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聾九啞」有科學依據嗎?
1 人贊了文章
俗話說,十聾九啞。也就是說,十個聾子裡面有九個是不會說話的。雖然這麼說是有些誇張,十和九這個數字也不是絕對的,但是足說明一點,那就是耳聾和說話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
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不是十啞九聾呢?其實,我們常說的啞巴,指的是不會說話的人,並不是不能發音。聾人不會說話就和瞎子不能看到畫面一樣。瞎子不會畫畫並不是他的手不會動筆,而是看不見筆畫的效果,當然就無法確定下一步的動作。即使原來是個有名的畫家,一旦眼睛失明,也只好就此停筆。說話也是這樣。
正常人在說話時,無時無刻不在自己耳朵的監聽之下,從兒童學說話開始,他就是邊聽邊說的。當他的發音正確時,就能馬上得到應有的肯定,當他說錯時就會被否定。慢慢地就知道「baba」代表自己的父親,「mama」代表自己的母親……。這樣邊說邊聽,逐漸學會了說話。如果他根本就聽不到自己的發音,就無法判斷說話的效果,也就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了。
生理學上將這種聾與啞的關係叫作語言的反饋。就像人眼和肌肉的反饋能指導手的運動一樣,人體中也有一套精巧完美的語言反饋系統,隨時監聽自己發出的每一個音。如果發現音調偏低,就增加聲帶的張力;如果發現單不準,就及時調整相應的發音部位,直到滿意為止。有些人因後天疾病或語言中樞病變,這些人雖然不能說話,但他們的聽覺完好,耳並不聾,所以常常是「十聾九啞」,而不是「十啞九聾」。
桐城宜聲聽力助聽器康復中心建議當我們發現孩子無法開口說話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醫院做全面的檢查,找出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聽力檢查。一旦發現是因為聽力原因導致的。那要一定要按照三早原則來走。也就是:早發現,早干預,早康復。做到「三早」,聽力損失兒童康復成功的希望越大,效果就好,對聽力損失兒童的智力影響就越小,可以減輕甚至消除聽力損失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使他們像周圍小朋友們一樣平等地參加到社會生活中去。
推薦閱讀: