呸!日人贏不了多久了

呸!日人贏不了多久了

2018年的諾獎差不多要結束了。其中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的JamesP.Allison以及日本的Tasuku Honjo,以表彰他們在腫瘤免疫療法中的卓越貢獻。

01

從2000年到現在,已經有16名日本裔的學者獲得該獎。18年16名,這是一種怎樣的國家能培養出這種人才。

縱觀中國改革四十年,除了屠呦呦和莫言再無其他。想想當年鄧小平同志主持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時提出「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等重要論斷。同時時任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在閉幕時發表演講:這是革命的春天,也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擁抱美好的春天吧。

為什麼我們的大學教不出頂級的人才?

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到現在我們還能朗朗上口,但我們真的自立自強了嗎?在與學術研究最接近的大學裡,有多少人是願意靜下心來潛心研究的呢?熙熙攘攘的街道,枯燥艱辛的實驗,荷爾蒙的躁動,無數的理由都能讓我們放飛自我,加入喧囂。

02

內心的茫然無措,無法認同自己正在從事的職業或學習,更對自己的對外界失去了興趣。相反日本的教育可以值得我們借鑒。當年的諾獎獲得者江崎玲於奈深有感觸的說: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索,理應無比珍視,精心培育,不斷激勵和呵護。我認為這才是合格的啟蒙教育,儘可能的保護每個孩子的天性,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而不是去學興趣班去為了考試而背公式。

03

其次就是日本對於事物極致的追求,這也是本身文化所決定的。日本國土面積很狹小,這就造就了他們本身思維中傾向於小而精的方面,而中國就相反了,自古以來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我們本身文化中就偏向於博大的方面。這一點就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日本學者和中國學者聊天時就無法理解中國的博導給博士生的課題都那麼難且那麼大,學生們怎麼可能在三年里做出成績來。在日本看來,每個人只須盡自己所能盯住一件事,堅持不懈,一生能做成一件事就已經足夠偉大了。

04

所以,我們現在做研究的都似乎忘了大目標都是由無數小目標疊加起來實現的,我們似乎越來越好大喜功,越來越心浮氣躁,都已經忘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內在含義。

在一個國家崛起的過程中,質疑、嘲諷、孤立,都是免不了的。成敗之後,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件事:認清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大膽漏出缺陷來,這才是一個國家自信里的表現,冷靜思考,客觀分析,勇往直前,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姿態。

以上幾點純屬個人愚見,未免有失偏頗,,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諒解。


推薦閱讀:

TAG:社會現象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