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指出:自尊需要一旦受挫,就將使人產生自卑、較弱、無能的感受,使人失去信心,無所作為。只有自尊需要得到滿足,才能產生最旺盛的創造力,實現自我,獲得成功。「因此我在教育實踐中,嘗試著充分尊重「差生」的自尊需要,肯定她們的優勢,讚賞她們的成績,把尊重的需要」作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

我班有個學生叫王瑜,她是我班女生中最為調皮,令人頭痛的學生。她雖然頭腦靈活,但自控能力差,上課隨便插嘴、講廢話,作業經常少做或不做,還有說謊的壞習慣。開學初幾乎每天受到老師的批評指責,但不奏效。我及時和她的家長取得了聯繫,通過交流了解到,她的家庭環境比較特殊。父母非常溺愛她,從她母親的談話中了解到,她從小調皮好動,經常說謊,還喜歡動別人的東西。

通過細心的觀察我發現,她極不自信,不敢主動與夥伴,老師,家長交往,又不敢說出內心的渴求與希望,總是躲避著別人的指責,小心地維護著自己僅有的一點自尊,壓抑著內心的情感。有一天課間,別的同學都已經出去,她在教室里磨蹭,我看見她的手裡緊攥著5元錢。我產生了懷疑,於是把她叫過來詢問。孩子剛開始沉默不語,經過我細心的勸導,她小聲說是偷同學的錢。我當時很氣憤,她平時就亂動同學的東西,多次教育仍不悔改,這次居然拿其她同學的錢。我想懲罰她,讓她公開道歉。但稍稍平靜之後,我意識到這個學生內心深處也渴望著被人關注,被人理解和尊重,渴望著同學的理解,老師的幫助,家長的呵護。我把這件事暫時放下,告訴她這是我們兩個人的秘密。我耐心的勸導並且與母親取得了聯繫,課後經常幫助她,多和她聊天。沒過幾天,她主動找我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說她把5元錢拿來了,要主動向那位同學道歉,承認錯誤。

這件事之後,我發現孩子的自尊需要得到了滿足,她增添了許多自信,也經常和我聊天。根據她的這一心理,我決定將計就計。我從這個學生頭腦靈活、反應快的優點入手,以她一次不舉手就隨口答為突破口,不僅沒有批評她,反而還肯定了她回答的合理之處。而後的一段日子,我有意識地對她多次讚賞,有時甚至用誇張的表情、驚訝的語氣說「你真聰明。沒想到能回答地這麼好!太棒了!」與此同時,對她在校進步的表現我還打電話給家長予以表揚。從此,她的表現明顯有了好轉,上課積極回答問題,作業也認真完成,上課亂動的現象也有意識地控制。

為了燃起她更強烈的成功慾望,在她獲得成功感、倍感驕傲與自豪的時候,我給了她一點點挫折感。「嗯,這個問題基本正確,但不夠全面。如果看看書再回答,相信你會說得更好。」而她達到新的更高要求的時候,我又對她大加讚賞。這使她內心的自尊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她上課越來越配合。上我的課,她不但不講閑話了,而且還能積極舉手發言。我對她的讚賞激起了她強烈的上進心,想當一個好學生的歸屬感日益強烈。我的讚賞牽引她走向一個又一個進步,她越來越愛探究學習問題,成績自然也就上去了,這次月考考數學考到100分的好成績,其她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經過這件事,我深深感到,尊重和讚賞在教育實踐中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正如林肯所說:「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讚美。」確實,獲得她人的讚賞與肯定,達到自我實現,是人們基本生活需要滿足以後的精神上的一種高級需求。這種需求貫穿於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世界上許多卓有成就的人就是在追求社會肯定中獲得成功的。實驗心理學對酬謝和懲罰所做的研究表明:受到表揚後的行為,要比挨訓後的行為更合理、更有效。真心誠意地讚揚對方,鼓勵對方,自然而然地使對方顯示出友好合作的態度,這就為矛盾的解決提供了心理契機。

其實,每個學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每一位學生都不想做差生。她們所以「落後」一些,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由於自尊需要沒有得到老師的充分關注。教育專家韓鳳珍說:「所有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千萬百計地保護孩子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也證明:只有內心的需要得到滿足,才能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才能積極自信地面對她人和社會。因此,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在教育中充分運用這一心理規律,積極地保護學生的自尊,給學生提供各種獲得成功體驗的光彩,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取得各種成就,為她們今後的人生創造輝煌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推薦閱讀:

TAG:尊嚴 | 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