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如果不換將趙括,廉頗將軍能守得住嗎?為什麼?

長平之戰,如果不換將趙括,廉頗將軍能守得住嗎?為什麼?

來自專欄參考人物1 人贊了文章

兩千兩百七十九年前的長平之戰,可說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一方面,這場戰役可說是先秦以前,中國境內最大的一場內戰。作為列國中最具有統一實力的秦趙兩方,各傾舉國之力總出兵100多萬,結果秦軍死傷過半慘勝,數十萬趙國壯士被活埋,煩冤鬼哭於黃土之中,西周以來近八百年累積而建的洪範九疇意識、禮樂文明制度被徹底擊碎。

另一方面,秦國也經次役消滅了最大敵手趙國的有生力量,倘若沒有長平之戰的摧毀式對抗,趙國完全可以保住精銳之師與秦周旋較量,不可能傾覆亡國,而嬴政是否可以一統天下尚未可知,整個華夏的歷史可能會另外重寫。

過去自《史記》以來的史書在討論這場戰役時,多把責任推給趙國將領趙括一人身上,認為是他的「紙上談兵」直接導致了戰敗,是罪魁禍首,比如宋末史家胡三省就說「趙之禍不在於受上黨,而在於用趙括」。

以我淺薄的認知看來,這當然是不公平的,宋人周密說韓侂胄「身隕之後,眾惡歸焉,然其間是非,亦未盡然」,此理同樣適用在趙括身上。實際上,以事後諸葛亮的眼光回顧,可以推斷,趙國的罹難,是由一系列的原因、失誤所造成的,讓一個人背起所有黑鍋有失公允。

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場必亡之戰,唯一可以挽救的不過就是失敗的輕重問題。

一,趙國整體的戰略部署準備不足,一開始就是倉促應戰,已為敗局埋下伏筆。

任何一個大規模的作戰,戰略部署的周密,防禍於未然,善後於未萌,都是前提工作。而趙國完全只是臨機應對,「起跑線上就已經輸掉」。

長平之戰前,按照當代史學家林劍鳴《秦史稿》的統計分析,整體國力上趙國雖略遜於秦,但就軍事實力而言雙方基本旗鼓相當。

但因事發突然,趙國的準備不足,開始就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並不會因為廉頗還是趙括領兵而改換局面,唯一可說的就是要是廉頗帶兵的話,以他的持重和經驗,可能不至於全軍覆沒而已。

長平之戰的直接導火索是趙國接手韓國上黨,秦國出兵攻韓國,趙國只是馳援,屬於被逼無奈的戰略防禦,並不曾想到戰火會蔓延到趙國境內,並演變為各傾國力你死我活的大決戰。所以趙國在前中期都只是倉促應戰,臨機應對,小打小鬧,軍事目標與手段都很有限,沒有一個完備且周密的計劃安排。

這是戰略預估和部署的嚴重失誤。

二,趙國就長平周邊的地勢、兵種、援助而言都處在極大的劣勢,基本上無論由誰帶兵都敗局已定。

趙國的軍事力量之強,主要強在騎兵。由於過去百年它長期的作戰對象,都是北方游牧民族,所以它的兵種訓練主要都投放在騎兵之上,作戰經驗也基本是圍繞著平原場地而發的。

可偏偏長平之地,周邊三五十公里,都是山嶺、河谷、關隘等環繞。這種地形限制下:1,趙軍只適合大規模突擊作戰的奇兵根本就寸步難行,而秦軍的輕重步兵混合編隊則如魚得水;2,秦在戰前已佔據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等地,糧食、救兵可以暢通無助源源不斷抵達,實際對此地已形成一個半包圍的態勢,且修築了大量長城,可以輕而易舉斷絕趙軍的糧食和軍事補給,讓趙軍完全成為瓮中之鱉,事實也正是如此。

因此,在戰事初期,趙國主將廉頗固守防禦,既是計劃中事,也是不得已而然之舉。

但是,這樣的守備工作根本無法在長期堅持下去,無論是誰領兵,不管是廉頗還是趙括,最終都得主動出擊,接著迎接失敗。原因在於當時的趙國,因為百萬大軍的三年對峙,巨大的消耗已導致舉國「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必須得謀求速戰以求脫困境,而且主動攻擊或有一線勝機,即便戰敗也可消耗大量秦敵有生力量,遠勝不戰自敗。

所以,史稱趙孝成王因為聽信秦國離間計一意孤行任命趙括代替廉頗,恐怕沒那麼大腦簡單,最大的原因應該是國內形勢的不得已使然;而即便還是廉頗領軍,也必然會如趙括一樣選擇出戰,這也是形勢所迫。也就是說,當時的情勢下,守,大家都知道是明智的,但是耗不起;戰,是投薪於火,朝野不會不明白,但勢必得如此。這根本就不是廉頗與趙括誰領兵的問題。

三,現代評價趙括的軍事才能,並非如史書所寫那般無能,實際也是卓越的軍事將領,只不過戰不逢時

一般意見認為長平之戰,趙軍傾覆,將領趙括的無能是最重要的原因;經過《史記》等正史的渲染,趙括也因「紙上談兵」的罵名,遺臭萬年,也被嘲笑千年至今。

而實際而言,這可能是誇張的。趙括不但不無能,且軍事才能確實卓越,只因條件實在劣勢,且不幸遇上的對手是「戰神」白起,功敗垂成成為必然,但也無法而因此說他無能重大。

一方面,從兩軍傷亡對比上看,秦之勝也是慘勝。關於秦此次出戰的總兵力,歷代史書並無記載,學者靳生禾、謝鴻喜等統計為35萬至50萬之間,50萬也是秦國當時所能出動的最大限度,而秦軍此戰死亡人數是有記錄的,即在25萬到30萬之間,戰後白起自己也明言,「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這個戰死人數絕大部分是在趙括接替統帥後所有的,是趙括髮動總攻,兩軍在丹河兩岸拚死決戰造成的;

(圖:古長平之戰發生地現況)

而趙國方面,根據統計,趙括接替統帥時趙軍最多只能有30萬,史書如杜佑《通典》也說了其死亡人數:「其時馬服子與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之。軍大敗,卒20餘萬人降,皆坑之」,也就是說,趙方當時被坑殺人數為20餘萬人。綜合各種數據,趙括是以戰死10萬人的代價,殺死秦軍20多萬人。假設史書給出的數據都是比較可靠的,就趙括的戰績而言,可說是秦軍的強勁對手,秦國的勝利也是拚死掙扎的慘淡僥勝而已。

另一方面,青年將才趙括的不幸,還在於他遇上的敵手,是戰國時代最大的軍事天才白起。在《史記》等書中,白起堪稱「戰神」一般的絕代名將,先後帶領著秦軍擊潰楚、韓、魏、趙助強敵,斬首近100萬,而據呂思勉等人研究,秦統一前歷代統合起來的斬首人數總共才180多萬,此人的才幹、威望、戰績遠超時流,戰國名將尚無人能望其項背,廉頗就戰績而言也遠非其對手。

長平之戰中,白起是被秘密啟用的。公元前262年,無往不勝的白起將要出山領兵長平的前夕,秦軍還是嚴密封鎖此消息,趙國將領趙括還蒙在鼓裡。但即便就是這樣,長平之戰依然是白起一生所指揮的所有戰事中,所受損失最慘重的,也是戰國時期秦國所有戰事中損失最慘重的。這一點,也可以說明趙括的軍事才能本身就是卓越的。

總結:

長平之戰,無論就形勢而言,還是就條件而論,趙軍可說一開始就敗局已定。這根本就不是將領是廉頗還是趙括所能挽救的。趙括可能是冥冥之中被選定為加速趙國滅亡的那個人。

長平之戰第二年,即公元前259年,一個嬰兒在趙國邯鄲老城呱呱墜地。這個人,才是最後真正親手埋葬趙國的那個人。這個人,「名為政,姓趙氏」,即後世熟悉的秦始皇嬴政。

本文作者劉愚愚,更多原創人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參考人物


推薦閱讀:

TAG:長平之戰 | 趙括 | 戰國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