事故也並沒有就此打住。10月1日,在福建漳州,一位車主自己開著車回家的路途中,結果車輛發生了自燃事故,駕駛員使用車上的滅火器嘗試滅火,但是無奈火勢較大,無法及時撲滅,之後只好報警處理。

不斷增加的電動車起火事故和來自業界的質疑顯然引起了工信部的關注,9月3日,工信部發布了《關於開展新能源客車安全隱患專項排查工作的通知》,首先對容易發生群死群傷的新能源客車展開排查。隨後各省也分別下發了要求省內新能源生產企業進行安全自查的文件。那麼讓我們回歸理性,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電動車頻頻自燃呢?

為什麼頻頻著火?

電動汽車為什麼頻頻起火,且今年尤為嚴重?目前國內電動汽車在電池技術方面有短板,電池的安全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不管是電芯、模組還是PACK都存在技術障礙,但幾乎都提到一個問題——發展太快。

據悉,我國電池企業都是從製作鎳鈷錳111型起步,國內三元技術成熟度較高的是鎳鈷錳523型,其次是鎳鈷錳622型。鎳鈷錳的配比是1:1:1後來才變成8:1:1,前面數字越大,鎳的含量越高,後續導致出現問題幾率越大,而這就是為了追求高能量密度。現在三元材料鎳鈷錳的配比組合,是為了提高能量密度,而頻出安全問題的另一個原因是跟行業發展較快有關係,行業發展快、需求大,電池技術卻跟不上。

結論:汽車電動化是當前汽車發展的趨勢及未來發展方向,國內現在大部分以油改電為主,缺乏自己獨有的平台,所以在整車設計方面還是偏向汽油車。而為了提高能量密度,就在安全方面缺乏了自己的設計方向,導致發展過快,整車的安全性跟不上,這是未來電動車發展的缺陷之一。

設計和品控才是主因

特斯拉電池冷卻系統設計圖

在特斯拉的設計里,整個電池組是不可拆卸的,所以特斯拉維持電池組的正常運行的方式是單個模組的額外控制和液體冷卻。特斯拉的整個電池組裡面布滿了散熱鋁管,裡面充滿了水和乙二醇的混合冷卻液。

而近期起火並非三元鋰電池車輛才有的問題,如果不做好整體安全性的防護和設計,各類新能源汽車都面臨著危險。近期涉事動力電池供應商和車企不重視安全,為了降低成本,對電芯品控不嚴、BMS設計要求太低、沒有對動力電池包進行足夠的安全設計保護。

結論:電動汽車的興起源於鋰電池技術的快速發展,而這背後無法擺脫的陰影也是源自鋰電池。在廣泛應用於電動汽車之前,手機和筆記本電池燃燒爆炸的事故早已屢見不鮮,如果緊緊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而生產電動車,不怕消費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那麼這樣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

「補貼」是罪魁禍首?

根據最新的純電動乘用車補貼政策,2017年,在90≤E[能量密度E (Wh/kg)]<120時,補貼係數為1,2018年的補貼係數則為0.6;2017年,E>120時,補貼係數為1.1,2018年,140≤E<160,補貼係數才為1.1。的確,高能量密度的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需求,但首先需要考慮的還是電池安全。企業應該在追求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

所以這就導致整車企業尋求成本的降低,而一些動力電池供應商為保持一定的利潤,進行偷工減料,在沒有充分驗證情況下就進行批量供貨。另據了解,行業內不乏這樣的現象:為了拿補貼,一些企業在技術尚不完全成熟且缺乏嚴格驗證的情況下,匆忙上馬高能量密度電池項目。

而目前已有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和力神電池等多家電池企業開發出了電芯單體比能量達300wh/kg的樣品,國內提高能量密度的呼聲也是一浪高過一浪。

在2018全球未來出行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在發言中表示,產品質量問題是近期新能源汽車起火事件主要原因,企業過分追求補貼技術指標,導致了技術驗證不足、工程解決方案不成熟,給產品質量埋下了巨大隱患。

加大管理和引導力度

對比這麼多的自燃事件,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節奏似乎過於「快」了。一個便是電池的高密度問題,在新能源技術並不是很成熟的情況下,一味地強調能量密度,並不是妥當的做法。另一個便是行業競爭的問題,粗製濫造和產品價格戰隨之帶來的就是不可避免的安全隱患。

電動汽車作為未來汽車發展的趨勢之一,發展很是驚人,但同時有些電動車在安全試驗上還未完全成熟,特別是在電池的安全方面,最近更是陷入輿論漩渦。不過,畢竟是行業新星,受限於電池技術和充電技術的水平、能量密度、續航里程等制約因素,電動汽車電池還無法得到完美解決。在正式投入市場前,車輛的火燒測試、振動測試、加速度衝擊測試、擠壓測試都要嚴格數據把關,確保足夠的安全性。

而工信部9月25日再次發文,督促新能源乘用車企和展開產品安全隱患排查,要求新能源汽車一旦發生起火、燃燒等安全事故,必須在12小時內(如造成人員死亡或重大社會影響的,應在6小時內)主動上報。

結論:最新數據顯示,1-8月中國累計銷售汽車1809.61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60.1萬輛,而僅占汽車產業3%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廠家卻有200多家。這導致了市場上的新能源產品良莠不齊,市場亟需整頓,生產廠家也需要高標準約束和監管,防止行業里的「害群之馬」阻礙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部分圖片來源:百度)


編輯點評:隨著排放標準的日趨嚴格,畢竟國家對新能源車的扶持下,未來電動車勢必會成為主流,而現在還是處於前期摸索和發展階段,三電不是簡單的拼湊,整車廠和零部件企業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截至目前,已經有不少車企及省市宣布將在2020年前後停止生產燃油車及禁售,而臨近時間已經不多了,電動車技術是否會有所進步,還需我們拭目以待。

推薦閱讀:

TAG:電動汽車 | 汽車 | 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