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孩子正為我們的關係埋單——林哈夫

當心,孩子正為我們的關係埋單——林哈夫

上期文章中,哈夫提到了小孩子最大的創傷是「看到父母的不快樂」,今天我們繼續深入這個話題。

相對於父母個人的情緒化反應,讓孩子更難受的是父母之間的爭鬥!

在思考這個話題的過程中,哈夫一直在回憶甚至用自我催眠的方式去重新體驗小時候父母之間的關係,同時探索在這樣環境之下的成長,對童年以至於成人之後我的人格塑造的影響。

我家爸媽的關係應該還是算比較好的那一類,印象中他們只是偶爾因為一些家裡的小事情而爭吵。

每次爭吵的影響短則一兩個小時,長的會冷戰好幾天,然後總有一方會軟下來哄一哄對方,然後又慢慢恢復到平日正常的生活狀態。

按我媽用粵語方言的形容就是:「一啖砂糖一啖屎」。

然而不知道為什麼,在哈夫潛意識深處留存下來的,卻往往剩下那一坨坨的「屎」,也就是那些偶爾才發生的爭吵片段。

每次體驗都讓我重新沉浸在當時的感受當中,依然是那麼的恐懼和手足無措。

我相信這不是哈夫個人的特例,不過最起碼在自己的個案中,看到了原來許多行為模式確實源自於此。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求生存策略」!

到這裡有必要再次強調,哈夫是以學術討論的性質剖析自己的個人成長經歷,絕非對父母的批判,因為爸爸媽媽肯定是不會故意傷害我們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時的判斷以及因此觸發的情感都是童年時我們自己的選擇,來自於當時不成熟的判斷。

只是如果這些過往的選擇和判斷影響到當下的生活與關係,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將其挖出來好好面對和處理一下了!

繼續上文說到的「求生存」。

作為一個小孩子,什麼樣的情形會讓他覺得無法「生存」呢?

答案是:「失去了愛」,最容易有這種感覺的情形就是:「父母關係的不穩定」!

許多人將孩子形容為家裡的「小皇帝」,蠻橫無理索取無度。

而哈夫卻越來越發現,可愛的孩子們更願意一心一意成為家裡的「小上帝」,他們是為拯救父母的關係而來的。

小孩子天生具有的一種需求,就是穩定,為了得到那種平衡穩定的父母關係,哪怕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這可以說是普天之下孩子都想要做的一件事情。

只要父母關係是不穩定的,那麼孩子就會想當然地使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變幻出各種各樣古靈精怪的行為,目的就是得到穩定的父母關係,讓自己可以「活下來」。

這樣的古靈精怪實在是五花八門甚至是匪夷所思,在哈夫經歷的個案當中,有裝病的,有撒野的,有無理取鬧的,有責任歸己的,有逃之夭夭的,有掩耳盜鈴的,有赴湯蹈火的,有緣木求魚的,有火中取栗的,有圍魏救趙的!

何止三十六計啊!

如果父母的衝突在孩子這些行為之下果然有所緩和,孩子就想當然地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好的,是自己的「拯救」發揮了作用,然後這樣的行為漸漸就會發展成為日後他們應對壓力和挑戰的策略、模式與心理機制!

栗子來了:

如果孩子看到父母爭吵時,他嘗試用「裝病」來引起父母的關注而且他們果然停止了爭鬥,於是孩子的潛意識就「記住」了這種感覺。

然後將來他的人生經歷之中如果遇到了壓力時,潛意識就發生作用引發身體的「生病」來應對。

我們看到現在很多孩子「逢考必病」,也許都能從這方面找到類似的根源。

但是,可憐的孩子們並不知道,他們的拯救最多也就是暫時的,而且最終將會落於徒勞,因為那些衝突實際上都是父母自己要處理的事情,還有就是他們需要面對的功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一個發現,在哈夫的課程或者分享裡面,基本沒有如何應對問題的具體答案,也沒有手把手教學怎麼辦的方法。

然而大家可以在自覺不自覺之間進入其中的某一個角色。

可以成為孩子,可以成為父母。

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的話,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在互換角色的過程中體會與了解對方的感受以及行為後面的需求,如此下來更容易找到日後相處的智慧。

其實,無論是身為父母的我們亦或是我們的孩子,能夠回歸自己的角色,讓自己放下拯救者的期待重新找回做孩子的感覺,不再為父母的關係埋單,這已經是巨大的療愈了。

當然,身為父母的我們還可以做點什麼,下一期我們繼續探討親密關係的奧秘。


免責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均為原創,僅代表導師個人觀點,請自行評估是否恰當與適合。傳播及運用過程中所產生的結果與本公眾號和導師無關。


推薦閱讀:

TAG:孩子 | 兒童教育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